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55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The south coastal plain of Laizhou Bay is one of the typical salt-water intrusion areas in China,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which wa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palaeoenvironment evolution. Systematic analyses of pollen, foraminifera and grain size composition based on ^14C and luminescence dating from two sediment cores were performed for the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the salt-water intrusion in the coastal plain of Laizhou Ba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since late Pleistocene. It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seven evolution stages since 120 kaBP: 120-85 kaBP was a transition period from cold to warm; 85-76 kaBP was a period with warm and wet climate having swamp lakes developed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Weihe River, south coastal plain of Laizhou Bay; 76-50 kaBP was characterized by grassland vegetation and coarse sediments in terrestrial environment, which was the early stage of Dali Ice-Age; 50-24 kaBP was a period with alternate sea deposition in the south coastal plain of Laizhou Bay; 24-10 kaBP was the late stage of Dali Ice-Age with coldest period of Quaternary, the south coastal plain of Laizhou Bay was dry grassland and loess deposition environment; 10-4 kaBP was another warm and wet climate period, sea level was high and regressed at 4 kaBP; and has been the moder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since 4 kaBP. Among the three warm stages, including 85-76 kaBP, 50-24 kaBP and 10-4 kaBP, corresponded to late Yangkou, Guangrao and Kenli seawater transgression respectively. The duration of the latter one in south coastal plain of Laizhou Bay was longer than that in west coast of Bohai Sea and east coast of Laizhou Bay. The three periods of seawater transgression formed the foundation of salt-water intrusion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82.
利用国际GNSS服务组织(IGS)提供的东经115°经线上不同纬度处一年的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如何进一步提高基于神经网络方法预测电离层TEC的效果。研究表明:电离层TEC的预测误差与电离层TEC时间序列的最大Lyapunov指数与该序列均值的乘积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而且与时间延迟和嵌入维数的选择是否恰当也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3.
两次SAR图像成像时卫星位置的差异导致即使在平坦地区InSAR干涉图上也会有参考面相位存在。由于定轨精度有限,InSAR数据处理过程中需去除轨道误差相位。目前常用的去除轨道误差的方法为基于轨道状态矢量计算出初始基线,再根据地面控制点信息,利用最小二乘算法得到精密基线;或将初始基线对应的参考面相位去除后,再对剩余相位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或曲面拟合,得到趋势性相位再去除。由于去除参考面相位在去除大气相位和获取形变相位之前,因而基线精密估计的过程中易受到大气相位和形变相位的影响,影响形变解算结果。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存在干涉图在去除参考面相位后依然有趋势性相位的现象,本文针对此现象考虑大气相位和形变相位影响,提出了利用地面控制点相位残差定权的基线估计方法,提高了估计形变结果的精度,模拟试验和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4.
珠江口外伶仃洋的现代沉积速率及重金属污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祖鳞 《海洋通报》1998,17(3):53-57
  相似文献   
85.
南四湖表层底泥重金属污染及其风险性评价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36  
通过对南四湖表层底泥中的重金属元素浓度分析,揭示出南四湖不同湖区重金属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和地质积累指数(Igeo)两种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表层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南四湖上级湖的重金属污染主要以汞为主,并依据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将南四湖上级湖分为三个生态风险功能区: 昭阳湖轻污染区;独山湖中等污染区和南阳湖重污染区.  相似文献   
86.
GPS定位技术测量精度高、效率高,广泛应用于控制测量中,各种型号的GPS接收机的测量数据一般使用其随机所带的商用平差软件进行平差计算,但均与现行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相关要求存在不一致的情况。本文结合实际测量案例,从GPS控制网平差入手,探讨分析商用GPS平差软件计算结果在数据质量检核方面与国家标准要求不一致之处,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7.
附加系统参数的半参数回归模型研究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入半参数的思想对附加系统参数的混合模型进行新解,推导出了模型正则化矩阵时参数平差的计算方法,求出了参数、非参数的估计量,模型的精度评定公式;通过模拟算例证明了半参数估计法的有效性;并对附加系统参数的半参数模型做了进一步的扩展。  相似文献   
88.
本文利用VTEC(the Vertical Total Electron Contents)增量和VTEC变化率分析了电离层在2003年10月28日太阳耀斑期间中国的四个IGS跟踪站的响应情况.通过分析比较说明用VTEC变化率似更适合探测电离层对太阳耀斑的响应,并有望发现耀斑期间电离层的一些扰动现象,但在能得到高精度的绝对离层延迟的情况下,利用VTEC增量能准确全面地反映电离层对耀斑响应的整体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89.
莱州湾南岸平原浅埋古河道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菜州湾海岸平原在埋深60m内的浅埋古河道带,可分弥河、潍河和白浪河3个系统,它们大都呈掌状、放射状分布,并与其所属诉冲洪积扇范围相吻合,该区古河道的形成和发育是新构造运动和古气候环境演变的结果。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该区有6期古河道发育,其中玉木早冰期古河道和玉木主冰期古河道的砂体沉积粒度粗、连通性好、分布广,即是富水性强、水质好的淡水含水层,又是该区海(咸)水入侵的主要通道,控制在线积粒度粗、连通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