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65篇
测绘学   86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167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7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通过室内直剪实验分析了不同含水率下有根和无根的扰动砾砂土体的抗剪性能。得出:在相同含水率下,有根土体相
对于无根土体其内聚力较小,内摩擦角较大;有根土体的抗剪强度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最后为其在工程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
建议,可为植物根系护坡技术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2.
油气勘探开发中阿尔奇公式是评价油气含量的经典模型,该模型适用于粒间孔隙的纯砂岩地层.然而实际油气评价中更多时候是以复杂孔隙结构地层为对象,复杂孔隙结构地层岩电关系却呈现出非阿尔奇特性,这意味着利用阿尔奇公式求取这类储层饱和度的可靠性大大降低.针对以上问题,采用变m、n指数和根据孔隙结构分类建立饱和度模型的方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此类地层饱和度评价的要求.但以上方法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经验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复杂孔隙结构地层饱和度的准确评价问题.等效岩石组分模型将岩石等效为规则的圆柱体,由串联孔隙体积、并联孔隙体积和骨架体积构成,由许多这样大小不一的孔隙分量并联/串联构成整个岩石的导电体系,并引入孔隙结构系数表示不同孔隙的体积比,精确地描述了由复杂孔隙结构引起的非阿尔奇特性.其应用瓶颈是孔隙结构系数、饱和度因子等关键参数的确定方法.本文以等效岩石组分模型为基础。利用核磁测井资料和球管模型确定孔隙结构系数,根据孔隙结构寻优路径对地层进行分类,以岩电实验数据为基础利用阻尼最小二乘法分类确定模型参数,用等效岩石组分模型迭代计算地层饱和度,从而配套形成基于孔隙结构的饱和度评价方法.岩心实验数据分析和实际应用效果表明基于孔隙结构的饱和度模型与阿尔奇公式相比在复杂孔隙结构地层饱和度评价中具有优越性,在复杂孔隙结构地层含油气饱和度评价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3.
武汉地区广泛分布二元结构地层,其渗透系数对于该地区基坑降水工程而言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依托该地区某基坑勘察期静力触探试验和抽水试验,采用最优分割法对二元结构地层进行了定量划分。基于此,建立了抽水试验的三维数值模型,结合该地区经验数据设计了正交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回归分析,根据回归模型反演得出其中的含水层渗透系数,并对反演值正确性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研究区静力触探范围内可划分为5层,地下水位以下各层渗透系数反演值分别为:0.46,1.19,5.45,10.73,21.82 m/d,且反演值可信度较高,与实际抽水试验计算值接近。   相似文献   
54.
塔里木河下游表层土壤盐分空间变异和格局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土壤盐化是造成塔里木河下游天然植被退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塔里木河下游表层土壤盐分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含盐量普遍较高,表层土壤盐分呈现强变异性和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格局,主要受结构性因子影响。空间插值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盐分整体上呈现出条带状的分布格局,局部地区表现出斑块状的空间变异特征。从河流纵向看,表层土壤盐分“两头高,中间低”;从河流横向看,离河道越远,盐分越低,地下水埋深逐渐加深,物种数和植被盖度分别表现出与之相应的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55.
程涛  晏克勤 《岩土力学》2010,31(2):661-666
针对不同环境条件及工程因素对地表变形影响的不同特点,研究了不同应力状态下土的变形特性,得出其影响地表变形的基本规律。通过典型三轴试验对比分析了变形规律,由试验数据空间反演了各应力路径下的本构模型空间,编制相应的模块嵌入有限元程序,模拟了几种不同路径下地表沉降算例,得到了导致地表变形的几个基本规律:①不同的地表变形问题对应的应力路径千差万别,需要用不同的应力路径条件下的本构模型进行分析;②应力路径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甚至在诸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③数值建模方法建立起来的模型通过权值系列的不同反映应力路径的影响,能较好应用于此类问题的分析;④CTC与TC路径极限体变相差近20 %;⑤CTC路径的剪缩区范围比CTE路径大,两种路径下剪缩体应变值最大相差近17.3 %;CTE路径较CTC路径的剪胀更为明显,剪胀体应变最大相对差值近98 %。  相似文献   
56.
基于滑体渗透性与库水变动的滑坡稳定性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琨  晏鄂川  朱大鹏  赵庆远 《岩土力学》2011,32(9):2798-2802
在三峡工程试运行期间,库区滑坡因地质结构和渗透性的不同,其变形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除研究滑坡地质结构外,还应加强不同渗透性滑坡在库水变动下的稳定性响应规律研究。以三峡水库库首区黄荆树滑坡实例为计算模型,分析库水位在175~145 m间以0.5~2.0 m/d变化时4种不同渗透性滑坡的渗流场特征;再以库水影响系数? 和稳定性变化率为评价指标,研究在滑体渗透性和库水变动条件下的滑坡稳定性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当库水影响系数? 在-0.107~-0.322时,稳定性变化率? 最大,且随? 减小滑坡稳定性增加率? 减小;当? 在-0.644~-769.231时,随? 减小稳定性增加率? 变化不明显;当? 在576.923~769.231时,库水位上升时滑坡稳定性降低较少;当? 在0.107~384.615时,影响系数? 与稳定性变化率? 的相关性不明显。其结果对于库区滑坡的监测预警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7.
龚缨晏  邬银兰 《地图》2005,(2):68-71
公元1300年前后的欧洲,一方面,在地图绘制技术上开始脱离旧的传统而向近代转变。另一方面,关于亚洲及中国的新知识大量增加。最早出现的辉煌结晶就是人们所说的《1375年加泰罗尼亚地图》。  相似文献   
58.
植物根系对土体抗剪强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直剪实验分析了不同含水率下有根和无根的扰动砾砂土体的抗剪性能。得出:在相同含水率下,有根土体相对于无根土体其内聚力较小,内摩擦角较大;有根土体的抗剪强度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最后为其在工程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议,可为植物根系护坡技术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9.
台特玛湖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隅,属新疆若羌县,是现塔里木河和车尔臣河的归宿地.它是由阿尔金山山前平原和塔里木河及车尔臣河冲积平原交汇处的低地积水形成的,过去曾与罗布 白相通.湖泊沉积物以细沙为主,在强劲的东北风吹蚀下,极易就地起沙.1982 ~1998年曾连续干涸17年,使湖西岸发展成强度沙漠化,若长期干涸,将会演变成一片沙海.这将会严重威胁218国道和将要修建的环塔里木盆地铁路以及新疆至青海铁路,对塔里木盆地东部重镇若羌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保护台特玛湿地,还可为候鸟迁徙提供栖息地,并可发展养鱼和育苇.湖面应保持最小面积为10 ~30km2,根据水面蒸发系数计算约需3000×104~ 4500×104m3的水量.入湖水量由塔里木河和车尔臣河各承担一半.要求塔里木河每年从大西海子下泄水量2.3×l08m3,除维护下游绿色走廊生态用水外,可有1500×104 ~ 2500×104m3的水量入湖.车尔臣河向台特玛湖输水方便快捷,其上游不宜修建大型水库,使中下游水量达到1.5×108~2.0×108m3,保证所分担的水量不成问题,并通过对其下游三角洲整治,还可增加向台特玛湖的输水量,使之成为台特玛湖的主要补给水源.  相似文献   
60.
中国近50年降水变化趋势及突变的Hurst指数试验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1953-2002年中国722个台站的降水资料,应用分形理论中的R/S分析法基本原理,设计了两种降水Hurst指数试验,研究预测了中国五大区年降水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其突变。通过两种试验对比得出:年降水20年试验能有效确定降水状态的转折点,进而判断降水变化的突变。研究表明:中国五大区年雨日有着完全一致的减少趋势,期间不存在年雨日由减少转为增加的突变点。今后年雨日仍将继续减少,依照五大区气候倾向率,未来10年,东部北方区、西北区、东部南方区、西南区、青藏高原区平均每10年减少雨日分别为6.8天、4.1天、5.9天、11.4天和3.7天。中国1953-2002年,有三次降水量突变。第一次年降水量由减少突变为增加,它包括了东部北方区的H11980、西北区的H11981和青藏高原的H11982;第二次年降水量由增加突变为减少,它依次包括上述三区的H21988,H21985和H21987;第三次年降水量由减少突变为增加,它仅包括青藏高原的H31991。中国五大区中,东部北方区和西北区的年降水量未来10年仍将继续减少,依气候倾向率,它们平均每10年分别减少15.3 mm和6.2 mm。东部南方区、西南区、青藏高原未来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