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62篇
海洋学   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5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41.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的自然固结压实过程及其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对黄河三角洲及下伏沉积物的压实量和压实过程及其引起的地面沉降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认为,在厚度为15 m的新淤积的黄河三角洲沉积重压下,前三角洲粘土和下伏海相粘土总固结量可达约1.35 m,海湾或烂泥湾及前三角洲和海相粘土总压缩量为1.48 m。这些粘土层在亚三角洲建设时期就开始受压固结,但是在亚三角洲废弃后,仍要经过几十年自然固结才会基本完成。除去前10年的固结量,前三角洲粘土与下伏海相粘土叠加形成的14 m厚粘土在随后的27年内可能会压缩50 cm;而海湾或烂泥湾及前三角洲和海相粘土叠加成的20 m厚粘土在50年内可能会压缩86 cm,两者的年平均压缩速率都超过17 mm/a。固结量和速率与上负沉积物重量成正比,而亚三角洲沉积厚度从沉积中心向外围逐渐减少,所以下伏粘土固结量和速率也向周围逐渐降低。但从亚三角洲沉积厚度分布情况看,在大范围内,下伏粘土固结引起的地面沉降在几十年内都将比较明显,从而可能加重三角洲地区风暴潮和海岸侵蚀灾害,降低已有灾害防治工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2.
长江上游输沙尺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师长兴 《地理研究》2008,27(4):800-810
利用长江上游DEM、降雨、土地利用、土壤类型数据库,计算出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中代表影响侵蚀产沙的各因子,建立这些因子以及流域面积与长江上游268个水文站以上流域输沙模数回归关系,探讨上游侵蚀输沙的尺度效应。结果显示长江上游输沙模数与流域面积之间呈负幂函数单元回归关系,而且这一关系主要产生于降雨侵蚀力因子和土壤可蚀性因子随流域面积的变化。长江上游输沙模数随流域面积增大而降低主要发生在大约1×104~1.58×105km2之间。在考虑了影响侵蚀产沙因子对输沙模数的作用后,输沙模数与流域面积之间呈正幂函数相关,反映出上游输沙近源沉积的特征。分析还发现长江上游各主要支流输沙模数变化与流域尺度大小的关系和原因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43.
高炉矿渣基质人工湿地除磷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冶金废物高炉矿渣作为人工湿地基质,研究了其对生活污水中磷的去除效果。等温吸附/解吸实验表明,高炉矿渣的磷素理论饱和吸附量为3333mg•kg-1,是砂子(270mg•kg-1)的12倍左右;高炉矿渣基质的磷吸附解吸率为0.68%,也远小于砂子的7.59%。复合垂直流湿地各基质层对磷的吸附量实验表明,表层基质层磷含量远高于其它层,各基质层磷含量沿水流方向和基质深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表层添加高炉矿渣的湿地单元,表层基质对磷的吸附效果远高于对照。结果表明,高炉矿渣基质具有较强的磷吸附能力,作为人工湿地基质是可行的,建议根据表层基质磷吸附饱和情况,随着植物的收割适当更换表层基质,延缓湿地的除磷年限。  相似文献   
144.
边坡可靠性与经济风险性分析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在边坡渐进破坏可靠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基础上 ,分析了影响边坡渐进破坏的主要因素 ,对白云鄂博铁矿的主矿边坡进行了二维渐进破坏可靠性计算 ;然后围绕边坡方案的可靠性分析结果 ,把经济决策理论引入边坡的经济分析中 ,结合边坡工程具体特点对边坡进行了投资效益风险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5.
依据中国黄土分布区多沙曲流的水沙资料、河床平面形态和河床大断面测量资料分析认为:多沙河流来水变率影响河床断面形态和曲流发育;由于窄深的河槽是高含沙水流输沙的必要条件和结果,因此随着含沙量的增加,多沙河流河床断面形态首先出现变窄深的趋势,随着含沙量的进一步增加,水流造床能力增大,河槽会向宽浅方向调整;一定的河床冲淤强度有利于曲流的发育,随着含沙量的增加,多沙河流河床曲率存在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6.
中国洪涝灾害与泥沙关系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师长兴  章典 《地理学报》2000,55(5):627-636
综合分析近几十年中国洪涝灾害的增加与泥沙之间的关系,划分出4种泥沙影响水灾的形式,阐明泥沙加重洪涝灾害的机理。基于对泥沙与洪涝灾害关系的认识,提出我国洪涝灾害治理的可能途径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7.
目的:在固定球管输出的情况下,观察低体质量指数与图像质量的相关性。方法:研究选取心率≤65bpm、心率变异≤5bpm、体质量指数≤24kg/m2患者40例,平均年龄(53.16±6.53)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0.12±2.13)kg/m2。所选患者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管电压120kV,管电流400mA。扫描结束后测量主动脉根部衰减值、噪声值,并计算信噪比。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体质量指数与图像质量的相关性。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示体质量指数与主动脉衰减值无相关(r=0.163,P=0.314),体质量指数与噪声值为正相关(r=0.714,P=0.000),体质量指数与信噪比为负相关(r=-0.545,P=0.000)。结论:通过体质量指数进行管电流个体化设置理论上可以达到减低辐射剂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8.
开发区作为城市空间的特殊组成部分和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日益显著。以兰州市为例,在对开发区发展阶段进行系统梳理和客观划分的基础上,以地域空间、产业空间和社会空间为切入点,分别从用地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文化结构等方面,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开发区对兰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所产生的影响,以期对兰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9.
人类活动对长江上游近期输沙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56-2007年径流—输沙序列,分期定量研究了长江上游近期主要干支流输沙变化及其原因,结果显示:①长江上游1994-2002年输沙量减少1.43亿t/a,人为减沙占91.2%,主要来自嘉陵江措施减沙;2003-2007年减沙4.50亿t/a,径流减沙占14.1%,前期持续的人类活动减沙占39.8%,三峡水库蓄水拦沙、金沙江措施减沙等新增人为减沙占46.2%。②金沙江1983-2000年输沙量增加0.48亿t/a,人为增沙占74.7%,主要是工程增沙;2001-2007年输沙量减小1.183亿t/a,全部为人为减沙,包括二滩等各型水库拦沙、水保减沙和工程增沙减少。③嘉陵江1985-1993年输沙减少0.827亿t/a,人为减沙占81.4%,主要人为减沙包括农村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导致的土壤减蚀和水库拦沙;1994-2007年输沙量减少1.285亿t/a,其中自然径流减沙占29.6%,前期持续人类活动减沙占42.1%,宝珠寺等新增水库拦沙和水保减沙占23.4%,另有4.9%的人为减水减沙。  相似文献   
150.
干旱区绿洲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演变及机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师满江  颉耀文  曹琦 《地理研究》2016,35(4):692-702
基于1987年、2002年、2013年三期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提取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时空分布信息,利用GIS空间分析、景观指数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干旱区绿洲农村居民点景观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表明:① 农村居民点集中分布在绿洲内部平原区,其中城市周边及沿河道、道路是居民点空间聚集较明显的区域。② 1987-2013年农村居民点面积增长较形状变化更为显著。新建居民点和旧居民点边界扩张是导致研究区农村居民点面积显著增长主要原因,且在不同时空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增长方式;居民点形状以矩形和近圆形居多,条带型较少。③ 通过对居民点景观演变机制进行分析,发现城市辐射距离、水源地远近及距离道路远近是影响农村居民点景观变化的首要因素,其次是人口规模,最后才是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