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25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75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81.
新疆阿拉套山南坡分布有大量花岗质岩浆岩,其中东部博乐地区的花岗质岩浆岩可以分为北部花岗岩、南部花岗岩、晚期岩脉和流纹岩四类。激光探针单颗粒锆石微区U-Pb同位素定年分析确定,北部岩体、南部岩体的侵位时代分别为 298.4±5.7Ma、292.4±4.9Ma,流纹岩喷出时代为270.7±6.5Ma,而岩脉的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285±13Ma(MSWD =0.52)。这四类花岗质岩石总体的地球化学性质相似,都属于准铝质到过铝质的后碰撞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均以高的正εNd(T)值为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这四类花岗质岩石具有同源岩浆分异演化的特点。从早到晚,前三类花岗岩中Ba、Sr、 P、Eu和Ti亏损程度增加,(La/Yb)n比值下降到接近1,岩浆温度逐渐降低,而εNd(T)值呈升高趋势。最晚形成的流纹岩中 Ba、Sr、P、Eu和Ti亏损程度减小,(La/Yb)n比值升高,岩浆温度再次升高,而εNd(T)值降低,ISr值升高,可能代表另一期岩浆活动的开始。这些花岗质岩石均具有高的εNd(T)值(2.10-5.18)和较年轻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TDM2=0.60-0.87 Ga), 显示该区花岗质岩石地幔物质组分含量较高。地幔物质的加入导致博乐地区大陆地壳的垂向增长.这与新疆北部300Ma 左右地壳垂向增长的过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2.
滇东南老君山地区出露了一套穹隆状变形-变质岩系,新近完成的1:5万都龙幅、麻栗坡县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将其分解为晚志留纪南温河花岗岩、新元古界新寨岩组和古元古界猛硐岩群。首次对猛硐岩群的石英角闪斜长片麻岩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定年,结合阴极发光图像分析,获得两组岩浆锆石的结晶年龄分别为761±12Ma和829±10Ma,指示滇东南老君山地区存在新元古代岩浆活动,同时从同位素年代学上,表明猛硐岩群是一套前寒武纪的变质沉积-岩浆杂岩。此外,还获得一些年龄为≈1.83Ga的残留锆石,表明该区存在古元古代的结晶基底。石英角闪斜长片麻岩及共存的斜长角闪岩,它们的原岩具有大陆裂谷背景下玄武质-玄武安山质岩浆系列的地球化学特征,可能与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聚合-裂解过程中的岩浆活动有关,本区在新元古代可能位于南华裂谷与康滇裂谷的交汇部位。  相似文献   
183.
为揭示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那木拉断裂带上新世以来强烈活动特征,对采集自那木拉断裂带的三件基岩样品进行黑云母40Ar/39Ar、磷灰石裂变径迹两种热年代学方法测年;并利用"Pecube"软件对测得年龄数据及断裂带两侧已发表年龄数据进行定量模拟计算。测试结果显示黑云母40Ar/39Ar年龄范围为4.44±0.71 Ma~3.45±0.24 Ma,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范围为3.7±0.4 Ma~1.8±0.2 Ma。年龄数据及其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约3 Ma以前那木拉断裂带南侧地壳隆升最快,隆升速率约2.5 km/Ma,断裂带以正断层运动特征为主;约3 Ma以来那木拉断裂带北侧地壳隆升最快,约为1.3 km/Ma,断裂带以逆断层运动特征为主。那木拉断裂带运动特征变化可能与约8 Ma以来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快速地壳隆升剥露区域由南向北逐渐迁移有关。   相似文献   
184.
滇东昆阳群地层序列的厘定及其在中国地层表的位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滇东地区中元古代昆阳群年代地层学研究,提供了新元古代青白口系柳坝塘组的几组高精度锆石SHRIMP U-Pb年龄,通过新元古代地层柳坝塘组与下伏地层(美党组、大龙口组和富良棚组)连续沉积关系以及昆阳群各组的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将滇东地区建立新的"系"一级地层单位,即"玉溪系",填补其在中国地层表中待建系的位置。笔者通过进一步的野外地层追踪和对"原昆阳群"的锆石年龄数据的比对研究,明确了"原昆阳群"争议已久的"倒八序列"为华南古陆西南缘中—新元古代地层的正确沉积序列,并以此在滇东地区建立了完整中—新元古代地层及年代地层层序,结合华北古陆上已建立的西山系(1.4~1.2 Ga),本文将昆阳群分属于西山系(1.2~1.4 Ga)和玉溪系(1.0~1.2 Ga),重新厘定昆阳群时代的归属,以期填补中国地层表中的"待建系"。  相似文献   
185.
滇西南那邦变质基性岩地球化学与俯冲板片裂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季建清  钟大赉 《岩石学报》2000,16(3):433-442
中缅边界那邦麻粒岩相变质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原岩是岩浆岩,并具有MORB的特性,其岩石化学具有以下特征:岩石的TFe/MgO值低(1.10~2.17),AFM图解上显示拉斑玄武岩演化趋势;TiO2含量(1.14%~1.81%)高稀土亏损、重稀土较有富集的配分形式,稀土元素和总量(∑REE)值十倍于球粒陨石(24~50μg/g),(La/Sm)N=0.43~0.75(La/Yb)N=0.45~0  相似文献   
186.
滇西南那邦变质基性岩两期变质作用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中缅边界那邦变质基性岩出露于东缅著名的 Mogok带的东缘。那邦基性麻粒岩经历了早期麻粒岩相、晚期角闪岩相的两期变质作用的改造。早期变质作用的矿物石榴石和单斜辉石的 40 Ar/ 39Ar激光微区等时线年龄是 74.44± 1.44 Ma;石榴石和单斜辉石的 40 Ar/ 39Ar年龄谱图和等时线年龄均显示两组年龄 :74~ 76 Ma和 2 3~ 2 4Ma。晚期变质作用矿物角闪石的K- Ar法得出 2 3Ma,角闪石和斜长石的 40 Ar/ 39Ar年龄谱图和等时线年龄均显示 2 3~ 2 4Ma的变质年龄。综合这些结果 ,可以确定那邦基性麻粒岩的早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年龄是 74~ 77Ma,可能与新特提斯洋壳俯冲事件有关 ;晚期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年龄是 2 3~ 2 4Ma,与区内喜山期以来陆内块体响应两大陆会聚作用发生的大型走滑事件有关。那邦基性麻粒岩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麻粒岩相岩石之一 ,而且 ,两期变质作用年龄的确定对揭示区内与变质作用相关的地质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7.
燕辽地区长城群年代学工作一直是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地质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由于团山子组与下伏串岭沟组界限年龄不明确,且此前的年龄都是来自于其中的火山熔岩锆石的年龄,亟待新的测年工作加以验证和完善。本文作者在北京市密云区、平谷区的团山子组下部发现了层凝灰岩,并对其开展了系统的SHRIMP锆石U-Pb测年,获得两个高精度年龄1634±9Ma和1637±8Ma,进一步精确限定了该组的形成年代。结合前人研究,燕辽地区团山子组的底界、也即下伏串岭沟组顶界年龄,可进一步限定为1638Ma。由此可对燕辽地区长城群地层格架进行更准确的年代学厘定,并进一步确认其整体处于持续拉张的裂谷-被动陆缘背景下的快速沉积特征、以及长城群团山子组-大红峪组与华北克拉通南缘汝阳群洛峪口组等相关沉积更为精确的对比关系。结合其他资料还可推断,在团山子组-大红峪组及洛峪口组等形成时,华北克拉通南北两侧都开始被碳酸盐岩浅海覆盖,且最终还可能在其中部出现了南北联通的碳酸盐岩浅海通道。这显示出华北克拉通与早先所拼合克拉通之间已产生明显的拉张性疏离及新生海洋,应标志着华北克拉通从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88.
黑龙江省东部中太古代碎屑岩浆锆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黑龙江省东部牡丹江市以东八面通杂岩(原黑龙江群)的黑云花岗片麻岩中发现了早期旋回的碎屑岩浆锆石,采用锆石单颗粒双带源逐层蒸发-沉积法,测得该锆石的结晶时代为2871±8Ma,属中太古代晚期。这是迄今发现的该区最古老地质记录。由此推测,文献中所说的佳木斯地块南部可能曾经发育中太古代结晶基底,黑龙江省东部地壳形成过程中曾经遭受了中太古代晚期构造热事件。  相似文献   
189.
宋彪 《地球学报》1994,15(Z1):206-217
讨论了锆石由于铅丢失造成自晶体表层到晶体内部放射成因207Pb/206Pb的变化趋势,热离子质谱计直进行单颗锆石石蒸发-沉积测年时,锆石在灯丝上加热蒸发和在冷灯丝上沉积时物质的分布状况,锆石中的U-Pb体系是否为封闭体系的判别标志,并对锆石年代学的适用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0.
沂沭断裂带晚白垩世地层中保留大量的左行压剪的几何学与运动证据,左行活动时限为晚白垩世—古近纪。取自4条主断层的不同部位断层泥及断层碎裂岩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远小于周围未发生变形的地层年龄,构造活动使得断层带物质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完全退火。通过相关软件对不同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模拟,显示在70~60Ma前及约10Ma开始出现快速抬升(冷却)。综合分析认为,沂沭断裂在70~60Ma经历过较大规模左行挤压活动。约10Ma的快速抬升事件,具有区域性,可能与青藏高原约10Ma的快速伸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