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99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333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莱州湾南岸卤水的稳定同位素与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州湾南岸卤水的开发利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如今卤水的含盐量比海水高出3~6倍。本文采用稳定同位素和水化学分析来鉴定卤水的盐分来源,为此在研究区内采集了9件卤水样品,采样井深度为30~80m。首先根据同位素盐效应,对卤水的δD和δ~(18)O值进行了校正。校正后的δD和δ~(18)O值关系图表明卤水的水分子来源于大气降水,而不是海水。δ~(18)O—Cl~-和Br~-—Cl~-关系表明卤水的盐分不同于海水蒸发的余留水。根据化学分水岭原理,卤水的Ca~(2+)/SO_(-4)~2和Ca~(2+)/Mg~(2+)值演化提示溶解盐起源不是蒸发的海水卤水。其它化学成分关系也证实了卤水的盐分源于海水蒸发盐的反复溶解。本研究说明卤水样品与海水盐分有关,但是与海水的水分子无关。  相似文献   
332.
在海水入侵的研究中,通常将海水作为一个重要的混合端元。而一般沿海带的海水,尤其是河口海水相对于标准海水都会受到入海河流以及沿海人为活动的强烈影响,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不断在变化。因此在研究海水入侵之前,研究河口海水、标准海水与河水成分之间的混合关系至关重要。本研究主要是对比海水和地表水的稳定同位素和水文地球化学成分。在莱州湾入海河流白浪河的下游沿岸采集5件河水样品,河口采集7件海水样品,对样品进行了水化学和稳定同位素测试,研究淡水和海水的混合关系。采用惰性示踪剂(δD、δ~(18)O、Cl~-、Br~-)和反应示踪剂(Na~+、Mg~(2+)、SO~(2-)_4、HCO~-_3、Ca~(2+)、NO~-_3)展开分析。在δD-δ~(18)O关系图上,所有的河水样品都位于全球大气水线之下,反映了上游水库水的蒸发,海水样品则位于标准海水与河水样品的混合线上。河水样品δ~(18)O—Cl~-关系表明不同程度的溶解了蒸发盐;河水样品的Ca~(2+)、HCO~-_3、SO~(2-)_4与Cl~-的比值反映了CO_2气体、碳酸盐以及硫酸盐溶解。海水样品的Br~-/Cl~-比值与海水比值基本相同,与其它主要离子与Cl~-的关系都表明海水样品源于标准海水与河水的混合。因此当河水和海水混合时,两种水体的溶剂发生机械混合,溶质中海水占主导的化学成分与Cl~-比值都接近海水比值,包括Na~+、Mg~(2+)、SO~(2-)_4、Br~-和Cl~-的比值,而大陆生成的成分在淡水中与Cl~-的比值都会大于海水比值,主要有HCO~-_3、Ca~(2+)、NO~-_3和Cl~-的比值。这种混合机理也适用于地下水。  相似文献   
333.
【目的】研究海洋土曲霉C23-3与不同类型海洋微生物共培养对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挖掘土曲霉菌株C23-3的次生代谢潜力。【方法】将副溶血弧菌、枯草芽孢杆菌和胶红酵母的活菌或灭活菌体分别以不同时间与土曲霉C23-3共培养;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Ellman法分别评价各提取物的抗氧化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采用滤纸片法比较各提取物的抗菌活性,采用HPLC指纹图谱分析各提取物化学成分的差异。【结果与结论】发现不同类型的微生物与土曲霉共培养均可激活一些原本沉默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菌株及共培养物的化学拮抗能力、HPLC指纹图谱中的特征代谢产物变化揭示在活菌培养体系中土曲霉占竞争优势;而且灭活菌体中可能存在某些信号物质,在12 d时对土曲霉群体自感应信号分子丁内酯-I的产生具有比活菌更强的刺激作用。研究结果为深入挖掘海洋真菌代谢潜力及抗老年痴呆等活性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34.
简述了德令哈6.6级地震的震害损失评估方法,并计算了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35.
三明市第3次农业气候区划概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三明市第 3次农业气候区划 ,主要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果树、林木、竹类、食用菌、蔬菜和茶叶等 8类 2 7项的专题农业气候区划 ,包括确定指标、建立模式、以ARC/INFO生成区划图、进行分区评述 ,并提出趋利避害措施等过程 ,由于精度的提高 ,使区划结果对三明市的农业生产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36.
新疆准噶尔造山带多旋回开合构造特征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新疆准噶尔造山带是位于西伯利亚与塔里木两大陆壳之间的多旋回造山带,是古亚洲洋的主要部分。该造山带是在新元古代早期形成的克拉通基底上裂解、扩张成洋的,在其发展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多旋回手风琴式开合运动,此开彼合,首尾衔接,几经洋陆转化,由一系列沟弧盆体系挤压拼贴到一起,于石炭纪末最终固结成新的古亚洲大陆。成陆后并不稳定,在中-新生代时期仍有强烈的活动性与造山过程,表现为发育多时期的蛇绿岩、多时期的造山花岗岩和多种不同类型的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337.
以麦积区1 ∶ 50 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项目为依托,在前人研究及分析区内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与发育特征的基础上,以栅格单元作为基本评价单元,运用多因素加权指数和法,以地形条件、地貌类型、工程地质岩组、距断层距离、距水域距离、植被覆盖等作为区内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一级因子。以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地面粗糙度、地表曲率等作为表征地形条件的二级评价因子,以距支流及干流距离作为表征距水域距离的二级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一级评价因子及其所属的二级评价因子的权重,基于ArcGIS平台对各评价单元综合易发性指数进行计算并进行归一化处理,采用自然间断点法将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划分为高易发区(8. 26%)、中易发区(19. 49%)、低易发区(23. 69%)、非易发区(48. 56%)4个区域。采用历史灾害统计法定性验证与ROC曲线法(AUC=0. 866)定量验证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划分结果进行验证,表明多因素加权指数和法能够较为客观准确的对麦积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38.
目的:探讨能谱CT物质分离技术对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Pfirrmann分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我院腰椎间盘突出患者30例,分别行能谱CT扫描及MRI扫描,将Pfirrmann分级中1~3级归入低级别组,4~5级归入高级别组。利用能谱后处理分析软件在相同ROI下分别测得椎间盘的水(钙)浓度、水(HAP)浓度、钙(水)浓度、HAP(水)浓度及Eff-Z。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参数之间有无差异,并进一步绘制ROC曲线,利用曲线下面积衡量诊断效能并选择最佳诊断阈值。结果:低级别椎间盘的水(钙)浓度、水(HAP)浓度高于高级别椎间盘水(钙)浓度、水(HAP)浓度,低级别钙浓度、HAP浓度及Eff-Z低于高级别椎间盘钙浓度、HAP浓度及Eff-Z,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显示水(钙)浓度、水(HAP)浓度对区分低级别与高级别椎间盘的诊断效能较低;钙浓度具有一定的诊断效能;HAP及Eff-Z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尤其以Eff-Z为著,AUC为0.97,以7.69为标准区分低级别与高级别椎间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6.20% 和94.12%。结论:能谱CT多参数定量分析对区分低级别与高级别椎间盘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39.
40 多年来,我国西北地区大规模的地下水开发利用造成了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甚至泉水干涸,部分地区地下水仍能维持动态稳定,判断这类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必须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以黑河流域中游盆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K检验和连续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长时间序列地下水水位数据的变化特点,研究区域地下水动态特征;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综合划分黑河流域中游盆地地下水补排平衡区与非平衡区;利用克里金插值法估算1990—2020 年盆地含水层对水资源的调节水量,并评价不同动态平衡区的调蓄能力。结果显示,黑河流域中游盆地地下水水位动态类型有:水文型、水文-开采型、开采型和蒸发-开采型4种长周期动态稳定型,过量开采型或上游过度引用地表水型2 种长周期持续下降型。黑河-梨园河倾斜平原、酒泉盆地和黑河中游下段侵蚀堆积平原的大厚度含水层是黑河流域中游盆地的地下水补排平衡区,其在1990—2001 年共输出地下水12.06×108 m3,2001—2020年共储存地下水9.06×108 m3。大厚度含水层为地下水的长周期调蓄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在合理控制开采量的前提下,该类含水层的天然调蓄能力可满足生产生活和下游生态用水需要。盆地地下水补排非平衡区,如黑河以东诸河倾斜平原、盐池盆地和榆木山山前诸小河流域等地区,目前的地下水开发利用方式和强度是不可持续的,应适当减少地下水开采量,调节盆地上游的引水量和开采量,抑制地下水资源枯竭。本研究成果可为西北干旱内陆地区水资源管理和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0.
降水和人工灌溉是黑河中游浅层地下水重要的补给来源。长期以来入渗补给量评价采用经验参数法,但没有成熟的监测方法和实证数据。采用人工溴示踪法研究黑河中游不同灌溉条件和不同深度条件下的地下水入渗补给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大气降水条件下包气带溴离子含量峰值年均运移距离为21.25 cm,年平均入渗补给量为11.93 mm,入渗补给系数为0.1;大水漫灌条件下包气带溴离子含量峰值年均运移距离为86.51 cm,年平均入渗补给量为148.7 mm,入渗补给系数为0.16;小水漫灌条件下包气带溴离子含量峰值年均运移距离为46.35 cm,年平均入渗补给量为 53.81 mm,入渗补给系数为0.07;滴灌条件下年包气带溴离子含量峰值年均运移距离为41.72 cm,年平均入渗补给量为52.6 mm,入渗补给系数为0.11。人工溴示踪剂应投放在包气带水分单向入渗下行区,一般西北内陆盆地在地表3 m以下为宜。此研究成果可为黑河流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提供实证参数,对西北内流盆地地下水水资源量与合理开发利用的科学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