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1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92篇
综合类   1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采用室内培育手段,研究了盐度对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将人工授精孵育的面盘幼虫分别置于盐度依次为16,25,30的砂滤海水中培育至眼点幼虫。每隔一天检测各盐度组幼虫的壳长、壳高和存活数量。结果表明,16盐度组的幼虫生长最快,25盐度组次之,30盐度组最慢。从受精后第14天开始,16盐度组幼虫的生长显著快于30盐度组(P<0.05)。在整个浮游幼虫阶段,高盐度组幼虫的存活率低于低盐度组,其中30盐度组的存活率最低。16和25盐度组在幼虫出现眼点之前均出现大量死亡现象,而30盐度组并没有出现大量死亡现象。上述结果说明,近江牡蛎幼虫经过高盐驯化,对高盐环境的抗性具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22.
采用细胞松弛素B(CB)处理受精卵,抑制第一极体的排放,对近江牡蛎四倍体的诱导和培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江牡蛎在25-28℃时受精卵发育同步性较高.在28℃条件下,CB适宜处理剂量为0.6mg/L.在个别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时实施处理,至对照组的第一极体出现率达到50%终止处理,四倍体的诱导效果较好.5个处理组D形幼虫的平均孵化率为11.0%,显著低于对照组72.4%的平均孵化率.在受精后4-12d期间处理组幼虫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处理组胚胎和D形幼虫阶段四倍体的平均比例分别为41.8%和37.9%.四倍体的比例随着幼虫的生长发育呈下降趋势,至受精后12d在各处理组已检测不到四倍体.2组幼虫完成附着变态,从受精卵至稚贝的累计存活率平均为0.3%.本研究结果表明,使用CB处理抑制受精卵第一极体的释放可以有效诱导近江牡蛎四倍体,但所获得的四倍体幼虫存活力差,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解决.  相似文献   
23.
海湾扇贝正反交两个家系形态学指标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irradians)正反交两个F1代家系为材料,研究了壳长、壳宽、壳高、全湿质量、软体部质量和壳质量6个生长指标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各指标两两之间均显著相关,3个质量指标均完全符合正态分布(P>0.05),3个长度指标略偏离正态分布(0.01相似文献   
24.
首次在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中克隆得到一种新的贝壳基质蛋白nacrein-like protein F3的全长c DNA序列。nacrein-like protein F3基因c DNA全长1499bp,其中编码区长度为1242bp,编码一条含413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链。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结构域分析均表明其为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nacrein的同源蛋白,含有1个保守的α-碳酸酐酶结构域,但由于重复结构域的插入,α-碳酸酐酶结构域被间隔成2个亚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显示nacrein-like protein F3与贻贝(Mytilus californianus)nacrein-like protein进化关系最近。此外,在软体动物中,双壳纲nacrein-like proteins进化速度相对较快,推测与寒武纪时期剧烈的环境变化有关,如影响贝壳形成的海水化学变化。  相似文献   
25.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Wnt4基因cDNA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nt4作为Wnt基因家族的重要成员,在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本文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长牡蛎Wnt4基因c DNA全长序列,该序列全长1999bp,开放阅读框为1068bp,编码355个氨基酸,该蛋白序列与人(Homo sapiens)、沙蚕(Platynereis dumerilii)和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Wnt4蛋白的相似性分别为44%、48%和46%。通过荧光定量RT-PCR分析长牡蛎Wnt4基因在成体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发现长牡蛎的Wnt4基因具有广泛的组织表达特点,在所检测的多种组织中(外套膜、鳃、唇瓣、消化腺、雄性性腺、雌性性腺)均有表达,推测长牡蛎的Wnt4以信号分子的形式参与多种组织细胞的生命过程;长牡蛎个体发育过程中Wnt4基因的高表达主要集中在胚胎发育的早期(桑葚期最高,原肠胚期次之),幼贝期该基因的表达量很低,说明Wnt4基因可能在早期发育阶段参与了某些器官的形成。  相似文献   
26.
本文以长牡蛎27个幼虫发育阶段个体以及成体的5个组织织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Dmrt家族中的2个基因(CgDsx和CgDmrtA2)的主要对长牡蛎Dmrt家族中的2个基因(CgDsx和CgDmrtA2)在幼虫时期和成体组织中的表达模式以及在性别决定中可能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幼虫27个发育阶段以及成体5个组织的表达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长牡蛎CgDsx基因在胚胎发育初期有大量表达,其中囊胚期到担轮幼虫初期表达量最高从囊胚期到担轮幼虫初期表达量最高,其后之后表达量开始降低,在D形幼虫后期之后一直维持在极低的表达水平,此后仅在成体的雄性性腺中具有高度表达。该结果表明由此可见,CgDsx 可能也对早期胚胎发育起一定调控作用,除了同时参与了性别决定外,可能也对早期胚胎发育起一定调控作用。CgDmrtA2在长牡蛎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各组织间表达差异不显著,在长牡蛎D形幼虫至壳顶后期表达量较高,表明其参与了胚胎中后期的发育过程说明它参与了胚胎中后期的发育过程,可能与神经的形成相关,但是其具体功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7.
菲律宾蛤仔不同品系斑马蛤的选择反应及现实遗传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菲律宾蛤仔中的斑马蛤、黑斑马、白斑马三品系进行混合选择,测量了各实验组的壳长,计算了不同品系斑马蛤的选择反应和现实遗传力。结果表明:3个品系的上选组壳长均大于对照组,说明单向上选是行之有效的遗传改良方法。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斑马蛤品系的选择反应(R)和现实遗传力(2Rh)出现阶段性变化,从平均水平上看,R在幼虫期为0.688±0.184,稚贝期为0.605±0.214,养成期为0.670±0.120;2Rh在幼虫期为0.392±0.081,稚贝期为0.344±088,养成期为0.380±0.058。从一周年的生长情况来看,三个品系总的R为0.654±0.179,斑马蛤、黑斑马蛤和白斑马蛤品系的R分别为0.655±0.155、0.525±0.116、0.782±0.170;三个品系总的2Rh为0.373±0.070,斑马蛤、黑斑马蛤和白斑马蛤品系的2Rh分别为0.372±0.042、0.300±0.028、0.445±0.031。不同品系间R和2Rh次序为白斑马斑马蛤黑斑马,说明各斑马蛤品系的选择效果是不同的,品系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28.
本文研究了六种抗冻保护剂GLY(甘油)、DMSO(二甲基亚砜)、PG(丙二醇)、EG(乙二醇)、DMA(二甲基乙酰胺)和Me OH(甲醇)在三种不同浓度下(5%、10%、15%,v/v)对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担轮幼虫的毒性作用及冷冻保存的影响。太平洋牡蛎担轮幼虫毒性实验证明:抗冻保护剂的种类和浓度对太平洋牡蛎担轮幼虫产生的毒性强弱不同,在抗冻保护剂浓度为5%时,GLY、DMSO、PG、EG对太平洋牡蛎的毒性作用显著低于其他抗冻保护剂(P0.05);随着抗冻保护剂浓度增加到10%,GLY、DMSO、EG、Me OH对太平洋牡蛎担轮幼虫的毒性作用显著低于其他抗冻保护剂(P0.05);而抗冻保护剂浓度为15%时,GLY、DMSO对太平洋牡蛎担轮幼虫的毒性作用显著低于其他抗冻保护剂(P0.05),且随着抗冻保护剂浓度的升高,其对太平洋牡蛎担轮幼虫的毒性作用也增大。太平洋牡蛎担轮幼虫的超低温冷冻保存实验证明:以10%DMSO作为抗冻保护剂,采用分布降温法冷冻保存太平洋牡蛎担轮幼虫,28°C水浴解冻后担轮幼虫运动率达到(73.00±2.00)%,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其次为GLY组,且各浓度间差异不显著(P0.05)。该研究为太平洋牡蛎及其他贝类胚胎保存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贝类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9.
紫贻贝养殖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养殖产业情况,作者从养殖产量、养殖面积、进出口贸易、养殖生产等方面概述了紫贻贝产业现状,对中国紫贻贝养殖业的种质资源、苗种生产方式、养殖生产流程、养殖方式等进行了综述,并针对紫贻贝养殖中存在的问题,从种质资源、养殖模式、设施设备、食品安全控...  相似文献   
30.
以中国海湾扇(Argopecten irradians)贝养殖群体为亲本分别构建了5个配对混交的海湾扇贝混交系,通过5对微卫星分子标记为手段对海湾扇贝卵子在同一个体和不同个体精子间的优先受精问题和不同生命阶段的海湾扇贝混交系杂合子比例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受精后6 h的担轮幼虫期3个混交系中有2个混交系杂合子显著过剩。5个混交系的1d D形幼虫、20d稚贝、40d稚贝、3个月稚贝以及成贝在自然选择压力下杂合子比例逐渐上升,以壳长计算的杂交优势率也呈逐渐上升趋势,并且各个阶段的杂合子比例同杂交优势率的变化成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