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0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60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桂西金牙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桂西金牙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作了氢、氧、碳、硫、铅和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获得该矿床早期成矿热液源于同生热卤水,而晚期成矿热液则是由下渗雨水与封存的油田卤水混合形成混合热液的同位素证据。成矿热液中的硫主要源自赋矿地层中三叠统百蓬组。获得两组同位素年龄,其中206±12Ma属印支末期,是金矿床早期同生热卤水成矿年龄。130-82Ma为燕山期,代表金矿床晚期混合热液成矿的年龄。  相似文献   
32.
研究云母和长石等原生硅酸盐矿物的风化速率和风化产物对于深入理解土壤发生过程、营养元素循环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从自然风化、人工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3方面总结了原生硅酸盐矿物风化作用及其产物的特点,重点阐述了微生物参与下的生物风化作用和生物矿化作用及其意义。野外观察和室内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可以加速矿物的分解,而且其细胞表面及其产生的胞外多聚糖可以作为次生矿物成核的模板。  相似文献   
33.
熔融包裹体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获取结晶质熔融包裹体化学成分的最新方法,讨论了影响熔融包襄体化学成分的因素,并在前人研究资料基础上总结了各类岩浆熔体中H2O、CO2、Cl、F和S等主要挥发分含量及其演化趋势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34.
Mg/Ca比对微生物成因的碳酸盐矿物种类和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Mg/Ca比对生物成因的碳酸盐矿物种类和形态的影响是研究各种含镁方解石形成机理的关键。本文在Mg/Ca摩尔比分别为1、2、4、6和8的条件下进行了为期55d的硫酸盐还原细菌诱导碳酸盐矿物形成的实验,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Mg/Ca比对碳酸盐矿物种类和形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①Mg/Ca比与矿物的种类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在Mg/Ca摩尔比较低(1和2)时仅形成高镁方解石,在Mg/Ca摩尔比为4时,形成的矿物组合为含镁方解石+高镁方解石,在Mg/Ca摩尔比为6和8时,矿物组合为高镁方解石+单水碳钙石+钙白云石;②Mg/Ca比影响矿物的生长速率。Mg/Ca比越高,晶体生长速率越快;③Mg/Ca比明显影响矿物的形态。随着Mg/Ca比的增大,矿物的形态有如下发展规律:哑铃形→花菜状→光球状→刺球状。这些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探讨制约含镁碳酸盐矿物种类和形态的机制。  相似文献   
35.
粒度分组:提取古环境变化信息的一种有效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南京老虎山黄土-古土壤剖面全样和三个粒级组分(《2 μm、2~45μm和》45 μm)的Rb/Sr比值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Rb/Sr比值是衡量黄土和古土壤化学风化强度的良好地球化学指标;粒度分组是利用Rb/Sr比值研究古环境变化的有效方法.通过粒度分组,可以排除不同粒度组分之间由于Rb/Sr初始比值不同造成的互相干扰.《2 μm粒级的(Rb/Sr)-Sr反相关图的R2值最大(达0.97),说明该粒级指示化学风化作用的灵敏度最高,研究Rb/Sr比值这一地球化学指标最理想.  相似文献   
36.
以黑云母为矿物材料,以伯克霍尔德菌为微生物材料进行了矿物风化的长期培养实验。用X射线衍射仪测定了小于1μm粒级的固相产物的矿物成分,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观察和测定了矿物形态和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伯克霍尔德菌菌株8B不仅能加速黑云母的风化进程,而且能促进形成鳞片状和球状粘土矿物(很有可能分别是蛭石和蒙脱石)。通过对次生矿物形成过程的分析,认为蛭石是黑云母通过结构转变的方式而形成,其转化过程具继承型模式的特点;蒙脱石则可能是黑云母溶解后重新结晶而成,属于溶解-沉淀模式。  相似文献   
37.
绰墩农业遗址中存在中全新世水稻土的新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前人研究认为,在长江下游地区绰墩农业遗址的全新世地层中存在2个古水稻土层,但到目前为止尚缺乏土壤化学和物理学方面的证据。为了寻找土壤学证据,在江苏省昆山市绰墩遗址P-01垂直剖面中连续采集了12个样品,分别测定了全氮(TN)含量、总有机碳 (TOC) 含量、粒度组成、质量磁化率以及粘土矿物组成。结果显示,从剖面底部(200cm)到100cm处和从57cm处到现代土壤表层,TOC,TN,TOC/TN比值、高岭石含量以及高岭石/伊利石(K/I)比值两次出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而且它们的曲线形态基本一致。这些特点有可能说明P-01剖面中包含着两次成壤过程:第1次形成了古土壤层(160~100cm),第2次形成了现代水稻土(57cm~现代土壤表层)。但TOC和TN以及水稻植硅石资料不支持在深度57~42cm段存在古土壤的观点。从200cm到130cm处,磁化率和粘粒含量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说明此处具有长期淹水的特征。现代水稻土的研究表明,水稻田排水过程中可能使部分粘粒被带走流失。因此,粘粒含量从200cm到130cm处逐渐降低的趋势可能与中全新世的人工排水有关。研究资料与考古学、孢粉学和植硅体资料共同说明,该古土壤层(160~100cm)很可能是古水稻土。古水稻土的确认将为农业考古和古环境变化研究提供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38.
生物风化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物无时无刻不参与地球表层矿物和岩石的风化,但以往的研究大多注重物理风化与化学风化作用,对生物风化作用关注很少。近年的研究表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均参与了风化过程。研究生物风化作用机理及在生物作用下矿物的演化序列,对于揭示土壤形成、化学元素循环规律、全球环境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9.
在高温高压实验产物中发现了长石和云母定向排列以及球粒被拉长并定向排列的现象。这种与野外常见的地质事实相一致的现象说明,某些花岗岩体边部钾长石的定向排列可能是岩浆流动造成的。  相似文献   
40.
富氟花岗岩体系岩浆流体内稀土元素演化规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温高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富氟过铝花岗质岩浆分离结晶作用的进行,在与熔体相共存的流体相中,REE浓度呈有规律地变化:当温度从750℃下降至接近固相线(570℃)时,流体相中REE浓度逐渐降低,这一规律与REE在稀有金属花岗岩体上部岩相带中REE含量贫化的地质事实相一致。在富氟过铝质花岗岩体系中,REE易于分散进入某些造岩矿物(如黑云母等)和副矿物(如萤石和锡石等)中,从而不利于REE形成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