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0篇
  免费   213篇
  国内免费   226篇
测绘学   104篇
大气科学   131篇
地球物理   238篇
地质学   678篇
海洋学   119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80篇
自然地理   18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31.
南雪景  林伟立  崔喜爱  陈平 《气象科技》2014,42(6):1090-1094
利用延安地区2006—2008年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监测资料,分析了PM10的浓度水平、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延安地区PM10的年平均浓度为153μg/m3,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年平均值2级浓度限值70μg/m3的1倍多,这与当地高的PM10区域背景水平(平均值为109μg/m3)紧密相关。PM10质量浓度水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最高,冬秋其次,夏季最低。PM10日均值浓度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2级标准的日数占全年的40%,其中春季达66%。PM10质量浓度日变化呈明显的双峰双谷型特征,与风速的日变化有明显的反相关关系。1mm降水量对PM10的湿清除能力按冬、春、秋、夏依次递减。延安地区出现西风或偏西风时PM10平均质量浓度高,但就累积影响而言,处于主导风向上的西南风要比其他方向高40~50μg/m3左右。  相似文献   
132.
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风廓线雷达资料对湖北省荆门市2013年2月18~19日的一次雨转雪过程进行精细化的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风廓线雷达水平风廓线清晰反映出冷空气补充南推,强度增大,低层偏北风形成的冷垫也随之增厚,导致了降水相态的转变;(2)通过精细化风廓线和功率谱密度产品分析,认为对流运动发生低层冷垫之上的中高层;(3)冷锋抬升潜热释放、垂直风向切变和中层槽过境的多重因素叠加下,潜在不稳定能量得以释放在中高层触发对流天气,产生了"雷打雪"现象;(4)风廓线雷达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产品能反映期间降水强度的变化,为精细化短临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3.
三疣梭子蟹HMGR基因的克隆及其在蜕皮中的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 glutaryl coenzyme A reductase,HMGR)在甲壳动物蜕皮调控中的作用,采用RT-PCR和c 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得到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HMGR基因的c DNA序列(Gen Bank登录号:KF280756)。该序列全长2575bp,包括一个53bp的5′端非编码区,一个686bp的3′端非编码区和一个长度为1836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611个氨基酸。该氨基酸序列与已公布的美洲海鳌虾HMGR氨基酸序列相比一致性达65%,具有Ⅰ型HMGR保守催化区域、两个HMG-Co A结合基序和两个NADP(H)结合基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分析三疣梭子蟹HMGR基因的组织差异表达及在蜕皮周期中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表明HMGR基因在三疣梭子蟹大颚器(MO)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其它组织中表达量均极低;在三疣梭子蟹蜕皮周期中,大颚器中HMGR基因的表达量自A期至D0亚期升至最高,然后下降,至D4亚期最低。验证了大颚器是三疣梭子蟹合成甲基法尼酯的唯一器官,表明HMGR在三疣梭子蟹蜕皮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4.
针对S波段双线偏振天气雷达,提出了一种基于水平反射率因子Zh、线性退偏比LDR和差分反射率因子Zdr等探测量的图像合成技术,根据它们各自的探测范围将3个变量线性调整至0~255的范围,再在RGB色彩空间内分别赋予图像的三个通道,从而得到全新的伪彩合成图像,对比分析发现,分别采用LDR、Zh、Zdr作为RGB分量的组合方式得到的合成图像能够体现出更为丰富的信息,新的图像保留了原始反射率因子的结构特征,两个偏振探测量特征也能通过色彩的差异而体现,同时具有较为舒适的视觉特征。根据不同类型水凝物粒子的取值范围,分别计算了不同类型粒子在LDR-Zh-Zdr合成图中的颜色值,定性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粒子对应的颜色值有较大的差异,有利于人眼直接鉴别。用雷达PPI和RHI扫描数据进行个例分析表明,利用LDR、Zh、Zdr作为RGB分量方法得到的合成图像保持了原有反射率因子结构特征,图像不同色彩对应的粒子相态分布合理,用该图像能够方便地对雷达回波类型进行合理判断。  相似文献   
135.
张聿洵  崔峻岭 《地下水》2014,(6):129-130
针对胶州湾及青岛市区入胶州湾过城河污染及生态治理现状,在对胶州湾及市区入湾过城河的生态环境整治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详细调研、生态环境状况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国内对生态环境治理所取得的成效,提出关于胶州湾及城市河道生态规划治理的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6.
以滇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沉积充填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沉积学和盆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滇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具有4个充填序列,分别代表盆地的4个发展阶段。其中,序列I为柳坝塘组及陆良组下段,沉积时限为820~800 Ma,属低密度浊流和深水饥饿沉积,代表裂谷盆地的快速沉降阶段;序列II为澄江组、陆良组上段及牛头山组,沉积时限为800~725 Ma,属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代表裂谷盆地的成熟发展阶段;序列III为南沱组,沉积时限可能为725~635 Ma,属大陆冰川沉积,代表裂谷盆地开始向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转换的阶段;序列IV主要为陡山沱组,沉积时限为635~551 Ma,属潮坪沉积,为裂谷盖地层。进一步研究揭示,滇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由幼年期分布局限的小型同向半地堑盆地群演化为成熟期统一的大型半地堑盆地,属上叠滑脱盆地。综合研究证实,滇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应为陆内裂谷盆地,是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7.
包气带水入渗过程中水化学组分运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华北平原典型地区,利用多功能观测竖井,通过采集、测试包气带水溶液中的水化学组分,研究了包气带水在入渗过程中水化学组分的运移转化规律,利用氯质量平衡法分析了包气带水中化学组分变化机理。结果表明:(1)包气带水入渗过程可导致不同深度的包气带水化学组分浓度发生变化;(2)粘性土层对包气带水入渗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包气带水仍然可以穿过粘性土层,水中的化学组分亦随之下移;(3)包气带水向下运移过程发生了水化学组分的混合。  相似文献   
138.
微地震监测数据海量,给数据的长距离实时无线传输带来了很多困难,而且还占用很多磁盘空间。笔者首先采用自适应阈值的STA/LTA算法,选取合适的特征函数,从海量的监测数据中自动快速准确地识别微地震有效信号;然后准确确定有效信号的起止时间,完整地截取有效信号的波形数据,去除大量冗余数据,使得数据减少为原来的20%以下;最后再采用STEIM2算法对截取后的有效信号进行压缩,使监测数据的压缩比达到10∶1。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通过去除冗余数据和无损压缩,大幅减少微地震监测数据的传输量,使得最终的数据仅为原数据的10%,从而减少了微地震监测数据的长距离无线实时传输困难,同时也减少数据存储所需要的磁盘空间,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9.
隆兴铁矿赋存于太古宙夹皮沟岩群三道沟岩组和腰抢子片麻岩中。认为矿床成因类型是属于受变质(火山沉积)铁硅建造铁矿。富矿部分则是混合岩化热液作用,使铁发生迁移而富集的。确定三道沟组内的火山铁硅质沉积建造岩层是寻找此类型矿床的地层标志,而地球物理标志是地面磁异常强度在1 000 n T以上的面积性异常即为矿致异常。  相似文献   
140.
王涛  武友德  李君  叶帅  崔红茶 《热带地理》2022,42(7):1050-1060
“人类世”以来,南海海域因周边或域外大国等地缘行为体的介入,使地缘环境变得错综复杂,中国海洋权益不断遭受限制、挤压和挑战。文章从自然和社会基因子系统的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出发,以地名为逻辑起点划分古代-遗传形地名DNA、近代-变异形地名DNA和现代-复合形地名DNA三种类型,构建南海诸岛海域地名国别地缘环境分析框架。结果表明:1)南海诸岛海域地名是在自然基因子系统和社会基因子系统交互耦合作用下形成的。2)因果关联作用下,南海诸岛海域地名遵从“主人―他人―主人”的历史演变规律,导致地名基因在转录和表达上呈现遗传、变异和复合的过程;建构作用下,周边或域外大国以非法手段构建多边争夺南海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的新型地缘关系。3)南海诸岛海域地名基因在转录与表达上是空间与物质显性基因和理念与历史演变隐性基因的交互耦合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