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94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348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大别造山带地壳速度结构与动力学   总被引:72,自引:9,他引:6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4年完成的大别造山带深地震测深剖面(全长420km)穿越了华北地块,大别造山带和扬子地块三个构造单元.获得了垂向成层、横向分块的地壳纵、横波速度结构.结合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大别山地壳可分为三层:上地壳是多重叠覆的构造岩石层,中地壳为韧性变形层,下地壳整体成分偏酸性.大别山地表及浅部的超高压变质岩石具有典型的薄皮构造特征.本文提出大别山不同期双向俯冲造山模式和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反向加楔退拔折返机制;大别山腹地至今仍保留6-8km厚的山根.  相似文献   
192.
加拿大岩石圈探测计划(LITHOPROBE), 是加拿大政府为了全面了解北美大陆演化过程而设立的一个国家级地球科学研究合作项目, 主要科学目标和组织机构都是围绕对10个断面或者研究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而建立, LITHOPROBE被认为是国际上目前为止最成功的国家地学项目之一, 运用了地球物理(地震多道反射、地震折射和电磁等)、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等各种地质方法。该计划在深部基础地质研究、矿产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预警、人才培养、深部探测仪器研制、重大科技专项的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好的成果。LITHOPROBE也为世界其他国家的类似科研项目树立了模范。本文通过对LITHOPROBE项目立项过程、取得的成果、产生的社会效益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希望对我国的深部探测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3.
中条山绛县群碎屑锆石LA-ICP-MS U-Pb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中条山位于山西省的南缘,主要由涑水杂岩、绛县群、中条群、担山石群和西阳河群组成.其中绛县群主要由变质的砂岩、半泥质岩、泥质岩、碳酸岩和火山岩组成.在取自绛县群的两个变质沉积岩样品中,利用LA-ICP-MS定年方法,获得85个单颗粒碎屑锆石,锆石年龄主要介于2416~2899Ma之间,样品05ZR02-1中的主峰值年龄为约2667Ma,样品05YQ12-1中的主峰值年龄为约2537Ma,表明这些变质沉积岩主要源于华北克拉通中部带,以晚太古代老地壳物质为主.在这些碎屑锆石中,最年轻的年龄为2160±17Ma,可代表其沉积时的最大年龄,绛县群变质沉积岩的的沉积作用应该发生在2200Ma之后,而不是在晚太古代后的2.5~2.3Ga,绛县群与北峪花岗岩之间并不是呈现侵入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194.
湖北郧西白龙洞遗址骨化石表面痕迹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北省郧西县白龙洞古人类遗址属于中更新世早期,发掘出表面带有痕迹的骨化石标本。使用肉眼裸视观察法、低倍显微观察法、高倍显微观察法、三维扫描数字模型技术等多种观测分析法进行综合研究,鉴定出痕迹种类包括人工改造痕迹和其他动物改造痕迹。人工改造痕迹包括锤击痕迹、切割痕迹、砍斫痕迹、戳刺痕迹等,其中锤击痕迹主要出现在骨器表面(用于骨器制造),其他痕迹则出现在多种骨骼部位的残片上(可能由狩猎、屠宰、分割和剥皮行为产生)。动物改造痕迹包括食肉目动物啃咬痕、偶蹄目动物踩踏痕、啮齿目动物啃咬痕等。其中制造啃咬痕的啮齿目动物中,可能包括有豪猪、竹鼠和鼠科动物等。人工改造痕迹的研究对认识当时人行为模式提供了具体证据,如当时人对洞穴占据使用形式、骨质工具制造与使用、狩猎与分食行为(狩猎工具与剥皮技巧)等。本研究对其他动物改造痕迹也作了必要分析,如豪猪与鼠科动物的不同啃啮形态等。该遗址研究、鉴定出的多种痕迹标本,以及多种鉴定、分析方法的使用等,显示出古人类遗址中痕迹标本的复杂性,以及多种研究方法的必要性。三维扫描数字模型技术,是国内在该领域研究方法中的首次使用。  相似文献   
195.
一般的商业软件只提供比较简单的算法,能够对矢量数据几何纠正实现简单的、全局意义上的处理。研究以Delaunay算法为基础,提出了基于二维平面剖分的、具有局部意义的矢量数据几何纠正算法。在Visual Studio2005开发环境下,使用C#2.0与C 分别实现相关功能,完成了算法的实现。文中提到的解决方法在东北地区2005年土地利用数据库更新项目的空间数据集成问题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96.
阴江宁  邢树文  肖克炎 《地质学报》2016,90(7):1447-1457
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近期找矿成果显著,先后发现多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具备成为国家级重要成矿带的条件,后经专家论证确定为全国重要成矿区带。该成矿带夹持于华北和扬子地块间,地层发育齐全,岩浆活动频繁,变质作用强烈,地质构造极其复杂,裂谷、区域隆起、深大断裂、剪切带等构造控矿特征突出,新元古代和燕山期两次岩浆作用成矿意义大,变质成矿作用强。矿床主要受矿源建造、燕山期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岩相古地理、后生改造等因素制约,空间上有"北西西成带,北东东成行"和多矿种共生分布规律,时间上存在燕山等5个成矿高峰期。预期金、银、铜、铅、锌、钼等主攻矿种的找矿潜力巨大。在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及找矿新突破基础上,在该区带内划分了四个重点远景区作为国家整装勘查区的后备选区。  相似文献   
197.
铜陵矿集区3000 m科学钻揭示,舒家店地区在1775 m以下存在红色的正长花岗岩,从该深度继续钻进约700 m后仍为这种岩石,而这种岩石在地表或其他钻孔中从未见到过。研究表明,正长花岗岩以富硅、富碱,富含高场强元素如Zr、Nb、Y和轻稀土元素(Eu除外)和较低的Mg O、Ba和Sr的含量为特征,全岩的10000Ga/Al比值为2.6,Zr+Nb+Ce+Y350×10-6,稀土元素配分模型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曲线具有明显的Ba、Sr、P、Ti亏损,表现出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属性。锆石LA-MC-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该A型花岗岩的年龄为126 Ma,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他A型花岗岩的时代一致,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三期岩浆活动当中的第二期岩浆活动的产物。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3次岩浆作用与岩石圈的多次拆沉作用密切相关,而且每一次拆沉作用都会使壳幔附近的深位岩浆房向地壳浅部迁移,而A型花岗岩则是迁移到浅部的深位岩浆房诱发的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沿断裂带侵位而形成,也标志着本区的构造背景在126 Ma时处于拉张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198.
吉林省德惠市土壤特性空间变异特征与格局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基于区变量理论,通过地统计学的半变异函数定量研究吉林省中部德惠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速效磷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表明土壤有机质的理论模型属于球状模型、全氮和速效钾的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速效磷则属于有基台值的线状模型。空间结构上,有机质具有很强的空间相关性,全氮和速效钾的空间相关性属于中等程度,而速效磷则具有弱相关性。四种土壤养分的空间自相关范围具有明显的差异,有机质和全氮的有效变程最大,速效钾次之,速效磷的有效变程最小。受研究区形状、地形及土壤母质区域性差异的影响,速效磷各向同性显著,其他养分各向带状性比较明显。根据空间分异的分析结果,在GIS支持下,采用Kriging和IDW两种插值方法,分析研究区土壤养分的空间格局,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均自东北向西南有规律地分布;速效磷分布的随机性较强,较前三者结构性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9.
最近,在大别造山带东部广泛发现了假玄武玻璃出露点,这些假玄武玻璃主要沿NE-SW向断裂带或剪切带发育。某些假玄武玻璃内发育糜棱质条带。本文主要讨论了大别造山带东部假玄武玻璃的显微构造、岩石化学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等特征,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发育在该地区的假玄武玻璃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0.
利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多学科深部探测剖面于2009年11月至2011年3月间采集的天然地震数据,通过天然地震接收函数成像等分析研究,得到了研究区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的清晰图像。接收函数成像结果显示研究区内Moho面深度存在着明显的起伏变化,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指剖面穿过的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宁芜矿集区,下同)下方存在着"幔隆构造"。在剖面东南端(即扬子克拉通北缘),Moho面相对稳定,深度约为30km;在茅山和江南断裂附近,Moho面存在上下起伏现象;在剖面中部或宁芜矿集区下方,Moho面存在明显隆起,深度只有28km;在郯庐断裂带下方,Moho面明显加深,深度达到36km;进一步向北到华北地台南缘,Moho面深度逐渐恢复到了32km左右的平均深度水平。其次,我们在接收函数成像结果中发现,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与其周边下地壳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成矿带的下地壳具有显著的地震波方位各向异性。扬子克拉通北缘的下地壳呈高速的近水平状结构,地震波各向异性特征不明显;与此相比,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下地壳虽然也呈近水平状结构特征,但是,对于沿成矿带走向方向传播的地震波,其下地壳具有高速特征,而对于垂直于成矿带走向方向上传播的地震波,其下地壳却又表现为低速特征,这意味着成矿带的下地壳存在着平行于成矿带走向(即近北东—南西)方向的地震波各向异性,我们解释其是下地壳熔融并沿成矿带走向水平流动导致矿物晶体定向排列的结果。最后,在郯庐断裂以西的华北地台南缘观测到一条从上地壳延伸到中下地壳的南南东向倾斜的转换震相,我们推测它可能是合肥盆地内地壳伸展构造的反映。此外,我们发现接收函数成像结果中观测到的"幔隆构造"与远震P波层析成像结果在成矿带下方150km深度上显示的上地幔低速异常(江国明等,另文发表)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我们解释它们是软流圈物质上涌的遗迹。综合天然地震接收函数成像、远震P波层析成像和前人关于岩浆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现今的下地壳可能是中生代发生成矿作用的多级岩浆房系统的一部分,成矿带的形成可能是类似MASH过程的产物。首先,软流圈物质上涌导致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其周边拉张环境的形成,在其上部地壳中形成了一系列伸展构造;然后,软流圈物质通过底侵进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原下地壳并与原下地壳物质发生同化作用,形成类埃达克质岩浆;接着,类埃达克质岩浆沿着伸展、拆离构造上升到地壳浅部形成不同层次的岩浆房和侵入岩体,并与围岩作用形成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