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17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22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地电阻率交流观测方法能够有效抑制测区杂散电流的干扰,包括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的干扰,但是由供电线路与测量线路间磁场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电感性耦合效应会对观测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为研究电感性耦合效应的特征,本文建立了地电阻率交流观测的电感性耦合模型,同时计算了供电线路与测量线路间的互感系数.在此基础上,通过正演模拟分析供电信号频率、地电阻率值、供电线和测量线间距离以及平行长度等参数对电感性耦合效应的影响,并将电感性耦合模型应用于台站实际观测数据的分析中,验证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电感性耦合效应随供电信号频率、供电线与测量线平行长度的增大而增大,随供电线与测量线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地电阻率的变化存在峰值;且模型预测的地电阻率值与台站实际观测值有较好的一致性.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消除地电阻率交流观测值中的电感性耦合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本模型,为地电阻率交流观测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2.
底水油藏开发中夹层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研究底水突出油井的机理出发,讨论了底水上窜绕过夹层的过程。根据Coats KH的底水流模型,计算了底水绕过夹层时的累计水侵量,详细讨论了夹层所在位置、大小和厚度对底水锥进的影响。研究表明,处于油水界面之上的夹层对底水锥进能有效抑制,提高了开采效果;夹层半径越大,对水侵量的减小越大,其有效作用时间越长;夹层的作用还同油层的非均质性和开采速度密切相关;有夹层的油藏,开采速度和打开程度可适当提高。  相似文献   
43.
本文立足于线状要素多尺度表达的实现过程,利用线状要素多尺度表达的目的,将线状要素多尺度表达的质量需求分解为"4准则",将影响线状要素多尺度表达的质量因素概括为"6因素"。并图表出"6因素"与"4准则"的对应关系。由此推导并建立了线状要素多尺度表达质量评价的概念模型,为线性数据多尺度表达的质量评价问题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4.
利用DEMETER卫星数据分析强震前后的电离层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的离子温度(Ti)、 VLF电磁场单频点频谱数据探索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 2010年1月12日海地MS7.3和2010年2月27日智利MS8.8等3次强震前后与地震有关的电离层异常现象. 结果发现, 汶川地震前3天(5月9日)震中北偏西方向离子温度明显升高, 震前4天(5月8日)VLF磁场低于200 Hz的频段范围频谱在震中2°以内有明显突升; 智利地震前9天(2月18日)震中北东方向离子温度有剧烈扰动, 震前4天(2月23日)VLF磁场100—160 Hz频段范围内出现突升; 海地地震震前没有观测到明显的异常现象, 但地震发生当天(震后约4—5小时)的Ti, 40—160 Hz频段电场频谱, 以及120—480 Hz磁场频谱均有明显突升, 应为地震发生后能量释放所引起. 分析认为, 不同地震由于发震机制等各种情况的不同, 其地震前后的表现也各不相同. 虽然目前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本文研究的异常变化是由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引起的, 但在数据处理中已尽可能排除了太阳、 地磁等因素的影响, 并且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经验吻合, 因此本文发现的异常可能与地震发生的关系较大.   相似文献   
45.
46.
研究青藏公路冻土区公路横断面地温时空分析方法,获取地温时空变化规律,为公路结构设计、维护及保温材料的选取提供依据。传统的分析方法主要通过绘制地温折线图研究地温随时间或深度的变化规律,方法简单,结果易于理解和应用,但较难发现地温的时空变化规律。该文提出基于GIS的公路横断面地温时空分析方法。选取西大滩实验段编号为K2887+500的横断面为实验靶场,通过建立地温场图层、多时段融区时空动态分析等方法,得出该横断面地温经历了融区收缩、融区扩展及融区过渡3个阶段,并准确计算出各观测时间的融区范围及融区变化速度,实现了横断面地温时空量化分析,其思路对时态GIS相关开发及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7.
为了更好地开展地震电离层扰动监测和异常信息提取研究,基于空间电离层环境层析成像测量仪研制了地震电离层扰动监测系统,包括小区域监测站网和监测软件系统.?该监测系统产出空间分辨率1°×1°的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F2层最大电子密度(NmF2)和F2层峰值电子密度对应高度(hmF2)二维分布图,对扰动异常超过10%的事...  相似文献   
48.
由于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山地城镇在景观的要素构成、景观格局、景观功能及生态环境都与平原城镇有着相异的特征.在基于山地城镇景观生态特征和生态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市柳荫镇的建设规划实践,从城镇土地利用规划、生态格局建设和城镇风貌营造三方面,论述了景观生态学对山地城镇建设规划的方法论指导作用.强调了山地城镇生态、视觉廊道建设对城镇生态网络和景观风貌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49.
冈底斯东段汤不拉斑岩Mo-Cu矿床成岩成矿时代与成因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汤不拉斑岩型钼铜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目前识别出的最东部的一个大型斑岩矿床,但是其成岩成矿时代一直缺乏年代学约束。本文通过对成矿斑岩的系统地球化学研究,采用LA-ICPMS锆石U-Pb方法和辉钼矿Re-Os方法研究了汤不拉矿床的成岩、成矿年龄。研究结果显示汤不拉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为19.72±0.20Ma;而辉钼矿Re-Os年龄为20.9±1.3Ma,成岩和成矿时代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表明斑岩体与矿化的形成时间相近。汤不拉成矿斑岩具有与埃达克质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如高Sr、Sr/Y、(La/Yb)N,亏损重稀土Yb与Y,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并具有与新生地壳源林子宗群火山岩相似的(87Sr/86Sr)i(0.70598~0.70676)和εNd(t)(-1.75~-3.27)同位素特征。本文认为汤不拉埃达克质成矿斑岩可能起源于增厚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是在中新世后碰撞构造环境中在板片断离作用下导致的成岩和成矿事件。综合区域上的已有资料,可知整个冈底斯斑岩成矿带后碰撞成矿阶段成岩时间为21~12Ma,成矿时间集中在17~13Ma,成矿时间持续大约4Ma,而汤不拉斑岩型钼铜矿床是后碰撞阶段最早形成的斑岩矿床之一。  相似文献   
50.
我国地震地电场观测时的漏电干扰问题会影响到观测质量和地震监测效能。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本文提出了点源干扰源定位方法。该方法首先建立地表点源对地电场观测影响模型,根据模型计算点源对地电场观测的干扰幅度,然后求解干扰源相对于中心电极的位置。将定位方法应用于高邮地震台和汉王地震台实际干扰源排查工作中,定位结果与实际干扰源位置基本一致,测区外干扰源定位误差小于2%,测区内干扰源定位误差小于20 m,并对影响计算误差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两个台站的实际应用表明:本文提出的定位方法为地电观测实践中查找点源漏电干扰源提供解决方案,能够有效地定位点源干扰源位置,提高干扰排查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