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55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05篇
海洋学   46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31.
安乡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始于1999年,2002年以后逐渐进入高峰期。7年来,安乡县共实施各级投资项目48个,目前两个国家投资项目现正在实施中。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较突出的是项目工程的后期管护问题。目前,安乡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上地开发整理后的工程管护常常是出现三无,即“钱无人出,土无人派,损坏无人管”。如前些年竣工的一些项目,现在有的钢闸门已经严重锈蚀,部分铸铁门被盗;田间道路缺乏维护,已坑坑洼洼,大部分生产路被农民挖窄或种上了农作物;土沟土渠杂草丛生,有的硬化沟渠被农作物秸杆和杂草杂树堆满,淤塞严重;生态防护林带树苗常常被盗,成活的树苗生长形势也不好;平整土地后,按规划设计修筑的规则田坎。  相似文献   
32.
普朗超大型斑岩型铜矿床为西南“三江”成矿带中最大的铜矿床,位于义敦岛弧带南端格咱弧东南部,是甘孜-理塘洋壳向西俯冲的产物。以往地质工作多基于矿区首采区I号复式岩体,而对其外围岩体的相关研究工作极为薄弱。对普朗斑岩铜矿床外围东部及北部斑岩体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石属于准铝质钙碱性系列;具有埃达克岩亲和性,源区物质部分熔融与埃达克岩有关;成因类型为I型花岗岩,岩浆主要来源于深部,具有壳幔混合的特征,岩浆分异程度较高,岩浆演化过程同时受部分熔融和分离结晶作用控制,伴有一定程度的同化混染作用。与普朗首采区I号岩体对比,具有相似的构造环境和成因类型,为同成因岩浆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33.
西秦岭地区生物礁与铅锌矿关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前人对西秦岭地区地层、岩相及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补充的实际资料,论述了生物礁与西秦岭铅锌矿的伴生关系及其成因联系.地质建造上,规模矿床赋矿地层的共同特点是相对发育灰岩及生物灰岩;空间上,生物礁为沉积成矿洼地的障壁;层序上,沉积型铅锌矿和改造型铅锌矿与生物礁的伴生关系有所不同,前者一般赋存于生物灰岩或碎屑岩中,后者的矿体常赋存在生物灰岩与泥质岩的过渡部位,表现为礁硅岩套.与造礁生物有关的有机质可能在沉积成矿或改造成矿作用发生前的成岩过程中,参与了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及铅、锌等多金属元素的萃取、运聚过程.板内伸展阶段的深源流体、陆内俯冲阶段的深源或岩浆热液注入先存的中低温富有机质卤水,分别导致了沉积和改造成矿作用发生.沿生长断裂发生的热水沉积成矿作用促进了处于低纬度地区的生物礁生长,并形成成矿洼地的障壁.生物礁在改造成矿过程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形成利于改造成矿作用发生的成矿构造.  相似文献   
34.
(编者按]桃源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东西直线距离75公里,南北直线距离118公里,土地面积4447平方公里,居全省第四,耕地面积141万亩,居全省第一,全县辖40个乡镇、878个村(居)委会.在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中,桃源县被列为全市唯一的第二批土地调查单位.  相似文献   
35.
甘肃省金矿资源预测模型及潜力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部署甘肃省金矿勘查找矿工作,必须对全省金资源总量作出定量预测,对省内各成矿带的金资源潜力作出定量评价。文章对甘肃省已发现的429处金矿床(点)的资料及全省1∶20万区域化探资料进行了统计和研究,建立了甘肃省金资源总量丰度估算模型、品位-储量回归预测模型及全省各成矿带金资源潜力分布模型。通过定量预测得知,甘肃省金资源总量的上限值为3166t,金资源总量为2420.6t;西秦岭成矿带的金资源潜力最大,占全省金资源潜力的37%,祁连成矿带次之,占24%,扬子成矿带占15%,北山成矿带占13%。据甘肃省岩金资源回归预测模型,岩金矿床在甘肃省具有极大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36.
南方丘陵区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的地形效应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被覆盖变化是生态环境领域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但其估算精度常受到地形效应、土壤背景、大气效应等各种因素影响。以Landsat 8 OLI为遥感数据源,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分别利用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经Cosine-C校正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和归一化差值山地植被指数(NDMVI)建立植被覆盖度估算模型,以评估南方丘陵区植被覆盖度的地形效应。结果表明,3种植被覆盖度估算模型均能削弱地形效应,但消除或抑制地形效应影响的能力不同。比较而言,基于NDMVI指数构建的植被覆盖度估算模型的地形效应最小,更适合地形复杂区域的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基于Cosine-C校正的NDVI植被指数构建的植被覆盖度估算模型的地形效应次之,但存在一定的过度校正现象;基于NDVI植被指数构建的植被覆盖度估算模型的地形效应最大,尤其当坡度≥10°时,阴坡植被覆盖度比阳坡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37.
海底以上1-2m水层的海流垂直分布和变化,对于海底泥沙运动和海洋工程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迄今为止,研究者分别从实测资料、实验室实验和理论等方面对底边界层中稳定流动的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均难以直接满足工程需要.本文基于现有的理论和实验结果,发展了现有海底边界层理论,运用把稳定流的底Ekman层与对数层相配匹的方法确定了实测余流的垂直分布,并给出了在渤海石油平台区的应用实例.结果表明,本文给出的原理和方法在应用中与实测结果符合良好,可以直接满足工程需要.  相似文献   
38.
黄河口的变迁对邻近海区潮波运动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黄河三角洲附近海区的潮汐和潮流分布具有如下显著特征:黄河口外存在M2分潮的无点潮(方国洪,1986)和S2分潮的无潮点(王淑雪等,1987),以及五号桩海区属于规则全日潮区。 关于黄河口外存在M2分潮无潮点的问题,自Ogura(1936)首次提出以来,一直是本区潮汐潮流研究中倍受重视的问題。据方国洪(1986)的统计,迄今为止,反映在黄河口外存在M2分潮无潮点位置的渤海同潮图的文献已有20篇之多(丁文兰,1985;山广林等,1983;方国洪,1986;方国洪等,1985;方国洪等,1986;王淑雪等,1987;刘爱菊等,1980;孙文心等,1981;沈育疆,1980;侍茂崇等,1985;黄祖珂,1991;An,1977;Fang1986 Nishida,1980;Ogura,1936; ?opИc,1958)。从表1可以看出,历年来不同学者给出的黄河口外M2分潮无潮点的位置各不相同,本文作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黄河三角洲的变迁造成的。统计表明,在1855年至1984年间,近代黄河三角洲自套尔河口至淄脉沟口的年淤进速率为0.16km,挑河湾至宋春荣沟口为0.16km,而年淤进速率最大的五号桩区(即直接影响黄河口外M2分潮无潮点位置的区域)的年淤进速率达0.3km。海湾中的无潮点是入射的潮波与自湾顶反射的潮波叠加而形成的节点,由于近代黄河三角洲的海岸线不断向海中推进,在黄河尾闾的不同时期,黄河三角洲海岸线的位置便有显著变化,这必然会使无潮点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然而表1中M2无潮点的不同位置并不完全是由于黄河三角洲岸线变化引起的,由于表1中的多数无潮点的位置是数值计算的结果,而不同的人在数值计算中所用的边界条件和底摩擦应力的表达式及其系数又不尽相同,因此必然造成计算结果的差异。这里值得指出的是王淑雪等(1987)的结果,这一结果是根据1985年8-9月在黄河口外几个站进行连续1个月的水位观测资料得出的M2无潮点位置,在此点上,M2分潮振幅仅为0.8cm。当然,由于渤海潮汐中存在着显著的天文一气象分潮(方国洪等,1986),故根据夏天一个月的潮汐资料分析得到调和常数与由长期(如一年)潮汐资料所得到的调和常数是有差别的,由此而得到的无潮点的位置仍会有一定的误差,但应该说,这一结果所给出的无潮点位置对于清水沟流路的单一顺直阶段的黄河三角洲岸线而言,已是最接近实际的了。既然黄河口的变迁是黄河口外M2分潮无潮点位置的变化的主要因子,那么自1855年以来由于黄河口的不断变迁使黄河口外M2分潮无潮点位置产生了怎样的变化?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題。至于黄河口外是否有S2分潮无潮点的问题,或者说,黄河口外曾存在过的S2分潮的无潮点现在是否已经消失仍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本文中也将讨论。 实测表明,在M2分潮无潮点附近的验潮站处,潮位的全日潮分量(即K1和O1分潮)作用突然增大,使黄河三角洲沿岸的潮汐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即不规则半日潮→不规则全日潮→规则全日潮→不规则半日潮(表2)。近一百多年来黄河三角洲的变迁对黄河三角洲沿岸各站的潮汐性质的变化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也是本文将探讨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利用数值模拟方法,通过考察不同时期黄河三角洲附近海域潮汐、潮流的分布特征,对上述各问题加以探讨,为黄河口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9.
东海黑潮及琉球群岛以东海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海是西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它西部有广阔的大陆架,东面以九州岛、琉球群岛(由奄美诸岛、冲绳诸岛、先岛诸岛组成)和台湾岛连线为界,具有较深的海槽。黑潮是一支高温、高盐、高流速的西边界流,它起源于菲律宾以东海域,流经台湾东岸进入东海,沿东海大陆架外缘向东北向流动,穿越吐噶喇海峡返回太平洋。通常的把自台湾东北端起至吐噶喇海峡一段称为东海黑潮。此外,在琉球群岛以东海域也常年存在一支稳定的西边界流,称为琉球海流。对于东海黑潮和琉球海流的研究,主要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进行中日联合调查研究、中日副热带环流调查研究等,取…  相似文献   
40.
乐肯堂  王岳 《海洋学报》1994,16(6):1-10
本文采用实测资料和数值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较深入地探讨了南黄海和东海北部由海流所输送的海洋热盐通量,其温盐资料取用1989牛1月中美南黄海联合考察所得的资料。本项研究获得了由南黄海主要流系(对马暖流、朝鲜西岸沿岸流、黄海暖流)所输送的体积通量、热量通量和盐量通量,以及各断面上的风生通量、非风生正压通量和斜压通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