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68篇
测绘学   75篇
大气科学   55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252篇
海洋学   51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3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11.
浮放设备地震滑移反应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前人研究建立的浮放设备滑移反应分析理论为基础,给出了浮放设备在水平和竖向地震输入下滑移反应运动微分方程,选取连续型的库仑摩擦力模型,采用Runge-Kutta法求解浮放设备地震滑移反应运动微分方程,可以得到浮放设备在地震作用下的绝对加速度、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移反应时程。采用编制的计算程序,进行了浮放设备地震滑移反应参数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浮放设备水平滑移反应随着水平地震地面输入或楼层反应输入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设备与支撑面之间摩擦系数的增大而减小;当水平向输入加速度峰值大于0.3g时,需要考虑竖向激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2.
商丹断裂带是一条多期次活动的大型断裂带,区域上也是大型金属矿的赋存带,对金属矿产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文章以商丹断裂带(河南段)为研究对象,在基于孔沟至寨根一带构造剖面的宏观特征和显微构造特征解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控矿构造和机理提出了新的认识.综合研究表明,商丹断裂带(河南段)具多期活动特征,整体呈现"正花状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113.
深埋特长隧道工程的高地应力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准确高效地确定工程区地应力状态,是目前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针对深埋特长隧道地应力状态的确定问题,我们提出了基于多源数据的初始原地应力方向综合确定和应力量值预测及复核的综合解决方案。通过勘察阶段有限钻孔的地应力测试,并结合区域多源地应力资料,可以综合确定地应力方向并利用修正的Sheorey模型预测隧道轴线地应力;针对预测结果,在隧道开挖施工过程中,进一步利用有限钻孔的水压致裂地应力测试检验预测结果并复核隧道应力状况。结果表明,桃子垭隧道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15°W~N40°W,实测三向应力关系为SH≥Sv>Sh;钻孔附近的应力预测值在区域实测应力量值变化范围内,隧道埋深最大处的水平最大、最小应力值分别达24 MPa和16 MPa;隧道施工过程中的4个钻孔应力量值复核结果显示,除了局部受到岩性变化、断裂破碎带等影响出现偏差,本文预测结果与实测应力量值基本一致。笔者发展的原地应力综合预测及复核方法,一方面可以快速有效地预测深埋特长隧道等线状工程的原地应力状态,有效降低初始...  相似文献   
114.
三峡工程万州库区滑坡灾害监测系统已经平稳运行5年时间,并获取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如何处理分析这些数据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作者在综合分析各种监测数据特征的基础上,开发了滑坡灾害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是以MapInfo为依托平台,以可视化编程语言VISUAL C++为开发工具,采用地图集成开发模式完成的。本文首先介绍了系统的研制目标和开发环境,以及地图数据和观测数据的组织和构成;而后介绍了系统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功能;最后,作者介绍了系统开发中所运用到的地图集成及信息回调等关键技术和方法。该信息系统已经成为管理和处理各种类型的监测数据的强大的工具,并在相关部门获得了成功的应用。实践也证明地图集成开发是一种较为有效的GIS应用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15.
草滩沟群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构造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出露于东-西秦岭交接处的草滩沟群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草滩沟群火山岩具有较高的Al2O3含量和较低的TiO2含量,低ΣREE等特征;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图解显示呈平坦型-微弱富集型;微量元素组成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Ba、Th,强烈亏损Nb、Ta,以及高场强元素(HFSE)不分异为特征,Nb、Ta、Zr、Hf丰度及Nb/La,Hf/Ta,La/Ta,Ti/Y等值特征均显示岩浆源区受到消减组分加入的影响,与典型的岛弧玄武岩相似.综合地质、地球化学资料认为,草滩沟群玄武岩可与东秦岭丹凤群变基性火山岩对比,是早古生代秦岭洋俯冲消减作用的岩浆活动产物,代表了商丹缝合带的西延组成部分,向西延伸可与西秦岭天水关子镇-武山蛇绿混杂岩带相接.  相似文献   
116.
将城市不透水地表盖度产品应用于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多源遥感数据提取了“京津冀”与“波士华”城市群近40年(1972-2011年)亚像元级不透水地表专题信息,构建了城市群空间结构对比分析数据集;并引入引力模型和景观格局理论,利用引力指数、景观格局指数以及空间结构参数等,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从城市群与城市两个尺度对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 “京津冀”城市群不透水地表快速增长,而“波士华”城市群较为稳定;②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经历了城市孤立发展阶段、双核心城市群阶段、城市群组阶段以及城市群网络化阶段,“波士华”城市群空间结构较为稳定,空间结构呈现出“点—轴”带状分布;③ 中国城市不透水地表盖度“高—高”聚集区呈现出典型团块状“摊大饼”形态,而美国城市呈现出一种“多中心集聚、分散成组”的态势;④ “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生产与生活用地不透水地表面积占比均高于“波士华”城市群。最后,基于两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对比结果,从空间布局优化角度对“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17.
北京市不同功能区不透水地表时空变化差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乔琨  朱文泉  胡德勇  郝明  陈姗姗  曹诗颂 《地理学报》2017,72(11):2018-2031
目前有关北京市不透水地表的相关研究多数是从整体层面开展,忽略了其内部功能区的作用及差异。运用分类回归树(CART)及系列变化检测模型得到北京市1991年、2001年、2011年和2015年四期不透水地表分布,并运用标准差椭圆、洛伦兹曲线、贡献指数及景观格局理论对各功能区不透水地表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91-2015年北京市不透水地表的总面积增加了约144.18%,分布的主导方向由早期的东北—西南趋向于当前的正北—正南。各功能区间不透水地表的空间分布异质性逐渐减弱,但贡献指数值存在很大差异:功能拓展区的贡献指数最高,其四年中的最低值(1.79)高于其他功能区四年最高值,是北京市不透水地表增长最主要的贡献区;功能核心区的蔓延度指数值最高,约为其他功能区的2倍,为不透水地表的优势聚集区;发展新区的贡献值由负值变为正值并成倍增长,成为北京市不透水地表增长的主要源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贡献指数始终为负,并逐年减小。不同类型不透水地表的景观指数和质心偏移均存在差异,高盖度不透水地表的形状指数和斑块密度值最小,分布最为集中,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北京市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合理规划控制其空间格局及增长模式,尽量减缓其增长速度及团聚程度。  相似文献   
118.
许洪新  周仕勇 《内陆地震》1991,5(3):226-231
介绍了一种用单台地震资料,监视台站周围一定区域范围内,小震活动水平的动态变化,预报未来强震发生的方法。该方法经用于1981年来的地震资料检验,乌鲁木齐台单台的强震预报是有效的。文中给出了乌鲁木齐地区Ms≥5.0地震前地震活动性指数的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119.
康定-磨西断裂带断层岩及断层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史兰斌  林传勇 《地震地质》1992,14(2):97-112,T002
根据野外考察和显微构造分析可知,沿康定-磨西断裂带出露有碎裂岩和糜棱岩,最主要的是叠加有碎裂和糜棱岩化两种作用的断层岩。断层带经历过韧性~脆性~韧性~脆性的多类型,多期次的活动,活动性质有左旋错动,也有右旋剪切,而脆性断裂以左旋为主。较早期断裂活动时的差应力为50MPa,属于中高应力状态;到晚期活动时,差应力有所降低,约为30MP  相似文献   
120.
华中陆内元古代高压变质带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年来,板块构造研究逐渐从海洋移向陆地,从近代推向远古,逐步深入到地球科学的各个领域。如何识别和深入探讨陆内板块运动规律是目前地质学家,特别是岩石学家和大地构造学家所重视的基础理论课题。经过多年的岩石学和印痕科学(Fingerprint)研究,近年来我们发现在我国中部存在着一个规模巨大的元古代高压变质带,并越来越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