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4篇
大气科学   137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21.
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和相关分析对东亚季的准两年振荡的存在及其与ENSO变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指出:东亚季风具有显著的准两年振荡特征,但周期与振幅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同时东亚季风的QBO过程与ElNino事件具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2.
青藏高原热力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3.
土壤湿度和地表反射率变化对中国北方气候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本文利用OSU两层大气环流模式来考察土壤湿度和地表反射率变化对中国北方气候的影响。在(30—46°N,90—120°E)的区域上进行了3个试验,结果表明干土壤对我国东部季风区和西部非季风区有不同的影响特征。高反射率造成降水减少。并指出地表过程的作用可能是经常发生在华北的春夏连旱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4.
1986—1987年冬季亚澳地区大气环流异常主要表现在北半球中纬盛行纬向气流,副热带西风急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及ITCZ位置异常偏北;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频繁;赤道盛行异常西风和异常南风;澳大利亚海平面气压偏高等现象。在这种大气环流异常形势下,东亚地区冬季风偏弱,冷空气主要在偏北地区东移,温度异常偏高,中国北方降水偏多,南方降水偏少。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夏季风偏弱并推迟一个月建立,整个澳大利亚地区降水偏少。大气环流异常是从低纬开始的。ITCZ位置异常偏于北半球,比其他环流系统异常要早一个月以上发生。1986年夏季以来,西太平洋赤道附近及其偏北地区SST始终维持异常偏高,可能是造成ITCZ异常偏北的原因,并进而引起瓦克环流减弱和南方涛动指数(SOI)偏低,从而对1986—1987年的ENSO事件的发生起了促进的作用。1986年夏秋季节西北太平洋30°N950hPa上北风异常,冬季南风异常又可能是引起西太平洋SST异常分布的原因,因此,1986—1987年冬季亚澳地区的异常事件必须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观点来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5.
亚洲季风建立及其中期振荡的高空环流特征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主要通过对100毫巴散度场、高度场和垂直积分的水汽输送场的分析,着重讨论了1979年整个亚洲季风区季风建立及其振荡中的高空环流特征。发现南亚高压周围不同部位的高空辐散场的建立导致了这些地区夏季风的建立,且南亚高压脊线中部和东部散度场具有不同的分布特点。从而使得印度季风有与长江流域梅雨同时开始而与华南雨季降水反位相的特点.在东亚,南亚高压外围东风对于夏季风的向北推进具有很好的指示性。在印度,伊朗高压(南亚高压环流的一部分)外围的东北气流对于印度季风的爆发具有指示性。100毫巴若干地区高度场和亚洲季风区域大范围水汽输送场的40—50天振荡清楚地显示出向东向北移动,而20—30天的散度场的振荡在印度季风爆发后则有系统地向西移动.   相似文献   
26.
本文运用经验正交分解和合成图分析方法,对1940-1990年印度-太平洋海温的气候模态及其年代际异常特点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7.
1998年中国区域降水低频变化的传播机制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使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和中国实际降水的逐日资料,研究了1998年夏季中国区域低频降水传播变化的机制.结果显示,(1)中国中东部地区低频降水经向传播都与南海季风和印度季风的变化相对应,低频降水在经向传播中存在不连续现象,是由于低频下沉气流造成的;(2)中国中部区域低频降水纬向传播特征是在不同时间低频降水的纬向传播方向有明显差别,初步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机制是纬向风气流的变化;(3)高原地区与平原地区之间的低频雨带活动具有不连续性,这是由于在高原东坡存在低频下沉补偿气流造成的.  相似文献   
28.
正、斜压流场演变及相互转换所伴随的偶极型阻塞生命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将阻塞过程中的大气运动流场分解为正,斜压流场,研究了它们在乌拉尔山偶极型阻塞个例中的演变特征。揭示了正、斜压流场的演变及相互转换所源发的阻塞生命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9.
1998年青藏高原大气低频振荡的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使用NCEP/NCAR再分析的逐日资料,研究了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大气低频振荡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低频频率的遥相关水平结构既有相似的波列结构,也存在相异的特征。高原主体的低频振荡为相当正压结构,低频降水一般位于低频气旋性环流及低频气流辐合带内,利用高原低频降水可提前预测江南及高原南部的低频降水活动,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及东北地区的低频水存在同时加强和同时减弱的关系。  相似文献   
30.
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冷涌作用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维松  朱乾根 《气象学报》1991,49(4):385-393
本文从包含大地形效应的线性浅水波方程组出发,考虑青藏高原大地形为由西向东等科率倾斜,导得两类重力波解,一类是两个高频重力惯性波解,另一类是由地形激发的低频地形重力波解。后者与Kelvin波有某些类似之处。它们分别类似于数值试验所得冷锋迅速南下和冷涌强风速中心沿青藏高原大地形东侧边缘较慢向南传播的重力波。特别当无地形时,则低频波消失,仍有高频波。还求得了重力波波射线的传播路径为次摆线方程,这与数值试验所得冷涌强风速中心环绕青藏高原大地形东侧边缘的弧形路径颇为一致。且沿大地形下游沿海地区可能存在地形重力波波导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