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质学   42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 毫秒
81.
海南岛东北海岸风沙沉积的光释光年代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海南岛东北部JSD2和PQR2两个典型海岸沙质沉积剖面进行研究,共采集10个测年样品和89个指标分析样品,在室内进行了光释光(OSL)测年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1)JSD2和PQR2剖面砂样以中细沙为主,粒度众数在225~400 μm之间。风沙沉积后受化学风化作用呈现淡红棕色至红棕色;2)JSD2剖面OSL年龄范围为(2.20±1.09)~(9.89±1.65) ka,属于全新世风沙沉积;PQR2剖面年龄范围为(3.41±0.78)~(22.50±1.07) ka,上部为全新世风沙沉积,下部为末次冰期和晚冰期的老红砂层;3)综合海南岛和华南其他海岸沙丘、海岸风沙年龄数据分析,研究区全新世海岸风沙沉积年代序列可划分为10.5~6.0 ka B.P.和6.0 ka B.P.以来两个阶段,华南热带与亚热带海岸风沙活动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2.
83.
对新疆伊犁河谷塔克尔莫乎尔沙漠抛物线形沙丘表层78个风成沙样的粒度分析表明,平均粒径均值为220 μm,平均中值粒径为299 μm,标准偏差平均为1.98,偏度平均为-0.29。纵向分布上,从风蚀洼地到迎风坡下部,风成砂的平均粒径和分选性波动变化明显,沿迎风坡向上平均粒径减小,在脊线附近有较粗粒径的分布带。在沙丘背风坡平均粒径减小、负偏增加、分选性较差。在粒度参数等值线及三维分布方面,风蚀洼地和迎风坡下部呈现沿沙丘轴向交替分布的封闭等值曲线,两侧沙臂粒度参数大小波动变化,沙臂北翼坡脚粒度组成呈现很高的负偏和峰度值,反映在区域风况作用下,抛物线形沙丘本身地形起伏、两侧沙臂灌丛沙堆分布对沙丘表面风沙流运移有影响,风沙流与沙臂斜交在背风坡产生涡流引发较强的沉积作用。  相似文献   
84.
以福建晋江科任剖面老红砂为研究对象,对剖面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的古环境意义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科任剖面以湿润型元素SiO2、Al2O3、Fe2O3为主,含量范围依次为68.88%~93.77%、9.03%~19.1%和2.14%~5.32%;干旱型元素CaO、Na2O、MgO和K2O的含量均小于0.5%,K2O的含量略高于2%,表现为较强烈淋溶;主元素分布特征、风化特征值、CIA值等均表明,科任剖面老红砂总体上属于轻度富铝化。(2)对特征元素组合、元素比值和磁化率等古气候古环境代用指标进行分析,认为晚更新世中期以来,科任剖面记录了较干冷—暖湿—干冷—暖湿4个阶段的气候变化:55.9~43.9 ka BP和27.0~10.8 ka BP两个时期,气候干冷,冬季风强烈,为风沙堆积的两个主要阶段;43.9~27.0 ka和10.8 ka以来,气候温暖湿润,为风沙经历强烈风化和红化作用阶段。  相似文献   
85.
姜锋  李志忠  靳建辉  邓涛  王贤立  夏菁 《地理研究》2015,34(8):1559-1568
运用探地雷达对河北昌黎海岸带横向沙脊的沉积构造进行探测,通过对探地雷达探测影像进行处理与解译,获得海岸沙丘约20 m深度范围内的海岸横向沙脊沉积构造图像,包括沉积层理的倾向、倾角与平面展布信息等。研究发现,昌黎海岸横向沙脊北段的沉积构造主要由高角度交错层理和波状交错层理组成,两者之间界面应为古海滩沿岸沙坝的顶面。界面以上发育稳定的向SWW倾斜的高角度交错层理,倾角约为30°~32°,为向岸风作用形成的前积层理;横向沙脊的丘顶可见槽状交错层理,可能是沙丘脊顶部沉积作用对风向季节性变化的响应。界面以下波状交错层理发育,为波浪作用形成的海滩沉积构造。结合前人对探测区地层调查以及全新世晚期以来海岸线变迁研究成果综合分析,认为海岸横向沙脊是大约2000 aBP以来,以澙湖海滩沿岸沙坝为基础经长期风力吹扬作用持续增长而发育的风成沙丘。  相似文献   
86.
洞穴次生碳酸盐稳定同位素古气候重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物因其有着湖泊沉积物、泥炭等无法比拟的测年优势,日渐成为陆地古气候重建的良好研究材料.通过铀系定年,可以获得过去60万年来精确的日历年时间序列,突破了其他陆地沉积物14C定年(5万年)的瓶颈.氧碳同位素作为洞穴石笋的古气候待用指标具有全球对比性,由于其高精度独立的时间标尺和无需校正同位素信号日渐成为其他气候记录对比的基石.在同位素平衡分馏条件下,石笋δ18O反映了当地气候的变化,在季风区一般反映降雨的变化,在欧洲则更多反映温度的变化.通过石笋1δ8O与北大西洋冰漂碎屑事件以及甲烷的对比关系,可以将海洋钻孔和两极冰芯的记录调谐到独立时间标尺的石笋记录上,进而可以探讨全球联系及其驱动机制.影响石笋1δ3C变化的因素比较复杂,一般在轨道尺度上指示了植被类型C3/C4比率的变化,而在更短时间尺度内主要受到土壤CO2活力的影响,进而可以反映当地降水和温度的变化.尽管洞穴石笋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然有诸多机理问题尚未解决,在介绍洞穴沉积物稳定同位素古气候重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87.
近2000年来福建南部海岸沙丘记录的风沙活动序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福建南部漳浦地区赤湖海岸沙丘(CH)和大澳海岸沙丘(CDS)近2 000年以来海岸风沙活动历史及其东亚冬季风(EAWM)的关系进行研究。在野外沙丘剖面沉积构造考察基础上, 通过光释光(OSL)测年技术重建研究区海岸风沙活动序列。结果表明: (1)漳浦海岸有近2 000年来发育的多期海岸风沙沉积, 其中, CH沙丘记录的风沙活动期分别为BC100–AD300年、AD500–AD870年、AD1050–AD1380年; CDS沙丘记录了AD200年左右、AD1040–AD1280年以及AD1410–AD1710年3个风沙活动期。(2)研究区海岸风沙活动期与我国东部海岸、东北亚及西北欧海岸风沙活动期大体一致。可能反映了近2 000年以来北半球气候环境发生了大范围的阶段性变化, 各个区域海岸风沙活动起止时间的不同, 反映了各地所处大气环流系统位置的分异或是地方性因素的差异。(3)东亚冬季风对福建南部沿海的风沙活动有明显影响。一般来讲, EAWM强盛时, 海岸风沙沉积比较活跃。虽然在最近2000年的冷暖期都有海岸风沙沉积, 但在暖期仅限于EAWM相对强盛的时期。EAWM影响范围广阔, 是东亚海岸风沙活动周期具有准同时性的基本驱动因素。此外, 北大西洋涛动(NAO)通过影响EAWM的强度驱动海岸风沙活动的阶段性发生, 因而对研究区海岸沙丘发育产生间接影响。本文讨论近2 000年以来季风区海岸沙丘演变序列及驱动机制, 可提取百年尺度上的海岸沉积古环境信息, 探讨东亚冬季风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88.
新疆艾比湖周边白刺沙堆形态特征空间异质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实地调查和形态测量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对新疆艾比湖周边白刺沙堆的实测形态参数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以分析艾比湖周边白刺沙堆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艾比湖周边白刺沙堆的长轴平均长度介于4.5~7 m之间,短轴平均长度介于3~5.5 m之间,沙堆平均高度介于0.5~1 m之间;沙堆长轴、短轴、迎风坡坡长和背风坡坡长之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尤其是长轴长度和背风坡坡长,短轴长度和迎风坡坡长具有高度相关性,沙堆的高度与短轴的相关程度最高。从白刺沙堆各发育阶段形态特征分析,艾比湖东部和东北部桑德库木和鸭子湾北部白刺沙堆处于生长阶段,艾比湖西部阿拉山口附近的白刺沙堆处于发育的衰退阶段。  相似文献   
89.
关于沙漠环境演变几种研究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漠环境演变研究过程中,地层沉积序列和沙漠环境信息的重建是其研究重点。大量关于沙漠环境演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显示:在沙漠沉积地层时间序列测定中,光释光(OSL)测年比较适用,但其在高分辨率方面欠缺、精度稍差,实际研究中应该视实际情况把OSL测年与^14 C测年结合使用。在环境代用指标选择方4面,沉积粒度及地球化学元素比较适合沙漠环境演变研究;磁化率、碳酸钙、有机碳作为环境代用指标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研究中仍多使用;孢粉分析在较湿润区域的环境演变研究中作为环境代用指标效果较好,但在沙漠这个极度干旱、植被稀少的环境下适用性不强。  相似文献   
90.
岩溶石漠化遥感信息增强技术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岩溶石漠化是存在于中国西南及南方岩溶地区严重的脆弱生态地质问题,利用遥感技术的优势,可以准确、快速、经济地获取岩溶石漠化的现状、分布规律等结果数据,为石漠化的监测、石漠化的演变分析及后续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但在遥感调查与监测工作中,如何增强石漠化信息,方便后续的信息提取工作,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影响岩溶石漠化的发育的因素众多,其评价指标一般考虑岩石裸露程度及其结构、植被结构等。在岩溶石漠化遥感信息增强工作中,很难直接获取岩石的裸露信息。野外调查发现:在热带亚热带岩溶地区,岩石的裸露程度与植被覆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岩石的裸露程度越高,植被覆盖程度越低,岩溶石漠化越发育;据此可以利用植被覆盖情况来获取岩溶石漠化信息。在增强岩溶石漠化信息方面,本文提出了改进增强型植被指数模型(GEVI),并与现有的常用植被指数模型对比试验发现,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