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结合钻孔与探地雷达探测古海相层尖灭点的测量方法与图像处理原则,本研究在沿渤海西南岸分布的8个相关钻孔附近开展了探测,经图像处理、与钻孔对比分析以及在特征位置钻探浅钻的方式,获得了5处最大海侵尖灭点的位置、地层剖面形态以及高程等信息.结合6ka B.P.、2ka B.P.左右和现代黄河流路变迁史及沿岸贝壳堤分布情况,揭示了最大海侵时期小清河向北至漳卫新河范围主要为古黄河形成的广阔三角洲潮滩地貌,海侵线远离海岸线深入内陆,其上的贝壳堤形成主要与黄河流路变迁相关;而渤海湾西南岸黄骅、沧州附近及以北主要为沼泽-潟湖-沙坝海岸地貌特征,海侵线由潟湖的陆侧边缘向海逐渐推进,沿岸分布的6ka B.P.左右贝壳堤的形成则是基于沿岸堤,并伴随风暴作用发育而来.莱州湾南岸依据埋藏古河道古湖泊的分布情况,推断该区全新世最大海侵前后具有与现代相似的海岸地貌特征,海侵时,海水直抵当时最大高潮线附近,使得海岸线与海侵线几乎相当.依据剖面地形校正结果可知,最大海侵时,海水侵入内陆至现代地表高程5.8~ 10.3m范围,后期新构造运动造成的隆起与下沉的区域差异,使得不同区域海侵层高程发生相应的变化,该结果为进一步估算海平面变化提供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2.
四川地震应急指挥大厅技术系统集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省地震局"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以及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项目为背景,介绍了四川地震应急指挥大厅技术系统不同应用的集成方案,总结了系统集成在地震应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3.
介绍了四川地震应急"动中通"卫星通信系统通信车辆的建设、各技术系统的主要特点和使用,以及卫星网络的接入和地震应急中的工作模式。对系统在2012年6月24日云南宁蒗县与四川盐源县5.7级地震现场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相似文献   
64.
四川泸定6.8级地震是继2013年芦山7.0级地震至今,四川境内遭受灾害面积最大、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房屋和基础设施损坏,诱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本文基于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地震现场工作队的一手资料,从灾情获取的时间序列、震害的空间分布、生命损失、建筑物破坏、地震地质灾害的强度等方面开展了本次地震的灾害特征分析。初步得到如下认识:①黑箱期时间为1.5h,死亡人数统计比小于1%,24h获得了半数以上伤亡信息,符合中强地震灾情渐进式获取的一般规律; ②本次地震影响面较广,有感面积为816194km2,烈度Ⅵ度区域以上面积为19089km2,Ⅸ度区面积为280km2,与一次7级地震受灾范围相当; ③地震灾害重且破坏集中,截至2022年9月11日17时共造成93人死亡,25人失联,导致房屋垮塌415间,严重损坏5566间,一般损坏19890间,新增有威胁对象的地震地质灾害点565处,其中,约92%的死亡人员地点、68%的地震地质灾害点、多数的毁坏及严重破坏房屋位置,集中分布在Ⅷ度和Ⅸ度区; ④滑坡、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是造成本次地震人员死亡最主要的原因,占总死亡(含失联)人数的86%。  相似文献   
65.
【目的】为研究海洋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C23-3的次级代谢产物中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及其抑制作用类型,借助计算机模拟方法探讨同类型化合物对单胺氧化酶的潜在抑制活性及构效关系,以开发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方法】采用活性引导下的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得到活性化合物,采用核磁共振、质谱、圆二色谱分析鉴定其结构,采用酶标比色法评价化合物对单胺氧化酶抑制作用。使用Autodock vina对其结构类似物进行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虚拟筛选。【结果】1)分离鉴定得到一个具有单胺氧化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丁内酯I;2)丁内酯I对单胺氧化酶A和单胺氧化酶B的抑制作用为可逆非竞争性抑制,对单胺氧化酶A的半抑制浓度(IC50)为21.45μmol/L,抑制常数Ki=6.27μmol/L;对单胺氧化酶B的IC50为24.16μmol/L,Ki=12.61μmol/L;3)分子对接显示丁内酯I可与单胺氧化酶形成多个氢键,五元内酯环为α,γ?二芳基取代、含有苯并吡喃或苯并呋喃基团的aspvinone类丁内酯化合物在虚...  相似文献   
66.
海藻组分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活性筛选模型对采自青岛沿海的22种海藻样品提取物的石油醚组分和乙酸乙酯组分进行了活性筛选.结果表明,22种海藻的石油醚组分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其中亮管藻、海头红、鸭毛藻和孔石莼表现出较强的活性,在浓度为50μg/ml时的抑制率均大于50.0%,分别为50.5%、55.5%、56.6%和65.8%;其他大部分海藻的抑制率在30.1%到48.9%之间.与石油醚组分不同的是,只有少数海藻的乙酸乙酯组分表现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其中鸭毛藻的活性最为显著,在浓度为25μg/ml时抑制率高达71.8%;孔石莼的乙酸乙酯组分也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余海藻的乙酸乙酯组分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活性较弱,有些不仅没有活性,反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67.
复杂沉积环境下沉积相及其演化的准确描述可以有效地指导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过程。结合东濮凹陷卫城油田的区域沉积背景,利用岩心描述、录测井和分析测试等资料对东濮凹陷卫城油田卫81区块沙河街组四段的沉积特征与沉积相模式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块地层发育末端扇-滨浅湖滩坝相过渡型沉积,沙四下段河流末端能量损失、流量波动,发育末端扇沉积,分流河道顺物源方向向河道漫溢和泥滩演化,形成扇状堆积体;随湖平面频繁大面积扩张收缩等沉积环境变化,沙四上段演化为滨浅湖滩坝沉积,滩坝砂体整体呈复合砂体连片平行于主控断层走向分布。  相似文献   
68.
叶青  张翼  黄兴辉  余丹  刘高川  范晔 《地震》2017,37(4):123-133
本文讨论了2015年内蒙古阿拉善MS5.8地震前500 km范围内6个台的地电阻率变化, 得到如下结论: ① 石嘴山、 银川、 海原、 固原等台站震前1年半左右出现了较明显的趋势下降变化, 尤其以距离震中最近的石嘴山台下降幅度最大。 ② 利用年变畸变方法分析了石嘴山、 银川、 海原、 固原台的电阻率震前几年的年度变化发现几个台震前均发生了年变化畸变现象。 ③ 几个台地电阻率原始小时值的均方差在震前1~3月内均同时出现了大幅度突跳现象。  相似文献   
69.
乌鲁木齐红山台地倾斜固体潮调和分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Venedikov调和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乌鲁木齐红山台SQ-70倾斜仪固体潮M2波潮汐因子的震兆异常特征,发现红山台固体潮潮汐因子与周围100km范围内的4级以上地震以及250km范围内的5级以上地震对应较好,具有较高的预报效能。  相似文献   
70.
综述了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的研究现状、影响因素、沉降机理及造成的危害,并对减缓地面沉降的方法和海岸防护工程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分析显示,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黄河三角洲的地面沉降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异性。影响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的人为因素主要是地下水抽取和油气开采,但它们引起的地面沉降是区域性的;三角洲松散沉积物的固结压实是三角洲进积过程中地面沉降的主导因素,三角洲软土、黏性土的压缩延迟特征以及河道的频繁摆动致使三角洲的压实沉降过程的时空差异明显,但各个三角洲叶瓣体的平均沉降速率将随时间推移逐年递减。地面沉降将造成或加剧黄河三角洲及沿海地区的区域性洪水灾害、农田和水资源污染、土地排水难度、基础设施受损以及海岸侵蚀等环境问题,需制定有效的地下水资源保护和补救方案,修建防护堤坝等工程是当前行之有效的缓解措施。然而,沿海堤坝等工程建设引起的环境问题与其防护作用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因此,制定有效的海岸防护战略对于应对在海平面上升背景下的三角洲沉降引起的沿海地区环境灾害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