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08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5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贵州瓮安陡山沱期矿化生物群的研究进展和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贵州瓮安陡山沱期矿化(磷酸盐化和硅化)生物群的研究近年来倍受关注,它为研究包括后生动物在内的多细胞生物早期演化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最近,由于其中部分磷酸盐化球状化石保存了与某些后生动物胚胎早期发育阶段类似的卵裂特征,被认为是后生动物的休眠卵和胚胎化石。但是,由于至今未发现可靠的囊胚期到原肠胚期和幼体孵化的化石证据,此类化石的动、植物之争一直没有停止。作者近期对该套含磷地层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除已报道的大量休眠卵和胚胎化石外,还发现保存原肠发育特征的磷酸盐化实体化石、蓝藻细胞集合体、可疑海绵动物化石及类似瓶形的不明化石等。研究表明,陡山沱期矿化生物群具有多样性特征,包含了多种门类的不同类型,是迄今为止全球保存最完好的未元古纪磷质化石库。  相似文献   
102.
湖北秭归庙河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微化石的新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尹崇玉 《地球学报》1996,17(3):322-331
庙河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燧石中的激化石,前人曾有过报道。但是,所报道的激化石组合与已知峡区的其他震旦系剖面陡山沱期微化石明显不同。具刺疑源类以MicrhystridiumtlancedetumL.Yin为主(样品号:Hm80—14—2,Yinborning,1985)。1992年作者等重新研究了庙河震旦系沿江剖面,系统采集了燧石样品。结果,并未在陡山沱组发现上述微化石组合,而在寒武系底界附近的燧石夹层中,发现了与其相同的微化石群,因而,对上述微化石组合出现的层位提出质疑。最近,作者再次对庙河地区陡山沱组燧石  相似文献   
103.
华北古陆中、新元古代年代地层框架SHRIMP锆石年龄新依据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建立中国晚前寒武纪地层的标准剖而,并使其成为国际地层对比的参考标准,一直是中国地质学家的追求.华北蓟县中、新元古代地层一直作为这一标准地层的主要研究剖面,已进行了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化学地层、磁性地层和层序地层等多学科研究.但是,高质量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和以此为基础的年代地层框架的优化一直是华北古陆中、新元古界研究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由于关键层位和关键界而缺乏高质量的同位素年龄标定,致使蓟县剖面争取成为国际层面标准剖面的竞争力受到影响.近期,随着锆石SHRIMP年龄测定技术在华北古陆前寒武纪地层学研究中的成功应用,在几个关键层位定年研究中取得实质性进展.北京西山下马岭组中部班脱凝灰岩中获得锆石SHRIMP加权平均年龄为(1370±11)Ma,使得下马岭组这个青白口群的关键地层单位划归为中元古界.天津蓟县大红峪组碱性火山岩中获得锆石SHRIMP加权平均年龄为(1625.9±8.9)Ma.可用于标定华北古陆中元古代裂解时间得北京密云环斑花岗岩获得锆石SHRIMP加权平均年龄为(1685±15)Ma.这些SHRIMP测年结果使华北古陆中、新元古界年代地层划分与全球对比有了年龄"锚点",必定有利于准确厘定华北地区中、新元古界的内涵.由于华北蓟县中、新元占界剖面是我国晚前寒武纪地层的标准剖面,因此上述年代地层框架的优化对于我国地质填图的修正和精确地层对比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我国前寒武纪生物演化,特别是宏观藻类发育的时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必定有助于提升华北中、新元古界剖面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04.
豫西鲁山洛峪口组宏观藻类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尹崇玉  高林志 《地质学报》2000,74(4):339-343
本文报道在华北地台南缘豫西鲁山下汤九女洞剖面洛峪群洛峪口组下部灰绿色粉砂质页岩中发现可靠的宏观碳质印膜化石,包括Chuaria,Shouhsienia,Tawuia,Ovidiscina等属。通过同国内外已发现的前寒武纪宏观藻类资料广泛对比,并结合其他化石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华北地台南缘晚前寒武纪地层对比及新元古代地层格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5.
依据华南峡东标准剖面的地球化学和多重地层划分对比资料,2014年全国地层委员会发布了埃迪卡拉(震旦)系年代地层划分暂定方案。该方案近年来已经受到来自生物地层学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所获得的新成果、新认识的挑战,迫切需要推出新的具体划分方案,建立新的阶一级层型剖面,作为华南乃至全国埃迪卡拉系的对比划分标准。为此,本文建议在埃迪卡拉纪以生物地层学为主确立年代地层单元的划分标准,提出在华南分别建立埃迪卡拉系上统和下统的顶阶层型剖面,即江川阶和瓮会阶。本文推荐了这两阶的相关顶、底界线层型剖面及标志化石、推测年龄和内部细分的化石带;其次初步设计了新的埃迪卡拉系、统、阶年代地层格架(地层柱),提议待定的上、下统及其余各阶名称,指明今后重点工作、细致研究的层型剖面和对比区域。  相似文献   
106.
对辽东半岛青白口系骆驼岭组和钓鱼台组沉积岩碎屑锆石进行了测试,根据沉积岩碎屑锆石年龄分布模式探讨了两地的沉积物源和沉积时代的上限。辽东半岛青白口系细河群钓鱼台组碎屑锆石分布模式中年龄主峰值为1.6Ga,最小年龄为1075Ma,说明钓鱼台组的沉积时代要晚于1000Ma,沉积岩碎屑锆石的年龄分布模式说明该组与华北古陆为不同物源,其时代有可能不一致。同时,根据2009年11月24日全国地层委员会前寒武纪分会扩大会议上形成的一个共识和最新的锆石SHRIMPU-Pb年龄对中国晚前寒武纪地层年表进行重新标定:即长城系(Ch,Pt21)限定为1.8~1.6Ga,蓟县系(Jx,Pt22)限定为1.6~1.4Ga,待建系(Pt23-4)限定为1.4~1.0Ga,青白口系(Qb,Pt31)限定为1000~780Ma,南华系(Nh,Pt32)限定为780~635Ma和震旦系(Z,Pt33)限定为635~542Ma。  相似文献   
107.
首次获得黔桂地区晚前寒武纪四堡群凝灰岩(斑脱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结合新获得的侵位于四堡群的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将四堡群明确定位于新元古界。"江南造山带"普遍发育的新元古代四堡群(梵净山群、冷家溪群、双桥山群)和上覆的丹州群(下江群、板溪群、河上镇群)均为低变质绿片岩系,构成了江南古陆的变质基底。多年来四堡群一直划归中元古界,并且构成"四堡运动"的主体,其时代的定位一直影响着整个江南古陆变质基底的地层划分和对比,也制约着中国地质学家对江南造山带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解疑。通过对四堡群及其上覆地层中斑脱岩锆石的研究,精确地测定并获得了四堡群斑脱岩锆石的年龄841.7Ma±5.9Ma和黔东南摩天岭地区侵入四堡群的花岗岩锆石的年龄826.8Ma±5.9Ma。  相似文献   
108.
国内外元古宙碳酸盐岩中常见复杂肠状形态的molar tooth构造(MTS)。其宏观、微观边界清晰,内部充填均一等粒结构的方解石(白云石)微亮晶。宿主岩相以含泥质或粉砂质的细砂屑、粉泥屑灰岩为主,经常与风暴岩共生。MTS碳酸盐岩发育在缓坡型台地。沉积层序中常见潮汐流、风暴流侵蚀一充填和浪成交错层理与递变层理。MTS碳酸盐岩发育严格受沉积环境和岩相约束,形成于(内缓坡深部一中缓坡浅部)潮下带和环潮坪,风暴浪基面是其发育的最大深度。垂向序列由高频潮下带和环潮坪微层序加积而成,  相似文献   
109.
华南的新元古代地层(780~542 Ma)保存有许多经典的地层剖面和丰富的宏体化石记录, 一直是我国新元古代, 特别是南华系和震旦(伊迪卡拉)系地层对比的标准区域。本项研究重新考察了部分重要的标准剖面和化石点, 重点采集了近年来开始研究的云南“江川生物群”, 贵州江口“翁会生物群”的宏体化石, 在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集成了最新的研究进展, 综合记录了华南晚新元古代地层中的宏体化石特征, 组合面貌, 据此提出了华南晚新元古代生物地层序列。宏体化石的记录表明在这一时期伴随着显著的气候和环境变化, 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生物演化事件, 多细胞的宏观后生动、植物普遍出现了组织分化, 器官形成和发育创新, 以及生物结构和功能的进一步复杂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以震旦(伊迪卡拉)纪的三个宏体化石组合为代表: (1) Anhuiphyton—Thallophyca—Paramecia 宏体藻类化石组合, (2) Enteromorphites—Doushantuophyton—Eoandromeda—Sinospongia 宏体化石组合, (3) Paracharnia—Gaojiashania—Cloudina—Longfengshania 宏体化石组合。由于华南震旦纪宏体化石具有较为独特的组合面貌, 与国外末次冰期后大量出现的伊迪卡拉型生物群(阿瓦隆生物群, 庞德/白海生物群和纳马生物群)如何对比, 还有待深入的研究。本文还重点讨论了华南地区新元古代宏体化石的南、北方对比问题。  相似文献   
110.
浙江诸暨陈蔡地区发育一套副变质岩层,由中深度变质的片麻岩、片岩和大理岩组成,与双溪坞群为断层接触,其地质时代多被视为与江山—绍兴断裂带南东侧的华夏地块古老变质基底相同。陈蔡岩群地处江绍断裂带北东端,变质和变形较深,前人将其划归为华夏古陆的小块体,地层时代曾与福建古元古代麻源岩群或浙江八都岩群和江西中元古代铁砂街组对比。在陈蔡岩群下吴宅组含榴夕线黑云斜长片麻岩及含榴黑云斜长片麻岩中获得大量的锆石,具有典型的核、幔、边结构,核部年龄集中在新元古代,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848±10Ma和845±9Ma,锆石后期增生边部年龄多为加里东期的年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31.4±7.8Ma。陈蔡岩群斜长片麻岩获得的锆石核部较单一的U-Pb年龄,反映出陈蔡岩群下吴宅组夕线石所代表的泥质成分所含的锆石单一,其锆石核部年龄应代表陈蔡岩群下吴宅组的原岩年龄;同时,认为陈蔡岩群既不能与福建古元古代的麻源岩群对比,也不能与江西地区中元古代铁砂街组对比。其原岩为稍晚于双溪坞群(905~877Ma)的新元古代地层(848~845Ma),从年代上倾向于江南造山带范畴。该年龄对江山—绍兴断裂带变质地层的区域对比和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