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3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67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庙岛群岛的晚新生界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本文依据长期的野外剖面观察和绝对年代资料,对庙岛群岛的晚新生代堆积物进行了系统地划分和详细地描述;并依据大量的实验资料,对各层的物质特征作了初步研究,讨论了黄土及其它堆积物形成时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并恢复了群岛海陆变迁的历史.  相似文献   
32.
根据“灾害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项目1995年11月、1996年6月和1998年10月的航次调查及随后的沉积物样品的试验室分析资料,从物理性质和力学特征各方面对东海油气资源区海底沉积物进行了综合工程地质特征研究。发现本区沉积物结构、剪切特征、含水量和液塑限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本区海底沉积物类型既分布有中砂、细砂和粉砂3种砂性土,也分布有淤泥、淤泥质粘土和粘质粉土3种粘性土,沉积物的物理力学性质与相应的土类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33.
青岛市浮山湾、汇泉湾、崂山湾海滩与海底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距今12000a,世界洋面已上升至今日海面以下60m处。而后海面继续回升,在距今6000a时,海面已上升到比今日海面还要高3~4m的位置,这就是汇泉广场下面存在海相地层的原因。也是唠山太清官门前存在干枯小泻湖的原因。大约在距今6000a时,青岛市的浮山湾、汇泉湾、唠山湾已经形成,并在海湾中,形成最初的海湾沉积。自那时以来,崂山湾变化不大;而浮山湾、汇泉湾则发生明显的变化。浮山湾展示为宽阔的沙滩形态,自上世纪60年代在燕儿岛建立船厂以来,大面积的沙滩已经消失。目前所见海岸完全为人造海岸,现已不存在海滩。汇泉湾与汇泉广场的填平有关,早期的海岸线,有可能到达中山公园的院墙一带。现在所见的第一海滨浴场也是人为建设所致。  相似文献   
34.
加拿大COSTA(Continental Slope Stabmty)计划是加拿大首次开展的海底滑坡运动综合研究项目。加拿大学者通过参加欧洲cOsTA计划,与欧洲学者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和资料与信息共享联系,学习和引进欧洲先进的调查方法、手段和技术,提高加拿大海底滑坡研究水平。同时,还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欧洲地区的海底斜坡稳定性分析,以检验研究结果的实用性。该计划为期4a,统计海底滑坡事件的清单,调查和研究滑坡体的特征、触发机制、滑坡距离、范围和破坏结果等,建立一套三维滑坡风险评价方法。介绍了加拿大COSTA计划的总体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为我国开展海底斜坡稳定性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5.
根据单道地震、浅地层剖面、旁扫声纳和海底取样等实测资料,分析和评价了莺歌海油气资源开发区的工程地质和灾害地质环境。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海底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存在潮流沙脊、侵蚀冲沟、海底沙波、麻坑、埋藏古河道和古湖泊、浅层气、埋藏珊瑚礁和滑塌断层等潜在的灾害地质因素,对海上石油平台和输油管线等工程设施构成直接或潜在的危害。根据地形、地貌和沉积物物理力学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内陆架堆积平原区、陆架潮流沙脊区、内陆架侵蚀平原区、外陆架平原区和大陆坡区5个工程地质区。其中研究区东部的潮流沙脊区和东南部的陆坡区,海底地形复杂,活动性的潮流沙脊和断层发育,是海底工程建设的危险区,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6.
文章回顾极地旅游的发展历史,从旅游路线、旅游业发展状况和相关法律规制3个方面概述极地旅游的现状。针对我国极地旅游活动不断增多,但存在法律缺失和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的问题,提出完善法律体系、抓住政策机遇、独立承办项目和开展资源评价的建议,以期促进我国极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7.
基于海洋灾害地质评价基础上的我国近海海底稳定性区划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杜军  李培英  李萍  高珊 《海洋学报》2014,36(5):124-129
通过对我国近海灾害地质类型的分析、评价进而进行海底稳定性区划研究,旨在反映近海地质环境对人类工程活动的适宜程度。文中提出了海底稳定性评价的概念,构建了以地震动、工程地质、地貌、直接型灾害地质类型和限制型灾害地质类型为主要评价指标的海底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权重值;将我国近海海底划分为6′×6′的网格单元,并以近海海底灾害地质图、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地貌图等矢量化图层为数据源,建立了模糊评价模型并对近海海底稳定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将我国近海海底区域稳定性从稳定到不稳定划分为五级。  相似文献   
38.
通过对辽东湾北部LH01孔柱状岩芯样品进行粒度、孢粉、有孔虫和测年多项环境指标测试,探讨了辽东湾北部晚更新世24ka BP以来的古环境演变。LH01孔沉积环境经历了晚更新世晚期河湖相沉积—全新世早期海陆交互相沉积—全新世中期浅海相沉积—全新世晚期河口滨海相沉积;气候经历了晚更新世晚期冷较干—晚更新世晚期凉稍润—新仙女木降温—全新世早期凉稍润—全新世中期温暖较润—全新世中期温暖较干—全新世晚期温较干的变化;LH01孔在大约7.5ka BP发生了盘山海侵。  相似文献   
39.
植硅体因其易保存、产量高并且在分类学上的形态差异性等诸多方面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在古环境研究中。本文通过对东营港附近海域GYDY孔不同层位植硅体形态组合特征的分析研究,并依据14 C测年结果,采用有序聚类分析法划分出了4个具有古环境气候指示意义的植硅体组合带,其分别代表4个不同的气候演化时期,揭示了36ka以来东营港古环境经历了干冷-变暖-湿润温暖-温凉的变化过程。通过与青海湖孢粉总浓度曲线与古里雅冰芯δ18 O对比,表明东营港附近海域GYDY孔植硅体特征所反映的环境变化过程与其他地区气候变化拟合性较好,可作为该海域古环境变化的依据与参照。  相似文献   
40.
我国典型海岛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本文通过海岛调查及已有文献资料分析,发现我国典型海岛存在滑坡、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湿地退化、水土流失、地面沉降、风沙灾害、断层、港湾淤积、滩面冲蚀、沙滩泥化、浅层气、砂土液化、地震、软土地基15种地质灾害类型。滑坡灾害最多,基岩岛岛岸、岛陆和近岸海底均可发生;其次为海岸侵蚀,在基岩岛、泥沙岛均有分布,主要发生于岛岸;再次为海水入侵(含咸潮入侵),在基岩岛、泥沙岛岛岸均可发生;湿地退化也在基岩岛、泥沙岛岛岸均可发生;其他灾害类型的分布较少。通过对海岛典型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分析,发现各地质灾害都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人为活动的影响逐渐加剧,各地质灾害之间还存在着成因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