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95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88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241篇
海洋学   45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7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4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51.
周永胜  戴文浩 《地学前缘》2022,29(1):403-412
大陆浅源地震密集分布层称为地震层,该深度处于石英脆塑性转化带,其变形除受温度控制外,地震周期各阶段变形随应变速率和应力发生变化,从间震期的稳态蠕变转化为同震破裂和震后松弛阶段非稳态蠕变。与间震期长期蠕变相关的野外塑性变形和稳态流变实验研究非常多,而与震后松弛相关的地壳深部脆塑性转化和非稳态蠕变研究非常有限,更缺少非稳态流变的本构方程。震后松弛阶段的断层滑动研究和基于GPS观测数据反演地壳形变研究都依赖于非稳态蠕变实验数据及其流变模型。本文介绍了野外断层脆塑性转化带非稳态流变和高温高压非稳态流变实验研究进展,分析震后松弛阶段断层脆塑性转化带的变形特征与变形模式,讨论了非稳态流变与脆塑性转化带强度定量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2.
53.
54.
地热资源作为清洁能源在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倍受青睐,而地下热水循环机理的研究是合理开发地热资源的前提。以关中盆地横跨山前冲积扇-黄土台塬-冲积平原三类地貌单元的典型剖面为研究对象,在地下热水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地下热水动力场、化学场和同位素场的研究构建了关中盆地秦岭山前地下热水的循环模式:地下热水主要来自第四纪末次冰期海拔2 006~2 032 m大气降水的补给,大气降水经秦岭山前断层破碎带向下渗透进入盆地深部,在异常高的地热梯度下受热后沿着渭河北侧导水断裂带上升。从补给径流区至排泄区,地下热水径流速度由快变缓,年龄逐渐变老(从21 097 a到31 809 a),水化学类型由HCO3—Na型向Cl—Na型过渡,水岩作用从弱到强,依次发生了溶滤作用、脱硫酸作用和去白云岩化作用,可交换岩石对地下热水18O的贡献比例依次为0%、10%、10%~25%。  相似文献   
55.
长安金矿位于哀牢山成矿带南段,是该成矿带上新近发现的又一大型金矿床。该区为哀牢山地体边缘地壳增生带,主要由深变质岩系组成,区内构造断裂发育,对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有显著影响。本文总结了长安金矿的地质特征,并以该区的控矿断裂F6为主要研究目标,以地层岩性电性特征作为约束条件,分别展开了磁法、激电、瞬变电磁和大地电磁等综合物探手段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磁法对于该矿找矿效果不明显,瞬变电磁和大地电磁测深反演的电阻率低阻体,准确界定了控矿断裂F6的位置、倾向、断距以及深部延伸情况,通过激电异常可大致判断矿体的位置。所以在长安金矿区下一步的深部隐伏矿勘查中,结合瞬变电磁、激电、大地电磁等地球物理方法,辅以土壤化探异常进行约束,可以达到快速有效找矿之目的。  相似文献   
56.
本文运用张伯声教授的学说,从含煤地层的岩石组合及其展布特征,沉积旋回及波浪运动与成煤作用的内在联系,阐述了沁水盆地富煤带的形成、展布及煤质和其它伴生矿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7.
本文所指杭嘉湖地区,在行政区域上包括浙江省嘉兴专区大部分,建德专区的余杭、临安和杭州市,全区面积工12,300方公里,位于浙江省的北部,南濒钱塘江,是太湖流域的一部分.境内主要河道有承天目山诸水的东西苕溪、大运河及上塘河等。东部广大平原地区,湖泊密布,河道纵横,构成水网地区。加以平原上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在当地劳动人民长期经营过程中,成为我国农业发达地区之一,并以盛产蚕丝及鱼米著称。但在另一  相似文献   
58.
一个气候系统模式对小冰期外强迫变化的平衡态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满文敏  周天军  张洁 《大气科学》2010,34(5):914-924
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的气候系统模式FGOALS_gl, 通过设定小冰期的太阳辐射变化, 模拟了小冰期的气候平衡态, 讨论了小冰期气候变化的机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由太阳辐照度变化和火山活动共同作用造成的太阳辐射减少是小冰期气候的重要成因, 模拟的小冰期表层气温变化分布与重建资料在全球大多数地区较为一致。就全球平均情况而言, 小冰期的年平均气温较之1860年偏冷0.15℃, 较之20世纪平均情况偏冷0.6℃左右。小冰期温度变化存在显著的地域和季节特征, 表现为北半球降温幅度大于南半球, 高纬地区降温幅度大于低纬地区, 夏季的降温幅度大于冬季。东亚地区小冰期温度较之1860年和20世纪分别偏冷0.3℃和0.6℃。小冰期的降水异常中心位于低纬地区, 主要表现为赤道中东太平洋降水负异常和赤道中西太平洋降水正异常, 以及位于热带印度洋的降水偶极子型。除欧洲和北美外, 全球其他地区陆地降水均减少。东亚地区小冰期夏季降水的变化最为显著, 较之1860年, 华北、 东北地区降水增加, 而长江流域以南降水则减少; 较之20世纪, 东部降水异常表现出华北地区偏多、长江流域偏少、华南地区偏多的“三极型” 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59.
为了研究Cd污染条件下,玉米分别与苋菜、黑麦草、龙葵间作对重金属Cd吸收和转运的特点,从而选择适宜与玉米间作的富集植物,同时达到修复重金属Cd污染土壤的目的。该文以镉(Cd)污染的河南棕壤黏土为供试土壤,通过盆栽试验,基于玉米各器官中Cd含量、富集系数、转运系数、土壤有效态Cd含量的变化,研究了间作苋菜、黑麦草、龙葵对玉米各器官Cd的积累特性的影响及其迁移转运机制。结果表明:(1)龙葵、苋菜、黑麦草间作使得玉米地上部Cd含量显著性降低(P<0.05),其中以籽粒中Cd含量的下降最为显著。间作苋菜、黑麦草、龙葵,玉米籽粒中Cd含量分别下降了67.6%、75.7%和79.9%。(2)间作苋菜、黑麦草、龙葵使得玉米的富集系数较单作处理下玉米的富集系数分别下降了49.3%、39.7%和68.5%,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3)与苋菜、黑麦草间作相比,间作龙葵的玉米转运系数分别下降了27.5%、24.2%,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通过对人体每天摄入Cd量的安全值计算得出间作后土壤中Cd全量应低于2.26 mg·kg-1,土壤有效态Cd含量低于0.88 mg·kg-1。该污染农田在间作模式下,食用玉米Cd暴露对居民健康不存在风险。间作苋菜、黑麦草、龙葵能够抑制玉米对Cd的吸收,同时阻控玉米地上部Cd向地上部的转移,尤其是向籽粒转移。通过间作苋菜、黑麦草、龙葵,不仅降低了主栽作物玉米的Cd累积量,实现玉米安全、优质种植,同时也达到了修复污染土壤的目的。  相似文献   
60.
地理学科理解是从地理学本质出发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性认知。它主要包括地理学科知识、地理学科方法、地理学科思想、地理学科观念与地理学科性质五个方面,它对完善地理课程体系、提升地理思维能力、科学探究地理过程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对于地理学科的本质,必须从表层结构、深层结构、内隐结构三个维度对地理认知结构进行溯源理解;从地理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方向对地理认知哲学进行科学理解;从要素、区域、时空的分析与综合三个角度对地理认知视角进行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