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6篇
自然地理   5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树轮氢、氧同位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总结了树轮氢氧同位素的分馏原理及其时间序列和空间变化与气候变迁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树轮氢氧同位素组成的变异反映了源水同位素组成、温度、相对湿度和降水量的变化。同时,对今后树轮同位素的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2.
利用树轮资料重建黑河近千年来出山口径流量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依据黑河上游流域内获取的树木年轮样本和该河上游及出山口水文站径流资料,利用树木年轮水文学的原理和方法,建立了年轮年表.年表与河流径流量的相关关系,重建了黑河上游及出山口径流.得出在距今1319a以来,黑河莺落峡出山口最大年径流量为26.74×10~8m3/a,最小为6.44×10~8m3/a,年际变率Cv=4.17,多年平均为15.284×10~8m3/a.特枯、偏枯水年以及平水年、特、偏丰水年出现的概率分别为18.9%,23.9%,20.5%.19.0%,17.7%.相对而言,枯水年稍多一些.持续5a以上的枯水段出现过37次,共358a,持续最长的枯水段达22a;丰水段为38次,共390a,最长达39a.这两种现象仅占总数的一半,另一半是2~3a间的丰、枯水循环和平水期.小周期循环是出山口径流量的主要变化方式.同时也有较明显的中、长周期变化.据历史文献记载中所描述张掖(原甘州)旱涝灾害与出山口年径流量的对比中,旱灾的吻合率高达80%以上.而涝灾也在60%以上.从中长周期的变化趋势来看,目前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出山口径流量正处在一个百年尺度的丰水期中.这一结果是目前我国在利用树木年轮重建千年以上长度水文资料的首例工作.它为黑河流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合理利用地表水资源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3.
冰川作用区的温度及其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康兴成 《地理学报》1993,48(2):152-160
本文通过西昆仑山崇侧冰川区的观测资料。揭示了冰川区和非冰雪区气温的日变化,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摘变以及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冰雪区气温的日变化小,而昼夜温差大,全天均为绝热稳定区。非冰雪区白天为绝热不稳定状态,夜晚存在逆温现象。接近冰雪区地带气温递减率较大。水平方向温差主要发生在冰雪区前缘地带。由此,提出了冰川区特有的现象——“冰川锋”,并给出了该地区作为青藏高原最冷区域之一的一些数值。  相似文献   
24.
杨保  康兴成  施雅风 《地理科学》2000,20(5):397-402
据高分辨率的青海都兰树轮年表 ,将过去 2 0 0 0年的气候变化划分为 2 30’S以前的高温期 ,2 40’S~ 80 0’S冷暖波动强烈的低温期 ,810’S~ 10 70’S显著高温期 ,即中世纪暖期 ,10 80’S~ 1880’S的低温期 ,其中包括 142 0’S~1870’S的小冰期 ,以及 1890’S后的升温期。统计发现 11次极端高温或低温事件 ,以及几次大的突变事件全部出现于中世纪之前 ,指示 15 0’S~ 110 0’S期间气候运行的高度不稳定性。和中国东部、古里雅冰芯和青藏高原南部温度代用资料比较后发现 ,公元初至 3世纪前期的东汉暖期 ,3世纪后期至 7世纪初的魏晋南北朝冷期 (期间约380’S~ 46 0’S暖 ) ,中世纪暖期以及小冰期等几次重大的气候事件在中国东部、都兰和青藏高原南部序列中均存在。古里雅冰芯仅记录了前两次重要事件 ,中世纪暖期以及小冰期在该序列中表现微弱。 2 0世纪的升温在古里雅冰芯最显著 ,都兰、中国东部次之 ,而高原南部似乎不明显。  相似文献   
25.
冰川变化是现代冰川学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之一。早在1773年,J.Walcher就提出了冰川变化与天气状况紧密有关的假设。迄今,关于冰川变化与气候变化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三个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