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47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82篇
地质学   159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为了提高大风预报水平,对造成阿图什地区1980─1989年3—5月中96次大风天气个例,进行了500hPa、700hPa、地面影响系统的普查,并以500hPa影响系统为基准,从不同角度,对应分析了500hPa、700hPa、地面影响系统之间的关系。得出,500hPa和700hPa出现最多和次多的影响系统均为南支槽、巴尔喀什湖槽;地面影响系统最多为哈萨克丘陵地区高压,次多为中亚地区高压、乌拉尔山高压。不同的大风天气个例,在各层出现的影响系统也不尽相同;在同一次大风天气过程中,50OhPa和700hPa的影响系统也不是完全相同,即使在500hPa或者700hPa的影响系统类型相同,对应于地面的影响系统类型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各层影响系统多以东移为主,移速自下而上逐渐减小,且影响系统以深厚系统居多。  相似文献   
12.
对造成阿图什地区1980年──1989年10年中3──5月96次大风天气个例的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归纳,得出造成大风的影响系统有6种高压类型,同时对应普查了塔里木盆地的系统,得出有两种情况,一种为热低压,另一种为均压场。并从表征高压和低压的范围、强度及其变化等特征出发,选择了有明显物理关联的高压或低压的出现范围、中心数值、闭合圈数、中心数值的变化、移向、移速以及一定区域的等压线梯度(条数)和有无冷锋等角度进一步阐述了高压或低压的特点及变化情况,用于分析总结各种类型影响系统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霞浦县农业地球化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爱珍  林才浩 《福建地质》1994,13(3):201-209
在利用全省1:20万区域化探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基础上,结合重点地区的土壤调查,对霞浦县的农业地球化学环境进行了分区。并开展了荔枝、茶叶、油奈、剑蛏的地球化学研究,为扩种、移殖这些名、特、优品种及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揭示了地球化学解决农业问题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一些典型节理化岩体模型变形破坏过程中的AE事件的定位分析和破裂面形态的研究,探讨了不连续岩体变形破坏过程的空间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单节理岩体变形破坏的空间动态特征受节理角控制,随着节理角从小变大,岩体的变形破坏方式从AE在局部集中的突发式失稳向AE弥漫于整个节理层面的类似渐进式的破坏形式发展;失稳破裂面从简单的整体状岩-膏界面变成形态复杂的层内复合破裂面;复杂节理岩体的变形破坏受一条(组)主导构造控制,强AE事件集中发生在不连续构造交汇部位,在包含多条主构造的岩体模型中最终失稳破裂面只与最后阶段AE的位置一致。  相似文献   
15.
双剪试验的结果表明,岩石摩擦滑动过程中的AE b 值动态曲线可归纳为锯齿状和台柱状两类,分别对应于不规则粘滑和规则粘滑.滑动瞬间滑面上摩擦系数变化△μ的分布决定岩石的滑动方式,不均匀分布易发生不规则粘滑.均匀分布易引起规则粘滑;破裂和滑动是摩擦滑动过程中的两类AE 机制,两类AE 的能量分别与破裂面面积及△μ成正比.研究结果提示,平直光滑的地震断层可能显示出特征地震的发震特点.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对克孜勒苏自治州(简称克州)1991年2月10-21日产生“降雪、刮风、降雪”类型的天气,从高、低空环流形势和温度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8.
陆内造山带的几个基本特征郭华,吴正文,冯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经典板块构造学说将世界上所有造山带都用碰撞模式来解释,否认板内(陆内)存在着强烈的收缩变形。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已开始厘定陆内与陆缘造山带之间的异同,进而总结出陆内造山带...  相似文献   
19.
美国大陆反射剖面测量协会(简称COCORP)自1975年以来在十几个州开展了系统的人工地震反射剖面工作。开展这一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地壳的深部结构状况,并在与地表地质构造相联系的基础上阐明各大地构造单元的成因机制和发展特点,进而揭示整个地壳的演化规律。COCORP由于利用了可控震源的装置,比较准确地探测出了莫霍面以上的各种地质界而,其中尤其是缓倾斜的和近乎水平的界面。这种人工地震反射剖面向人们提供了从三维角  相似文献   
20.
造山带构造研究中几个重要学术概念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长厚  吴正文 《地质论评》2002,48(4):337-344
简要分析和评述了造山带构造研究中的几个重要学术概念问题:造山带,造山带类型、造山作用和造山过程、造山带构造格局、造山作用模式。指出不宜将造山带定义直接与板块边缘构造位置和板块间相互作用联系在一起;造山作用和造山带不仅出现在板块之间相互作用的地带,而且可以出现在远离板边界的地方--即所谓板内造山带。强调了板内造山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确定板内造山的主要依据,指出在造山带分类、造山带构造山带。强调了板内造山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确定内造山带的主要依据,指出在造山带分类、造山带构造格局和造山作用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内造山带的客观存在,以及板内造山带成因动力机制研究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