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23篇
地球物理   53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太湖宜溧河水系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特征   总被引:83,自引:11,他引:72  
用ICP方法分析了太湖宜溧河水系沉积物中主要重金属含量,以太湖宜溧河口下层沉积物作背景样品,用均根法对沉积物中重金属进行了污染综合指数计算,并根据划分的污染等级对宜溧河水系沉积物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宜溧河及其入湖口沉积物平均呈轻污染状态,北部支流未受污染,南部支流和太湖沿岸呈轻污染,干流河段污染最为严重,呈偏中度污染水平,在个别测点综合评价已达到重度污染状态。全水系Cu,Zn,Cd和Pb的污染指数略高。其中仅有Cd含量高出我国土壤一级自然背景值,表现为Cd污染型,其原因能与该地区水泥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的污染排放有关。  相似文献   
52.
江西省水库温室气体释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姜星宇  张路  姚晓龙  徐会显  李敏 《湖泊科学》2017,29(4):1000-1008
对江西省柘林、白云山、陡水、洪门、仙女湖5个水库表面N_2O、CH_4和CO_2这3种温室气体的溶存浓度进行测定,估算出这3种温室气体在水-气界面的释放速率分别为0.29~1.05、3.65~39.42和-51.56~1383.21μg/(m~2·h).与其他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总氮浓度是控制N2O释放速率的决定性因素;CH_4的释放速率与水体温度、透明度以及总磷浓度的相关性显著;而CO_2的释放速率与叶绿素a、总有机碳浓度等环境因素均未发现单一的相关性.根据温室气体的全球变暖潜能值计算得到5个水库温室气体总的CO_2等效释放速率(TFeq-CO_2)范围为237.83~2267.83μg CO_2-e/(m~2·h).N2O、CH_4和CO_2的CO_2等效释放速率在TFeq-CO_2中所占比例范围分别为13.94%~83.26%、20.54%~175.21%和-140.43%~60.99%.N_2O和CH_4的CO_2等效释放速率对TFeq-CO_2的贡献基本相当;在柘林和仙女湖水库中CO_2的贡献为负值,而在其余3个水库中CO_2是水库所释放的最为主要的温室气体.本实验中5个水库温室气体的TFeq-CO_2相当于10.52~377.10 t C/a的碳排放,占产生相同电能燃煤发电站年碳排放量的0.05%~1.12%.  相似文献   
53.
以太湖的重污染湖区-五里湖为例,以有机氯农药和多环芳烃为主要目标化合物,分析了疏竣湖区底泥中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蓄积规律和对生态的潜在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五里湖疏竣湖区底泥中的多环芳烃类有机物在深度上呈指数分布特征,上层底泥中的含量显著高于下层,但对湖区生态没有显著影响;五里湖底泥受到一定的有机氯农药的污染,以六六六和DDE等污染为主,但对比生态风险评估指标仍属于生态安全的底泥.疏竣堆场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含量仅为五里湖疏竣底泥的1/6,在堆场使用后8个月后,堆场底泥中16种优先检测的多环芳烃含量与湖区底泥仍相当.但堆场使用后,堆场的水花生秸秆内多环芳烃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其总含量增加为原来的6倍,有四种多环芳烃含量超过了生态风险效应区间低值但低于效应区间高值.原秸秆内不含有的苯并[a]蒽和(屈)也被检出,说明堆放五里湖疏竣底泥后对植物产生了一定的生态威胁.  相似文献   
54.
太湖底泥及其间隙水中氮磷垂直分布及相互关系分析   总被引:97,自引:16,他引:81  
范成新  杨龙元  张路 《湖泊科学》2000,12(4):359-366
对太湖主要湖区柱状样底泥的总氮、总磷含量及其间隙水铵态氮(NH^+4-N)、磷酸根磷(PO^3-4-P)和二价铁Fe(II)含量进行了分析,并对底泥和间隙水中相应物质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太湖近表层10cm内底泥TN、TP赋存含量较之下层高12%-20%左右,间隙水中PO^3+4-P和NH^+4-N含量随浓度增加而大致呈上升趋势,表层未见高浓度层存在,各湖区底泥间隙水中PO^3+4-P和NH^  相似文献   
55.
杨龙元  范成新  张路 《湖泊科学》2003,15(2):139-146
在调查了江苏省溧阳市化工、纺织等18家典型工矿企业废水中TN、TP、 CODMn等主要污染物质排放强度及特征基础上,估算了溧阳市工业行业的万元产值排污系数及TN、TP、CODMn的年排放量. 2000年度溧阳市全市工业行业年排放TN 479.9t, TP 40.8t, CODMn的1529.7t,约占太湖外源性污染负荷的2%-3%. 造纸、印染、化工、纺织等行业的万元产值排污系数较其它行业为高.被调查企业排污口废水中TN、TP、CODMn等污染物排放强度具有夜间高于白天等日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56.
太湖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及遗传毒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赵中华  张路  于鑫  李正魁 《湖泊科学》2008,20(5):579-584
采用GC-ECD对太湖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氯农药含量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太湖20个采样点均有不同程度的有机氯农药检出,16种有机氯农药总量为4.22-460.99ng/g(dw),北部湖区、潮心区以及沿岸区等均有高值点出现,与沉积物有机质含量、氮磷营养盐含量分布并不一致.检出率最高的有机氯农药组分为DDTs、HCHs.DDTs含量检出顺序为P,P'-DDT>P,P'-DDD>P,P'-DDE,说明环境中可能仍然具有DDT箱入特征;HCHs中?HCH,?HCH检出相当,怃-HCH检出较高,主要为早期残留.结合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系(Ames)试验研究太湖典型溯区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遗传毒性,初步确定可能的生态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57.
黄土台塬由于经常性的农业灌溉容易造成边缘区域滑坡发育。因此,需要利用有效手段对这些潜在的滑坡隐患进行早期识别与监测。利用时间序列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对2016-01至2018-08期间获取的升降轨Sentinel-1数据集进行分析,获取了甘肃永靖黑方台典型台塬地区的滑坡隐患分布情况。将InSAR结果与GPS观测资料进行对比,验证了时序InSAR处理方法的有效性。对该地区滑坡的历史变形分析表明,持续的农业灌溉引起的地下水位抬升是台塬边缘坡体失稳的主要诱因。同时,InSAR时序分析发现,研究区域内的跨黄河大桥受季节更替和温度波动的影响,存在周期性变形现象。实验结果证明了时序InSAR方法在地表变形监测中的有效性,可在黄土滑坡识别与监测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8.
针对ALOS PALSAR全极化数据提取了多种极化特征,分析其对人工地物、裸地、农田、林地、水体5种典型地物的提取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全极化SAR影像提取的极化特征可以较好地区分城市典型地物类型,并且全极化数据的地物区分能力优于双极化数据。对于单一时相的数据分类结果而言,人工地物与其他非人工地物的极化特征差别最大,水体与林地也较容易区分,而裸地和农田容易混淆。  相似文献   
59.
介绍了COSMO-SkyMed对地观测系统,分析了高分辨率SAR传感器和Tandem观测星座与相干性之间的关系,并利用间隔1 d的COSMO-SkyMed Tandem数据生成了祁连山区的DEM。提出通过对无地形变化的差分干涉相位进行滤波来提取大气和轨道误差引起的测量偏差,探讨了实验干涉数据去相干的因素,并将生成的DEM与ASTER GDEM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60.
水电站库岸边坡的稳定性监测是保障大坝安全运行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而形变探测是实现边坡稳定性监测的主要途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 SAR)技术因其具有观测精度高,可全天候全天时工作的特点,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形变监测手段。本文采用小基线集时序In SAR技术处理了56景C波段Sentinel-1影像,提取了雅砻江流域锦屏一级水电站库区左岸边坡的形变特征信息。结果表明,锦屏一级水电站上游距离大坝约1. 5 km处左岸边坡上存在一处表面积超过75万m2的大型滑坡体,2015—2018年间最大视线向形变速率超过200 mm/a。形变区主要集中在该岸坡中上部,观测时间段内视线向最大累积形变量超过500 mm,其形变时间序列无明显周期性,基本呈线性滑动趋势。采用同样的方法,对2006—2011年间获取的22景L波段ALOS-PALSAR存档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显示在大坝蓄水前,该坡体基本保持稳定。由此推断,库区蓄水造成的大幅水位上升很可能是诱发该滑坡复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