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6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147篇
测绘学   71篇
大气科学   95篇
地球物理   72篇
地质学   522篇
海洋学   120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10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64年   4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1.
远硅质建造磷块岩微相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祥化 《地球化学》1979,(2):132-144,i010
The two phosphatic formations distributed in Yunan-Guizhon-Sichuan(Lower Cambrian)and Hubci-Hunan-Guizhou(Late Sinian)which were originally thought to be terrestrial carbonate deposits should be regarded as tele-siloceous formation in character as is evidenced by regional formation sequence patterns.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observation arc discussed with respect to tectonic and prospecting for P,I, and other base metals. In the light of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n mierophase composition microphase Zoning and those features concerning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nd geochemistry a mechanism of phosphate accumulation is proposed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role of dynamic chemistry, F, palaeotectonics and palaeoelimatology. It is pointed out by the author that the proposal of chemical deposition suggested by A. V.Kazakov is in conflict with the model of microphase zonation and formation sequence patterns. The relationship is also dealt with between the ratios of CO2/P2O5 and F/P2O5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mechanism of phosphate accumulation on the other.  相似文献   
92.
一、測地質剖面是地質制圖的基礎 为了給國家大規模經济建設尋找地下資源,地質工作近几年來已蓬勃地开展起來了。地質工作所包括的內容虽多,但不管从事于地質理論研究、各种資源的勘探或应用地質如工程、水文、礦山地質等,而基本的一环就是在野外填繪各种地質圖。如果一个地質工作者僅在室內熟讀各种有关地質方面的理論,没有  相似文献   
93.
近几年來,祖國的各个方面都在学習苏联先進科学和技術經驗,獲得了很大的成績。在地球物理探礦工作中,应用电法勘探地下水方面,同样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和提高。 內蒙古草原缺乏水源,解放以前没人去管,也没有方法去找,所以常常打成了“干井筒”。1955年秋季有关單位为了給今后的內蒙古尋找地下水的工作打下基礎,曾抽派电測人員用电位計進行勘探地下水源的  相似文献   
94.
湖南省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技术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省为对象,采用能反映地形结构特征的地球资源卫星获取的DEM数据作为主要控制,按地形-植被条件(或土地利用)一致性原则,首先对年均降雨量、地形坡度、土壤抗蚀力以及植被覆盖等水土流失主控因子进行分区,在此基础上,依据建立的水土流失遥感解译标志,按多层逐步判别归类方法,圈定水土流失图斑。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水土流失调查,具有快速、准确、可操作性强等特点,适合于区域性调查与编图。  相似文献   
95.
基于生态系统的上海崇明东滩海岸带生态系统退化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带是资源与环境条件最为优越的区域,也是与人类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区域之一。本文选择上海崇明东滩海岸带生态系统为研究示范区,在对崇明东滩海岸带生态系统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海岸带生态系统退化诊断指标体系,定量评估了崇明东滩海岸带生态系统退化状况。结果表明,从2000年至2008年,崇明东滩海岸带生态系统整体上表现为健康,局部区域表现为轻微退化,轻微退化的面积分别为25.71km2(2000)、16.66km2(2003)、18.16km2(2005)和40.46km2(2008)。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是崇明东滩海岸带中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2000年至2008年,崇明东滩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大部分面积保持在健康的状态,大规模的围垦工程和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入侵是造成自然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2000年至2008年,崇明东滩农业生态系统整体上表现为健康状态,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由于化肥、农药使用造成的环境恶化等问题,是造成崇明东滩海岸带农业生态系统局部区域发生退化的主要原因。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引起的现有资源的过度使用和环境恶化等问题,使得城镇生态系统健康面临巨大挑战,在2005年表现为轻微退化。本文的研究方法可为我国其它地区海岸带生态系统管理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示范案例。  相似文献   
96.
高密度采集福建前湖湾海岸剖面133个泥沙样品做粒度分析,其频率曲线显示多种粒度分布特征,预示多种沉积环境的变化。采集研究剖面周边海滩、河口浅滩、河口、滨海沼泽和海岸沙丘等已知环境的样品作为目标样本。将目标样本沉积参数平均粒径(Mz)、标准偏差(σ)、峰态(Kg)设为判别参数,利用Excel计算海岸剖面样品与目标样本参数的距离,筛选最小距离样品,归为已知目标样本的同类。据此,分析了海岸剖面蕴含的6个沉积环境变化阶段。利用剖面底部淤泥测年14C=(328 15±170)a BP,和剖面上部泥炭测年14C=(24 130±100)a BP,了解这一变化发生的年代。自(32 815±170)a BP以来,前湖湾经历了河口浅滩-河口、沙丘-河口-滨海沼泽-海滩-沙丘等海岸环境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97.
立交桥结构的自动识别对道路网多尺度建模、空间分析和车辆导航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基于矢量数据的立交桥识别方法过分依赖人工设计的特征,对复杂场景的适应性较差。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目标检测Faster R-CNN神经网络模型的立交桥识别方法,该方法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学习立交桥样本的深层次结构特征,进而实现立交桥的自动识别与准确定位。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立交桥的识别效果较好,能够在复杂的道路网中准确确定立交桥的位置,避免了人为干预对试验结果不确定性的影响,抗干扰性较强。  相似文献   
98.
本文构建以掺硼金刚石(Boron-doped diamond,BDD)为阳极、不锈钢为阴极、硫酸盐为电解质的电化学体系,考察了电流密度、pH值、硫酸盐浓度以及初始四环素浓度等四个因素对电化学氧化降解废水中四环素的影响,运用响应曲面法对运行参数进行优化;通过电子自旋共振检测技术分析电化学反应中产生的自由基,探究了间歇通电模式下电化学体系持续氧化机理。结果表明,四个因素对TOC去除率的影响大小次序为:电流密度>初始四环素浓度>初始pH值>硫酸盐浓度,其中初始pH值和硫酸盐浓度与电流密度和初始四环素浓度的交互作用对TOC去除率的影响较为显著;最佳运行参数为pH值为5,电流密度为100 mA·cm-2,硫酸盐浓度为0.25 mol·L-1,初始四环素浓度为1000 mg·L-1;间歇通电模式下,BDD电极表面产生的SO4·-等高活性物质间相互转化提供了体系的可持续氧化能力。该研究结果为电化学氧化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节省能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9.
2013年7月11日,四川省汶川县威州镇七盘沟暴发大规模泥石流。通过实地调查和测量,获取了98份建筑物破坏样本。泥石流中大石块、漂木和生活废弃物是参与破坏的主要介质;建筑物长轴方向与流向垂直时,更易遭受破坏;而长轴方向与流向平行且规则分布时,首个遭遇泥石流的建筑物会严重破坏,但也起到阻挡泥石流和耗能的作用,较好地保护了其后的建筑物;当建筑物分布不规则时,首个和凸出的建筑物均遭受冲击破坏;距泥石流出口和主流线越近,建筑物破坏越严重。分析建筑物破坏特征发现:受损建筑物表现的破坏模式因结构类型不同而异;若以梁和柱为承重构件,其破坏主要因柱体受冲后产生塑性铰或被剪断,致建筑物倾斜或倒塌,而以砌体为承重构件者,其破坏表现为承重墙体产生裂缝或垮塌致建筑物整体倒塌。参照建筑物破坏模式,以静力学极限平衡理论为基础,提出建筑物柱体和墙体破坏的临界条件计算公式。最后,依据泥石流的破坏方式和建筑物受损模式,将七盘沟建筑物的破坏划分为5个等级,并讨论了甘肃舟曲泥石流和本次灾害期间建筑物破坏特征的异同。本研究从案例分析的角度,为泥石流危险区城镇及居民点建筑物规划布局和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
云南剑川地区象鼻洞遗址孢粉组合和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云南剑川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植被和气候变化特点以及当地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选取象鼻洞遗址各地层的13个土样进行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该遗址堆积时期孢粉植物群以亚热带和温带成分为主,类型相对丰富,呈温暖期气候特征,但气候存在小的波动,呈现出早期温暖湿润、中期短暂干旱、晚期又逐渐暖湿的特点;木本植物花粉在孢粉总量中占绝对优势,说明当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明显;可作为食物来源的植物很少,因此,当时居住在象鼻洞的人类主要食物应来源于捕捞或狩猎;对照邻近地区已有的研究成果,推测该遗址气候变化与季风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