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2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29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南海第四纪古海洋学的研究,从ODP184航次以来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古海洋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试图对国内外文献作一综述,介绍近20万年以来高分辨率的南海古海洋研究进展。综述主要涉及温度、盐度、生产力和上层水体的变化,重点介绍南海季风的研究成果。南海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曲线具有MIS3.3和MIS6.5期偏轻,MIS5.5和MIS7.3期偏重的特征,已被称为"季风型氧同位素曲线"。不同于代表全球冰量变化的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曲线(即SPEC-MAP曲线),"季风型氧同位素曲线"具明显的2万年岁差周期,代表了季风降水的影响。快速气候变化事件也有较为完整的记录,揭示了热带地区在快速气候变化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2.
江苏宜兴骆驼墩遗址地层7500~5400BC的海侵事件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兰  朱诚  林留根  赵泉鸿  史恭乐  朱寒冰 《地理学报》2008,63(11):1189-1197
在考古发掘基础上,野外共采集样品217个,对遗址地层剖面中63个样品进行了有孔虫、植物碎屑及种子化石等的鉴定分析,对4个地层相关样品进行了14C测年及相关分析。在第10层的泥炭层中发现底栖有孔虫2种1属,即压扁卷转虫(Ammonia compressiuscula)和近亲卷转虫相似种(Ammonia cff.sobrina),表明全新世以来骆驼墩遗址及其附近区域在马家浜文化出现之前的7500-5400BC之间曾经历过海侵事件;共发现植物化石9种450颗,鉴定结果共统计出4(科)属,即Polygonum sp.(蓼属未定种)、Scirpus sp.(藨草属未定种)、Najas sp.(茨藻属未定种)、Physalis sp.(酸浆属未定种),多属湖泊、沼泽等水生环境。  相似文献   
33.
Based on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217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Luotuodun Site. Of them 63 samples from the section plane of the site layer were used for identification analysis of foraminifera, plant debris and seed fossils, and four samples were used for 14C dating and relevant analysis. Through many kinds of experiments, we have drawn some conclusions. Firstly, benthic foraminifera, such as Ammonia compressiuscula and Ammonia cff. sobrina, are found in the 10th layer, indicating that between 7500 and 5400 BC, i.e. before the emergence of the Majiabang Culture, Luotuodun Site and its nearby regions had ever experienced a marine transgression event. Secondly, we have found 450 plant fossils in this site, such as Polygonum sp., Scripus sp., Najas sp., Physalis sp., which indicated lacustrine or swamp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34.
南海渐新世以来粘土矿物的演变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唐松  邵磊  赵泉鸿 《沉积学报》2004,22(2):337-342
通过对南海北部ODP184航次1148站32.8Ma以来深海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组成及其变化特征的分析,发现以15.5Ma为界,下部沉积物粘土矿物组成中蒙脱石含量高达70%,上部则以伊利石和绿泥石逐步增高、蒙脱石含量明显下降为特征,揭示出该区深海沉积物中粘土矿物演变可以分为32.8~15.5Ma的构造控制期和15.5Ma以来的气候控制期。在构造控制期,粘土矿物成分记录了南海扩张演变的历史;而在气候控制期,粘土矿物特征除反映出南海北部周边总体降温的过程外,还显示了3Ma的突然降温,与该站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资料反映的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很好的对比性。  相似文献   
35.
对南海北部 ODP 114 8站采自孔深 4 6 5 m以上的 170 0个沉积物样品 ,测定了 Ca CO3含量、Ca CO3堆积速率、非钙质堆积速率、浮游有孔虫丰度、粗组分百分含量 (>6 3μm)、浮游有孔虫破壳率和底栖有孔虫在有孔虫全群中的百分含量。碳酸盐百分含量和碳酸盐堆积速率自 2 4 Ma以来的变化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 ,但在 2 4 .0~ 15 .8、14 .2~ 11.6、10 .6~ 4 .8和 3.4~ 0 Ma四个时期具有高碳酸盐生产力 ,其中 10 .6~ 4 .8Ma的高生产力与印度洋和太平洋中新世晚期和上新世早期的“生物勃发”相对应。非钙质和碳酸盐两者堆积速率变化趋势在总体上相似 ,反映了陆源物质输入对碳酸盐生产力的影响。 3.4 Ma后非钙质堆积速率的大幅度增长主要与青藏高原和台湾岛的隆起有关 ,它们也是上新世晚期和第四纪 Ca CO3百分含量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 2 4 Ma以来南海北部碳酸盐的保存逐渐变弱 ,而碳酸盐溶解作用逐渐增强 ,在 15 .8~ 14 .2、11.6~ 10 .6和 4 .8~ 3.4 Ma存在 3个显著的碳酸盐溶解事件 ,其中 11.6~ 10 .6 Ma的溶解事件与赤道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的中—晚中新世“碳酸盐崩溃”事件相当 ,说明该事件具更广泛的全球影响  相似文献   
36.
山东省荣成地区泻湖活介形虫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泻湖沉积是海陆过渡带中分布广泛的一种沉积类型,正确识别地层中的泻湖相沉积不仅对于古地貌、古岸线和海面升降等古地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油气、岩盐等矿产的勘探上亦具实际价值。为探讨泻湖沉积物的微体古生物标志,我们对山东省荣成地区若干泻湖底质表层中活介形虫进行了调查,以期找出其分布规律,为“将今论古”用介  相似文献   
37.
南海ODP1143站上新世至更新世天文年代标尺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基于底栖有孔虫δ18O的精确的年代标尺是古海洋学研究的基础, 特别是长度超过5 Ma, 分辨率小于5 ka的连续δ18O记录在全球大洋深海记录中更是凤毛麟角.在大西洋和东太平洋已经建立起了类似的代表性剖面, 如大西洋ODP659站和东太平洋ODP846站, 但在对全球气候有着重要影响的“西太平洋暖池区”还没有建立起这样的剖面.以南海大洋钻探184航次1143站底栖有孔虫的δ18O为材料, 建立了西太平洋地区跨越5 Ma、分辨率达2~ 3 ka的天文年代标尺.天文调谐的基本原理参照Imbrie et al.(1984), 并将斜率周期上8 ka的相位差和岁差周期上5 ka的相位差从晚更新世扩展到5 Ma; 调谐目标选用Laskar(1990)的斜率和岁差; 调谐方法采用了有别于ODP659站和ODP846站的自动轨道调谐方法(Yu and Ding, 1998).调谐结果显示, 1143站190.77 m、191个冰期、间冰期的深海沉积记录了5.02 Ma的南海古海洋学历史; 1143站布容/松山磁性反转事件的年龄为0.78 Ma, 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 15个识别出的浮游有孔虫生物事件年龄部分与已经发表过的年龄相吻合, 部分为该生物事件在南沙海区的新年龄.由年代标尺推导出的南海沉积特征显示, 2.9 Ma是沉积速率的一个转折点, 在此之前, 平均线性沉积速率只有39.5 m/Ma, 冰期、间冰期平均波动幅度为50 m/Ma; 2.9 Ma以后, 平均线性沉积速率猛然上升到65.4 m/Ma, 冰期、间冰期平均波动幅度为200 m/Ma.此外, 南海的沉积速率还显示出冰期或间冰期中的亚冰阶沉积速率高, 而相邻的间冰期或亚间冰阶的沉积速率低, 这种特点在更新世尤为典型.这可能与全球冰量变化带来的冰期、间冰期差异性风化剥蚀和搬运有关.   相似文献   
38.
马文涛  田军  李前裕 《地球科学》2011,36(4):621-634
全球大洋深海有孔虫碳同位素(δ13C)记录中广泛发现40万年周期,这一周期可能与偏心率长周期的轨道驱动有关.1.6 Ma以来,δ13C的这一长周期拉长到50万年,且重值期不再与偏心率低值对应.目前对δ13C 40万年周期的成因及其周期拉长的机制还不明确.这里使用了包含9个箱体的箱式模型,用于研究热带过程与冰盖相互作用及其对大洋碳循环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当北半球高纬海区海冰迅速增大时冰盖迅速融化,进入冰消期,而当海冰快速消失后,冰盖则重新缓慢增长.冰盖变化具有冰期长,间冰期短的非对称形态.在季节性太阳辐射量的驱动下冰盖变化具有10万年冰期-间冰期旋回.当冰盖融化速率受北半球高纬夏季太阳辐射量控制时,冰盖变化的岁差周期明显加强,相位与地质记录一致,说明轨道驱动可以通过非线性相位锁定机制使冰盖变化与其在相位上保持一致.海冰的阻隔效应使大气中CO2在冰消期时增多.冰期时大洋环流减弱使大气中CO2逐渐减少.当模型只有ETP驱动的风化作用而不考虑冰盖变化时,模拟的δ13C记录显示极强的40万年周期,体现了大洋碳储库对热带风化过程的响应.当同时考虑冰盖变化和风化作用时,模拟的δ13C结果中40万年周期减弱而10万年周期加强,并且40万年周期上碳储库与偏心率的相位与不考虑冰盖变化时的相位也存在差异,反映了冰盖变化引起的洋流改组压制了大洋碳循环对热带过程的响应.   相似文献   
39.
The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subaqueous Changjiang(Yangtze) River delta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was studied based on lithology and foraminifera analysis for two boreholes,CJK07 and CJK11,along with14C dating.Four sedimentary facies were identified,namely fluvial,tidal flat,offshore,and prodelta facies.The fluvial sedimentary facies is comprised of fluvial channel lag deposits,fluvial point bar deposits,and floodplain deposits,showing a fining-upward sequence in general with no benthic foraminifera.A layer of stiff clay overlies the fluvial deposits in core CJK07,indicating a long-term exposure environment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LGM).During the postglacial sea-level rise around 13-7.5 cal ka BP,the tidal flat facies was deposited in core CJK11,characterized by abundant silt-clay couplets.Euryhaline species dominate the subtidal flat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while almost no foraminifera was found in the intertidal flat.The offshore environment was the majo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when the sea level reached its highest level around 7.5 cal ka BP,with a maximum accumulation rate of 10 mm/a found in core CJK11.Prodelta sediments have been deposited in core CJK11 since ~3 cal ka BP,after the formation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The difference in sedimentary facies between core CJK07 and CJK11 is due to their location: core CJK07 was in an interfluve while core CJK11 was in an incised valley during the LGM.Furthermore,AMS14C dating of core CJK07 shows poor chronological order,indicating that the sediments were reworked by strong tidal currents and that sediment deposited since ~7.7 cal ka BP in core CJK07 was eroded away by modern hydrodynamic forces caused by the southward shift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depocenter.  相似文献   
40.
长江流域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和人类文明孕育、诞生和发展区,也是水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在该区开展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对弄清全新世10.0~3.0 ka BP无文字记载期的环境演变和人地关系互动影响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近年来,长江流域全新世环境考古主要以古洪水和海面变化事件地层学为依据和线索,从遗址时空分布学研究、典型遗址考古地层学研究,以及区域内自然沉积地层记录的环境演变背景特征研究这三个方面入手,在长江流域的上、中、下游地区均获得了有重要意义的进展,表明长江流域全新世环境考古正在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同时,国际环境考古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发展,新出版的PAGES Magazine杂志就特别关注了分辨率高达一年至数月的过去沉积记录;遥感、GIS等技术和DNA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正不断在环境考古领域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