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104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159篇
地质学   249篇
海洋学   81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65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阳储岭斑岩型钨钼矿床,是我国七十年代末在赣东北地区发现的新的矿床类型之一。由于类型新,发现晚,一些地质问题研究程度较低,争议较大。我们在前人工作基础上,作了一些室内外研究工作,得出一些初步看法,汇成此文,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82.
地下水位下降时,土体中粗细不等的孔隙通道释水不同步而在细孔隙中形成悬挂毛细水,这是重力疏干释水减量与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文中用模型解释了孔隙通道大小愈悬殊,水位降速愈大,均质土给水度愈小,释水愈滞后的原因。分析了层状土中给水度与水位变动带及毛细水带的岩性,厚度及其配置情况,以及水位下降速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3.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铜资源基地之一。该成矿带广泛发育与Cu-Au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早白垩世火成岩。大多数与成矿有关的中酸性侵入岩具有类似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即富集Sr而贫HREE(如:Y和Yb);但它们具有负的εNd(t)值和相对富集的Sr同位素初始比值(>0.704.),因此,被称为埃达克质岩。根据岩石化学数据,研究区埃达克质侵入岩多数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部分属于钙碱性系列;而火山岩和A型花岗岩类由于其高钾和富铁特征而属于钾质碱性系列。岩石地球化学资料显示,与成矿作用有关的中酸性埃达克质侵入岩经历了复杂的成岩过程,至少包括在深位岩浆房(>35~40 km深度)的分离结晶和在高位岩浆房内的分离结晶或AFC过程两个阶段。同时不排除有下地壳直接熔融形成的埃达克质熔体参与的可能性。富钾的火山岩则是原生岩浆在深位岩浆房(>40-50 km深度)经镁铁矿物的分离结晶过程演化而来。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其邻区的区域地质构造、早白垩世岩浆岩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和岩浆活动的时空演变特征的综合分析,推测该成矿带在早白垩世早期处于大陆边缘岩浆弧内陆一侧,岩浆活动与古太平洋板块的斜向俯冲作用有关;晚期由于俯冲板片迁移(变陡),岩浆岩具有弧后环境特征。俯冲板片上部所释放的超临界流体提高了地幔  相似文献   
184.
冬小麦田咸水灌溉与土壤盐分调控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浅层咸水灌溉,可使浅层咸水分布区无效降水转化为有效水资源,缓解北方水资源紧缺的矛盾;通过王瞳试验场进行的咸水灌溉与土壤盐分调控试验表明,利用3g/L左右的微咸水连续灌溉5a,根层土壤溶液浓度未超过小麦的耐盐能力,且作物增产;多年盐分变化趋势为:1994-1997年1m深度内土壤总含盐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总体变化不大,连续干旱的1997-1998年略呈上升趋势;麦秸覆盖和施有机肥能减少根层土壤盐分,对土壤盐分具有有利的调控作用,具有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85.
海水溶解氧评价的正确性对于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海水溶解氧数据属于非线性时间序列,可视图方法(时间序列转化为图)是分析这类数据较有效的方法,但仍存在未同时考虑数据的时间演变特性以及变量间相互影响的问题。针对现存问题,本研究提出基于图相似性匹配的海水溶解氧辅助评价方法。首先,同时考虑海温、盐度对海水溶解氧的影响以及数据的不可逆性,提出溶氧温盐-转移概率(dissolved oxygen temperature salinity-transition probability, DOTS-TP)有向可视图方法,实现了多变量时间序列到单变量溶解氧图的转化;然后,在将墨西哥湾溶解氧图作为评价参照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图的多层次信息,提出子图节点全局(subtree node global, SNG)图相似性匹配方法,通过计算SNG评价指数实现对海水溶解氧的辅助评价。实验结果表明DOTS-TP有向可视图方法能更准确地表达海水溶解氧信息,SNG图相似性匹配方法适用于所有海水溶解氧数据,并能得出正确的辅助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86.
Correlation study between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and DOAS data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Continuous data of 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 monitored using differential optical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DOAS) are correlated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ground-measured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SPM). A high correlation is found between the DOAS and the ground SPM data, making it possible to calculate the mass extinction efficiency of the aerosols in the atmosphere. It is found that the value of mean mass extinction efficiency (MEE) varies over a range of 2.6–13.7m2 g?1, with smaller and larger values occurring for size distributions dominated by coarse and fine particle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87.
本研究基于Global CMT提供的1196个1976年11月—2017年1月MW4.6地震矩心矩张量解,对西北太平洋俯冲带日本本州至中国东北段的应力场进行反演计算,得到了从浅表到深部俯冲带应力状态的完整分布.结果显示:俯冲带浅表陆壳一侧应力场呈现水平挤压、垂向拉伸状态,洋壳一侧的应力状态则相反,即近水平拉张、近垂向压缩.沿着俯冲板片向下,应力主轴逐渐向俯冲板片轮廓靠拢,其中位于双地震层(120km深度附近)之上的部分,主张应力轴沿俯冲板片轮廓展布而又比其更为陡倾;双地震层内的应力模式同典型I型双层地震带内的应力模式一致,即上层沿俯冲板片轮廓压缩、下层沿俯冲板片轮廓拉伸;双地震层之下,应力模式逐步转变为主压应力轴平行于俯冲板片轮廓.通观所研究的整个俯冲系统,水平面内主压和主张应力轴基本保持了与西北太平洋板片俯冲方向上的一致性,同经典俯冲板片的应力导管模型所预言的俯冲带应力模式相符;而主张应力轴在俯冲板片表面之下的中源地震深度范围内转向海沟走向,或许同研究区域横跨日本海沟与千岛海沟结合带,改变的浅部海沟形态致使完整俯冲板片下部产生横向变形有关.  相似文献   
188.
目的:利用双源CT冠脉成像(DSCTA)分析合并糖尿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冠脉斑块类型、分布及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98例行DSCTA检查的冠心病患者,其中50例合并糖尿病、48例非糖尿病,分析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分布、狭窄程度及主要临床表现的特点。结果: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冠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布及斑块类型具有统计学意义(X2=7.01,P=0.03;X2=6.75,P=0.03);而冠脉狭窄程度及急性冠脉综合征、高血压、高血脂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6,P=0.60;X2=0.43,P=0.84;X2=0.52,P=0.47;X2=0.12,P=0.73);糖尿病患者HbA1c≥6.5%为切点,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X2=8.79,P=0.003)。结论: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更容易出现钙化及混合斑块,双支及多支病变的发生率较非糖尿病组明显增加;糖尿病患者HbA1c≥6.5%时容易发生临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9.
长白山火山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的背景噪声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武  陈棋福 《地球物理学报》2017,60(8):3080-3095
利用探测深俯冲的中国东北地震台阵NECsaids的60个流动台与固定地震台2010年7月至2014年12月的垂向连续波形数据,采用地震背景噪声成像方法获得了研究区6~40 s周期的瑞雷波相速度分布,并通过相速度频散反演得到了研究区下方0~50 km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研究区下方地壳S波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和纵向不均匀性,浅部速度结构与浅表地质构造单元有较好的对应,深部速度结构较好地反映了区域火山活动及深部热物质作用的结构特征;在长白山火山下方9~30 km深度范围内存在明显低速区并有向下延伸的趋势,推测可能为长白山火山地壳岩浆囊;在龙岗火山下方12~30 km深度范围内发现较弱的低速区,可能代表火山喷发后的残留物,而在镜泊湖火山下方没有明显的低速异常,说明镜泊湖火山地壳内可能不存在部分熔融的岩浆物质.  相似文献   
190.
辽西凹陷是辽河油田重要的油气产区,发育了世界上最好的烃源岩。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在古近系。辽西凹陷古近纪覆水深度可达1 000m,是一个极超深水凹陷;超深水的发现主要是通过地震剖面解析古近纪齐家扇体来获得,通过解析1518和1631两条测线(结合岩芯沉积特征)获得了沙三中期扇三角洲前缘前积层的最大高度为1 000m,并将其反演成古水深,发现辽西凹陷在古近纪沙三中期最大水深约为1 150m,在这种极超深水的条件下发育了非常特殊的以含大量泥漂砾的砂砾重力流为主的沉积;扇三角洲前积层倾角为26°~29°;辽西凹陷古近纪的水深变化经历了一个极快速变深和缓慢变浅的演化过程,其快速沉陷是岩浆底辟热侵蚀塌陷及地表侵蚀使得盆地基底快速大幅沉降所致;辽西凹陷的极超深水在这种极端的裂谷快速沉降的动力背景下形成的,为沙三段优质烃源岩及油气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辽西凹陷沙三中期与东营凹陷沙三中期极超深水的发现还揭示了渤海湾盆地沙三中期可能存在超大规模的深水或超深水坳陷,进而揭示了渤海湾盆地和黄海可能存在大范围的优质烃源岩和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