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9篇
地球物理   53篇
地质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1.
辽宁地区震情预测预警层次分析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辽宁及邻区地质构造与区域地震活动特点,在震例研究和预报实践的基础上分别提炼了辽南和辽西—辽蒙交界两个区域的中强震预警判据,构建了基于时间尺度的震情预警指标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预警模型的各指标进行了无量纲数字化,得出了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排序,确定了各指标的具体权重;最后通过判断矩阵及矩阵运算的数学方法得出辽宁地区中强震预测预警等级。  相似文献   
42.
本文在近几年对东北地震大形势研究的基础上,使用最新地震资料,对东北地区地震发展趋势进行了实时跟踪研究,结果认为,东北第五个地震活跃期到2008年结束。同时,对如何合理选择研究区域也作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43.
曹凤娟  王海燕  王安东 《地震》2006,26(1):79-86
一个地震前兆观测异常所提供的地震信息一般由异常地点、异常变化量、异常持续时间以及异常完成后的延续有效时间等诸多因素所决定,因此提出了用于描述地震异常的前兆信息量S值。根据地震前兆异常信息量综合数学表达式为基础,充分结合平滑滤波、消周期及趋势项和从属函数等数据处理方法,对辽宁地区的22个前兆主要台项进行地震综合信息量S值的计算与提取。结果表明,S值综合时序曲线在辽宁及邻区(37°~44°N,117°~127°E)1980年以来的12次ML≥5.0地震震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值异常(S值≥0.12),通常在高值异常出现后1~6个月内辽宁及邻近地区有发生ML≥5.0地震的可能;S值的空间扫描图像也在震中附近(约150 km范围内)出现高值异常集中区。  相似文献   
44.
基于1970年以来辽宁地区7次5级以上地震,分别从震前中小地震活动图像和时序扫描的角度,对历次地震前的地震学指标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提炼,结果显示:空区、条带、b值、A(b)值、D值、缺震及XY值对辽宁地区5级地震的映震效果较好。因此结合以往关于辽宁地区中等地震集中增强和震群特征的研究结果,综合起来初步将其构建为辽宁地区5级地震的地震学指标体系。其中强度预测指标主要有中等地震集中增强、震群序列、条带和空区,未来主震最大震级估算方法为上述四种情况中的最大地震震级加1.5~2.0;地点预测指标与强度指标相同,判定方法是未来5级地震通常位于条带上和空区边缘及其附近地区,若有中等地震集中增强活动,则未来5级地震靠近最近一次中等地震的位置,若出现震群序列,则未来主震发生地点为震群周围200km(前震序列时,主震就发生在序列原地附近);时间预测指标除了强度和地点指标中的4项外,还包括b值、A(b)值、D值、缺震和XY值,总体看来后三者异常通常出现在震前的一年左右,空区和条带的解体时间以及b值异常通常出现在震前的半年左右,前震序列开始时间距离主震发生通常在1~20天左右。  相似文献   
45.
辽宁地区震群序列统计特征及预测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1970年以来辽宁及邻区发生的25次震群活动,总结了辽宁地区震群活动的参数特征,探讨了该地区震群活动与未来中强震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25次震群中,最大地震优势发生时段在震群出现后3天内的占68%,84%的震群中最大地震与次大地震的震级差≤0.5级,平均为0.35。80%的震群持续活动时间约2个月;2震群中最大地震的震级越大,相应地2、3级地震频次也越多,通常1个4级左右的震群,2级地震频次平均约为28,3级地震平均约为6;3当震群中3、4级地震频次分别≥10和4,同时序列的b值为0.6~0.9,此时可判定震群为前兆震群。未来中强震3要素的判定依据为:发震时间为震群开始后1年内,平均6个月;震中距离震群所在地约0~400km,平均为180km;最大强度为G-R预测的最大地震震级加2.0级。当b0.5时,震群有可能为前震序列,即震群开始后1~20天内原地有发生M≥5地震的危险;425次震群中的80%在震群出现1年后对应了M≥4.6地震,空间上辽宁内陆的震群对辽南和唐山地区的M≥4.6地震有较好的指示,长岛和黑山岛附近海域的震群对渤海海峡及其附近地区的M≥4.6地震有较好的指示。  相似文献   
46.
收集2008年11月至2015年5月辽宁阜新地区矿震M_L≥2.0的矿震数据,利用重复地震的方法研究辽宁阜新矿区震源区及附近介质震源地震波传播路径上介质随时间的变化,探讨在发生较强矿震前介质的变化,研究结果发现,在发生M_L3.3级较强矿震前,部分台站记录的P波震相走时差曲线存在下降趋势和负异常,反映在较强矿震发生前,介质应力集中,促使较强矿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7.
<正>1前言研究发现,定点倾斜原始观测数据可以较直观地反映地壳运动信息。地倾斜观测数据的异常形态与震中位置有一定关系,单分量图和矢量图的拐弯处通常指向震中位置(时显军,2011)。徐道尊等(1997)研究发现,新疆阿尔泰MS 6.1地震前,富蕴和阿尔泰地震台地倾斜数据异常方向均指向震中;薄万举等(2005)发现,张北地震前倾斜方向有些指向震中,有些则背向震中;王玉莹等(2008)对朝阳地震台倾斜数据研究发现,一般近源区中等地震前只有NS向短期阶跃异常,异常向震中倾斜,而远源区中强地震前,NS、EW向均出现异常变化,并向与震中相反的方向倾斜;柯昌安等(2013)在陕西高陵4.4级地震形变异常分析中也发现类似现象,同时指出异常方向与震源机制相吻合。  相似文献   
48.
49.
岫岩5.4级地震前后尾波振动持续时间比的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从地震波的动力学特性出发,利用尾波振动持续时间比τH/τv方法,对1999年11月29日岫岩Ms5.4地震前后地震活动的演化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发现在岫岩Ms5.4地震前,距震中相对较近台站记录到的尾波振动持续时间比一rH/TV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显示,而距震中较远外围地区的台站记录到的一τH/τv震前无明显的异常反应。认为尾波振动持续时间比τH/τv从统计意义上提供了研究介质物理性质的较好方法,对短临地震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0.
曹凤娟  焦明若 《中国地震》2012,28(4):415-424
本文从辽宁地区映震效果较好的预测指标出发,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辽宁地区中强震预测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应用1~9比率标度法构建判断矩阵,进而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结果显示,10项映震效果较好的指标中,权重值居前3位的分别是短期预测指标中的前震序列、流体异常和b值.同时层次分析模型也给出了辽宁地区有无中强震的综合判定指标Y,Y值可较好地反映辽宁地区中强震的震兆强弱程度和异常可靠性,当Y≥1.41时(若有前震序列,则Y≥2.59),辽宁地区短期内存在发生中强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