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3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20篇
综合类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加勒比海圣卢西亚岛最新喷发(<1百万年)的英安质熔岩属钙-碱性火山岩系。呈岩穹、岩钟状火山侵出体及猛烈喷发的浮岩相产出。根据矿物学及岩浆包裹体温压地球化学研究,英安质浮岩富含挥发组分,各类矿物斑晶在岩浆结晶分异晚期,于800-900℃、0.6-1.8千巴(P_(H_2O))条件下近于同时结晶析出;英安岩侵出体形成于猛烈爆发之后,气体大量逸出,挥发分含量较低,各类矿物斑晶于880℃、1千巴(P_(H_2O))条件下近于同时结晶析出。  相似文献   
52.
托云玄武岩主要分布于托云盆地东侧,按形成时代可分为白垩纪玄武岩和早第三纪玄武岩。白垩纪玄武岩包括早白垩世玄武岩和晚白垩世玄武岩,以碱玄岩和碱性橄榄玄武岩为主,碱性程度高;早第三纪玄武岩包括早第三纪玄武岩及脉岩,以碱性橄榄玄武岩、碱性橄榄辉绿岩为主,碱性程度低。所有岩石稀土元素(REE)、微量元素分布模式相似,REE均为向右陡倾型,富集不相容元素。白垩纪玄武岩的∑REE、Rb、Ba、Th、K、Sr、Nb和Ta等元素富集程度均高于早第三纪玄武岩,相容元素富集程度大体较低。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显示,玄武岩起源于与洋岛玄武岩源区相似的富集地幔源。玄武岩中赋存有交代地幔捕虏体,这表明玄武岩浆可能是交代地幔经不同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微量元素的特征同时显示,早白垩世玄武岩部分熔融程度较低,早第三纪玄武岩部分熔融程度较高,且在不断的部分熔融过程中,形成的岩浆又有结晶分异作用发生。托云玄武岩形成于大陆板内拉伸环境,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较弱的壳幔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3.
天山石炭纪碰撞后裂谷火山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山石炭纪碰撞后裂谷火山岩是中国西北的一个大火成岩省。根据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天山石炭纪碰撞后裂谷基性熔岩可以被分为两个主要岩浆类型:①低Ti/Y类型,分布于天山中段和东段,以低Ti/Y(<500)、Ce/Y(<15)、SiO_2(43%~55%)和相对高Fe_2O_(3T)(6.4%~11.5%)为特征;②高Ti/Y类型,分布于天山西段,以高Ti/Y(>500)、Ce/Y(>11)、SiO_2(49%~55%)和相对低Fe_2O_(3T)(5.8%~7.8%)为特征。研究表明,低Ti/Y和高Ti/Y熔岩的化学变异不能用一个共同母岩浆的分离结晶作用予以解释。天山石炭纪基性熔岩可能源于似OIB型软流圈地幔源(~(87)Sr/~(86)Sr)_t≈0.703~0.705,ε_(Nd)(t)≈+4~+7。地壳混染作用和大陆岩石圈地  相似文献   
54.
天山及邻区各微地块上分布有震旦纪—早寒武世火山-沉积岩系,寒武系底部均发育含磷层,震旦系中见2~3层大致可对比的冰碛岩,暗示各微地块当时可能是一个统一大陆块的组成部分。震旦纪—早寒武世大陆拉伸→大陆裂谷火山活动是天山古生代洋盆开启的前兆,意味着早寒武世为天山古生代洋盆开启时限的下限。中天山巴仑台微地块中的下石炭统马鞍桥组底部的粗碎屑岩,是碰撞造山中晚期的地质记录。它意味着天山古生代洋盆已经闭合。石炭纪时,天山造山带已进入新的造山后裂谷拉伸阶段,发育有大规模大陆裂谷双峰式火山活动和花岗质岩浆活动。早石炭世是天山古生代洋盆闭合时限的上限。  相似文献   
55.
下石炭统马鞍桥组在天山构造演化中的地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布于石炭纪断陷盆地中的下石炭统马鞍桥组沉积火山岩系,底部为巨砾岩、砾岩、砂砾岩和砂岩,往上逐渐变为砂岩-粉砂岩-页岩互层夹灰岩、基性火山熔岩和少量流纹岩,具有由陆相变为海相,由浅变深、由粗变细的完整拉伸环境沉积充填序列,是碰撞造山阶段中-晚期后陆拉伸的地质记录,标志着早石炭世天山古生代洋盆闭合后,天山造山带已处于陆内构造体制。  相似文献   
56.
夏林圻 《地球化学》1974,(4):272-277
Two conclsions may be drawn on the calculation of Cr2O3 parameters from eight ultrabasic intrusions in northwestern China: (1) To a first approximation, a normal distribution of chromium can he established for chromite-free intrusions, while positive skewness is observed in chromite-bearing masses. (2) The greater the “metallogenetic coefficient” value (ρCr) of the ultrahasic intrusions the greater the potential of chromite deposits.  相似文献   
57.
天山地区下石炭统与下伏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新疆天山地区下石炭统出露广泛且与下伏地层多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如西部北天山的大哈拉军山组,中部中天山的马鞍桥组及东部南天山的甘草湖组均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显然,这是一个区域性角度不整合。两套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是鉴别造山运动的直接标志之一,此不整合可能暗示了古天山洋在早石炭世前已经闭合碰撞造山并进入陆内伸展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58.
华南新元古代中期(746-827Ma)双峰式(玄武岩-流纹岩)火山岩喷发于大陆板内裂谷环境。它们极有可能与导致Rodinia超大陆裂谷化-裂解的地幔柱(或超级地幔柱)活动有关。根据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华南新元古代中期裂谷基性熔岩可以划分为高Ti/Y(HT,Ti/Y〉500)和低Ti/Y(LT,Ti/Y〈500)两个岩浆类型。HT熔岩又可进一步划分为HT1和HT2等两个亚类。HT1熔岩主要分部于华南中-西部裂谷盆地之中,总体上属于碱性玄武质岩浆系列;HT2和LT熔岩主要分布于华南中-东部裂谷盆地之中,总体上属于拉斑玄武质岩浆系列。元素和同位素数据表明,华南新元古代中期裂谷基性熔岩的化学变化不是由一个共同的母岩浆结晶分异作用所产生。华南中-西部地区裂谷基性熔岩的母岩浆经受了辉长岩质结晶分离作用,而华南中-东部地区裂谷基性熔岩的化学演化则是受控于单斜辉石(cpx)士橄榄石(01)结晶分离作用。各个双峰式火山岩系中,基性和酸性熔岩间为分异结晶关系。华南新元古代中期裂谷火山岩系极有可能是源于共同的地幔柱,该地幔柱组分的成分为:eNd(f)≈+6,Mg#≈0.7,La/Nb≈0.7。华南新元古代中期裂谷基性熔岩存在空间上的地球化学变化:华南中一西部HT1熔岩的母岩浆,没有受到明显的大陆岩石圈混染,保存了鲜明的地幔柱信号;而大陆地壳或大陆岩石圈混染作用对于华南中-东部LT和HT2熔岩的形成则有着重要贡献。研究揭示,华南新元古代中期裂谷基性熔岩的母岩浆总体上产生于上涌地幔柱较深层位的石榴子石稳定区(深度:100~130km)。中-西部裂谷基性熔岩的母岩浆(碱性玄武质)产生于深度较大(~130km)、部分熔融程度较低(〈10%)的条件下,中-东部裂谷基性熔岩的母岩浆(拉斑玄武质)产生于深度稍浅(~100km)?  相似文献   
59.
南秦岭中段西乡群火山岩岩石成因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南秦岭中段新元古代中期(730-845Ma)西乡群(自下而上包括孙家河组、大石沟组和白勉峡组)火山岩喷发于大陆板内裂谷环境。它们极有可能与导致Rodinia超大陆裂谷化裂解的地幔柱活动有关。根据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南秦岭中段新元古代中期西乡群裂谷基性熔岩总体上属于低Ti/Y(LT,Ti/Y〈500)岩浆类型。LT熔岩又可进一步划分为LT1和LT2等2个亚类。LT1熔岩以高Nb/La(0.87~0.98)、低Thw/NbN(≈1)、缺乏Nb—Ta和Ti的亏损、具有“大隆起”式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分配型式、(^87SrSr^86Sr)(t)=0.703869、εNd(t)=4.83为特征,属于拉斑玄武质岩浆系列;LT2熔岩以低Nb/La(〈0.75)、高ThN/NbN(〉1.4)、Nb—Ta和Ti亏损明显和Sr—Nd同位索比值变化较大为特征。元素和同位素数据表明,西乡群裂谷火山岩的化学变化不是由一个共同的母岩浆结晶分异作用所产生。孙家河组、大石沟组和自勉峡组中TiO2含量大于1.09%的火山岩的母岩浆经受了辉长岩质结晶分离作用。而白勉峡组中TiO2含量小于0.69%的基性熔岩的化学演化则是受控于单斜辉石(cpx)±橄榄石(ol)结晶分离作用。西乡群火山岩系中,基性、中性和酸性熔岩间为分异结晶关系。南秦岭中段新元古代中期西乡群裂谷火山岩系极有可能是源于共同的地幔柱,该地幔柱组分的成分为;εNd(t)≈+5,^87Sr/^86Sr(t)≈0.704,La/Nb≈0.7。南秦岭中段新元古代中期西乡群裂谷基性熔岩存在空间上的地球化学变化:LT1熔岩的母岩浆,没有受到明显的大陆岩石圈混染,保存了鲜明的地幔柱信号;而大陆地壳或大陆岩石圈混染作用对于LT2熔岩的形成则有着重要贡献。研究揭示,南秦岭中段新元古代中期西乡群裂谷基性熔岩的母岩浆总体上产生于上涌地幔柱上部层位(地幔柱头)3GPa?  相似文献   
60.
岚皋早古生代碱质煌斑杂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岚皋碱质煌斑杂岩主量元素呈规律性演化,REE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型式呈强右倾型,富集不相容元素。岩石主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煌斑岩浆在演化过程中存在2个平行的结晶分异演化趋势,岩浆演化过程中受地壳混染的程度很小。LREE、不相容元素的强烈富集及Dy/Yb、La/Yb、Zr/Sm、Ce/Y等微量元素的质量分数比值变化表明,煌斑杂岩不可能由尖晶石或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含角闪石的尖晶石或石榴石二辉橄榄岩的部分熔融形成,它的源区应为含金云母和单斜辉石的交代地幔。Sr-Nd-Pb同位素结果显示,煌斑岩浆源区的地幔主要为HIMU端元组分。地幔柱的活动与煌斑岩浆的起源密切相关,并制约了其源区的地幔交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