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5篇
  免费   535篇
  国内免费   689篇
测绘学   353篇
大气科学   542篇
地球物理   521篇
地质学   1798篇
海洋学   488篇
天文学   41篇
综合类   239篇
自然地理   267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154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126篇
  1997年   146篇
  1996年   141篇
  1995年   111篇
  1994年   102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125篇
  1991年   95篇
  1990年   93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35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7篇
  1964年   4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4篇
  193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详细介绍了珠海市风暴潮预警预报系统的特点和功能.该系统可以实现珠海市沿岸地区的定点潮位数据的采集和管理、潮位的实时显示和预报以及反映热带气旋影响期间的风暴增水情况,并且该系统还具有潮位预警功能.该系统操作简便、画面清晰直观、实用性强,能够有效地提高风暴潮预警预报的效率和应急服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952.
大气CO2浓度持续升高导致海洋酸化和暖化影响着造礁石珊瑚和珊瑚礁生态系统。为探明造礁石珊瑚早期生活史对海洋酸化和暖化的生理学响应,本文研究了温度(约28°C, 约30°C)和pCO2(约570 μatm, 约1 300 μatm)以及两者协同作用对简单鹿角珊瑚(Acropora austera)和中间鹿角珊瑚(A. intermedia)早期生活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升温(+约2.5°C)和酸化(约1 300 μatm)对两种鹿角珊瑚幼虫的附着率和死亡率均无显著影响。酸化显著降低了简单鹿角珊瑚幼体存活率(25.87%),但并不显著影响中间鹿角珊瑚幼体的存活率;升温对两种鹿角珊瑚幼体存活率无显著影响。升温(+约2.5°C)、酸化(约1 300 μatm)对简单、中间鹿角珊瑚幼虫的存活和附着过程的影响较小,但是酸化对简单鹿角珊瑚幼体存活的影响高于暖化。本文结果表明,珊瑚补充过程对海洋酸化和暖化的响应可能具有种类特异性,气候变化将逐渐改变造礁石珊瑚的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953.
富流体的断层泥是浅部地震断层带中的特征岩石。一般认为,地震过程中摩擦热会导致粒间孔隙流体热膨胀增压,形成同震断层弱化(热增压机制),从而抑制摩擦熔融的发生。然而我们研究发现,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MW 7.9)中断层浅部发生了摩擦熔融。汶川地震发生一年后,我们在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一号钻孔(WFSD-1)732.6m深处的断层泥中发现了厚度约2mm的假玄武玻璃(凝固的摩擦熔融物)。该假玄武玻璃形成的位置极浅,且产生于非固结的、富流体的断层泥中。从岩心来看,断层面可见镜面构造和同震擦痕。微构造分析显示,该假玄武玻璃主要由石英碎屑和由长石与黏土矿物熔融的非晶质基质组成,基质中发育众多不规则的微裂隙,并可见流动构造。化学成分分析显示,其基质富Ba且被重晶石(BaSO4)小细脉切割,为同震及震后流体存在的证据。由于假玄武玻璃在流体存在的条件下会快速蚀变,且龙门山地区大地震复发周期为3000~6000年,因而这些完全未被蚀变的新鲜假玄武玻璃可能是最近一次大地震,即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产物。针对钻孔中断层泥进行的高速摩擦试验,证实了在钻孔732...  相似文献   
954.
西方国家对风险的研究已较为成熟,但旅游风险作为关注点在2001年“9?11”事件后才逐渐被学界所重视,相关综述较少且多侧重于旅游风险感知,对旅游风险研究整体把握的成果较少。近年来,一些研究已应用文献计量可视化来探索旅游学科的网络结构,但在旅游风险、安全研究领域运用此方法的成果不多。回溯相关概念后,以2001—2018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296篇与国外旅游风险研究高度相关的论文、会议文章、综述为基础,利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为研究工具,对国外旅游风险研究发文数量、期刊分布、知识基础、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①国外旅游风险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各时期研究区域、对象、主体、热点不断演进;②文献数据库的期刊分布表明,目前国外旅游风险研究涉及多个学科,主力军是旅游类和医学类;③发现了7篇高突现性文献,可分为医学及传染病、风险感知、风险容忍度3类。对深入认识国外旅游风险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及其演化关系具有一定价值,同时也能为国内旅游风险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5.
于2021年4月至10月,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在黑龙江碾子山雅鲁河国家湿地公园,开展了种子植物调查,研究该湿地公园种子植物的组成特征和区系类型。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湿地公园内,共记录种子植物55科178属296种(包括4亚种和9变种);其中,属于禾本科(Poaceae)、菊科(Asteraceae)和莎草科(Cyperaceae)的物种的数量较多,分别为45种、36种和24种植物;属于薹草属(Carex)、萹蓄属(Polygonum)、委陵菜属(Potentilla)和蒿属(Artemisia)的物种的数量较多,分别为15种、11种、8种和8种;在该湿地公园内,分布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野大豆(Glycine soja),食用、药用和观赏植物资源也较丰富;分布在该湿地公园内的植被型有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沼泽化草甸、草本沼泽和水生植被,主要群系为柳属群系(Form.Salix)、芦苇群系(Form.Phragmites australis)和蒿属群系(Form.Artemisia)等;在种的水平上,该湿地公园内的种子植物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表现出明显的温带属性。  相似文献   
956.
中国北方沿海6个栉孔扇贝群体的A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4对AFLP引物首次对我国北方沿海主要的6个栉孔扇贝养殖区的自然采苗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扩增得到191条清晰带谱,其中175条具有多态性。对各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香农式多样性指数在0.347 4~0.391 7之间。AMOVA结果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占总遗传变异的87.22%。个体聚类结果表明,烟台、长岛、大连3个群体的个体聚在一起,可看做1个群体;而荣成群体的个体单独聚在一起,具有独立的遗传结构;胶南和日照的一部分个体聚在一起,其他大部分各群体单独聚在一起;推测是海洋环境和人工养殖影响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957.
对取自海南岛东部小海潟湖的柱状岩心(XH15-02)开展了年代学(210Pb和AMS 14C)和常量/微量元素分析,在建立可靠年代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了该潟湖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及其比值的环境指示意义,进而揭示近千年来海南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历史。研究表明:(1)小海潟湖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比值(Al/Ca、Mg/Ca、K/Ca、Fe/Ca、Ti/Ca)主要反映了近千年来海南地区的降水变化历史,具体表现在中世纪暖期(870~1100AD)海南地区的降水较少,而小冰期降水波动较为明显,总体上较中世纪暖期降水偏多,这可能与近千年来热带辐合带的南北移动以及西太平洋暖池海表温度变化有关;(2)结合史料文献中有关“飓风”、“飚风”等记载,从小海潟湖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及其比值序列中共识别出8次强台风事件,为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热带地区台风活动趋势预测提供了参考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58.
辐射沙脊是分布在我国江苏沿岸南黄海浅海内陆架上的一种特殊地貌,其沉积物质来源一直广受关注。通过原位微区X荧光光谱分析、重矿物统计学以及碎屑锆石年代学等方法,对江苏沿岸辐射沙脊开展物源分析。结果表明辐射沙脊的重矿物组合为角闪石—绿帘石—铁氧化物,并且角闪石为绝对优势矿物(平均含量55.06%),其含量远大于绿帘石(平均含量20.71%)。这与长江中重矿物特征相似(角闪石平均含量46.05%,绿帘石平均含量24.69%)。碎屑锆石U-Pb年龄显示出了5个主要的年龄区间及峰值,依次为160~330 Ma(占22.89%,峰值为~200 Ma);350~550 Ma(占18.61%,峰值为~430 Ma);650~1 200 Ma(占29.32%,峰值为~750 Ma);1 700~2 000 Ma(占10.58%,峰值为~1 850 Ma)和2 400~2 600 Ma(占5.09%,峰值为~2 500 Ma)。结合重矿物组分数据和锆石年龄谱分析,并与各潜在源区进行对比,认为辐射沙脊的碎屑重矿物特征以及锆石年龄与长江最为相近,指示长江作为辐射沙脊最主要的物质源区。此外,古黄河三角洲的沉积物显示出对江苏沿岸北部沙脊沉积具有一定的影响,而现代黄河可能对辐射沙脊最北缘提供了沉积物质,该物源分析结果反映了南黄海的海流系统在辐射沙脊搬运沉积体系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59.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地区二叠系芦草沟组高品位和低品位油页岩的品质和成因差异,揭示高品位油页岩的特殊成矿条件。【研究方法】对吉木萨尔地区两个剖面采集的露头样品,进行TOC、热解、含油率、微量、稀土元素测试,从而开展高品位和低品位油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微量稀土元素特征及成矿条件差异分析。【研究结果】研究区高品位油页岩有机质类型为I型;低品位油页岩有机质类型为I-II1型。高品位和低品位油页岩中B、Ba、Cr、Nb、Sr、V、Zr等微量元素含量差异明显,高品位油页岩中各稀土元素平均含量和各样品稀土元素分布区间都小于低品位油页岩,且外源元素富集程度也相对更低,显示了更少的陆源碎屑输入。微量元素比值显示,研究区油页岩形成于温暖湿润气候,淡水—半咸水,还原环境。高品位油页岩与低品位油页岩相比,形成时水体盐度值更大,有机质生产力更高。【结论】温暖湿润气候背景下,相对较少的陆源碎屑供给,减少了对有机质的稀释和氧化破坏,同时较高的水体盐度值更利于水体分层,从而形成一个长时间的还原环境,再加上更高的有机质生产力,从而形成了高品位油页岩。  相似文献   
960.
南海北部陆缘位于大华南地块洋陆过渡带南段的关键核心段落,曾处于特提斯洋构造域与(古)太平洋构造域交接地带,是印度洋构造动力系统与太平洋构造动力系统波及的共同地区。然而,以往研究和勘探程度较低,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交接转换区域的大地构造背景、过程、机制始终不够明确。基于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剖面,不仅关注该区新生代盆地结构构造,以服务该区油气精准勘探,并且试图以此解剖、揭示该区中生代基底结构特征,进而探索新生代南海海盆打开、扩张、停滞到消亡过程的前生今世。对珠江口盆地地震剖面解析和华南陆缘野外构造研究表明:华南地块洋陆过渡带先后经历了中生代印支期碰撞造山、燕山早期增生造山、燕山晚期压扭造山三个过程;随后进入新生代,又经历了早期北东东—南西西走向正断层主控下的弥散性裂解成盆、中期北东—北北东走向张扭断裂主控下的右行走滑拉分成盆、晚期北西—北西西向张扭断裂主控下的左行走滑拉分成盆三期伸展构造叠加。总体上,该区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的转换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古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转换、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古太平洋构造体系转换、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转换及古太平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的转换。东亚洋陆过渡带的构造转换折射出地球深浅部动力系统驱动“东亚大汇聚”的长期机制,即东南亚环形俯冲驱动体系、太平洋LLSVP和非洲LLSVP的深部动力系统(统称为海底“三极”)的重要性,其中,东南亚环形俯冲驱动体系是地球板块运动的重要动力引擎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