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51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85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罗布莎铬铁矿区成矿构造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区位于藏南超基性岩带罗布莎超基性岩体,主要矿床成因类型有:岩浆晚期熔离矿床和正岩浆期矿床。后者未构成具工业价值铬铁矿体,前者为矿区主要矿床成因类型。本文仅探讨岩浆晚期熔离矿床的成矿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22.
在那丹哈达地区采集了中三叠世红色硅质岩样品,古地磁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该岩样的磁性特征与日本西南美浓地区同时代硅质岩具有相似性,反映了二者是同源同构造环境下的产物。依据沉积地层组合和古地磁数据,那丹哈达和日本美浓地区原为同一地体,而且三叠纪以来均存在大规模北向位移。同时,古地磁数据还表明了日本海是约在80Ma,相当于晚白垩世开始扩张的,致使那丹哈达与日本美浓两地体相互分离  相似文献   
23.
黑龙江省那丹哈达与日本美浓地区古地磁结果对比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那丹哈达地区采集了中三叠世红色硅质岩样品,古地磁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该岩样的磁性特征与日本西南美浓地区时代硅质岩具有相似性,反映了二者是同源同构造环境下的产物,依据沉积地层组合和古地磁数据,那丹哈达和日本美浓地区原为同一地体,而且三叠纪以来的均存在大规模北向位移,同时,古地磁数据还表明了日本海在80Ma,相当于晚白垩世开始扩张的,致使那丹哈达与日本美浓两地体相互分离。  相似文献   
24.
藏南若干阿尔卑斯型橄榄岩体的变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罗布莎等藏南阿尔卑斯型橄榄岩体结构、组构、变形类型和变形机制的探讨,将岩体的变形序列归纳为:粘性流变→准粘性流变→高温塑性流变→低温塑性流变→准脆性变形→脆性变形。岩体变形所揭示的岩石圈变形的垂向分带为:脆性-准脆性变形(0—15km),低温塑性流变(15—60km),高温塑性流变(60—100km),准粘性-粘性流变(>100km)。低温塑性流变是地壳中的主要变形类型,其主要流动方向为由北往南,是造成西藏地区推覆构造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5.
哀牢山变质岩的原岩建造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哀牢山变质岩划分为三个建造类型,描述了它们的矿物成分及组构特征;选择代表性变质岩石种类,进行了岩石化学全分析及恢复原岩的研究;并根据同位素年龄和区域地质情况,对哀牢山深断裂带自晚元古代至中、新生代以来的发展演化历史,以及与其相伴随的不同期次区域变质作用、变质相分布、侵入岩浆活动及混合岩化、区域地质构造性质等,均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26.
与陆-陆碰撞作用相关的盆-山构造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陆碰撞作用是导致大陆岩石圈各种地质作用发生的最重要的驱动机制,如何识别和标定陆-陆碰撞作用,特别是其四维时空演化,是地学界长期以来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陆-陆碰撞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下伏地块沿陆内俯冲带的强烈下插(俯冲)和上覆地块沿陆内俯冲带的不断仰冲(逆冲扩展),在垂直俯冲带方向出现盆-山相间的构造格局和MOHO的弯曲、错断。通过数值模拟计算,详细论述了在仰冲(逆冲扩展)和俯冲作用过程中,盆地坳陷、山体抬升、MOHO上抬和下坳等各种位移量和位移速率之间的耦合关系及盆地中心的迁移规律。说明它们有可能成为判断或标定陆-陆碰撞作用的一种标志或尺度。  相似文献   
27.
中国大陆科学钻主孔现今地应力状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钻孔崩落法确定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钻孔5 047 m深度以上的现今地应力状态.由钻孔声波成像测井资料发现, 科学钻主钻孔在1 200 m深度以下出现了钻孔崩落现象.我们从1 216~5 047 m的深度范围内采集了143个钻孔成像测井图象资料, 对钻孔崩落椭圆长轴方位进行了统计, 结果表明崩落椭圆长轴平均方位为319.5°±3.5°, 最大水平主应力方位平均为49.5°±3.5°.利用崩落形状要素(崩落深度和崩落宽度) 以及岩石的内聚力和内摩擦角, 估算了1 269 m至5 047 m范围内52个深度上的最大和最小水平主应力的大小.结果表明, 在浅处1 216 m深度, 最大水平主应力为42 MPa, 最小水平主应力为30.3 MPa; 在深处5 000 mm深度, 最大水平主应力为160.5 MPa, 最小水平主应力为120 MPa; 地应力随深度近于线性增加.据岩石密度测井资料计算了各个深度上静负载应力.3个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反映出科学钻主孔位置的应力场处于走滑应力状态, 与临近地区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其他方法得到的应力场一致.利用声发射法对岩心试件进行了声发射测量, 得到了最大水平主应力幅值, 并与崩落法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 两者十分一致.   相似文献   
28.
横过西昆仑-塔里木结合地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首次揭露出新疆地学断面南部山盆结合部位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精细结构,发现了塔里木岩石圈下部南倾,西昆仑山岩石圈下部北倾的强反射特征,它们相向倾斜,相互交织,构成了塔里木岩石圈挤入到西昆仑北带之下,与青藏高原西北缘岩石圈相碰撞的地震证据。深地震反射剖面还揭示出西昆仑山与塔里木盆地在岩石圈尺度呈“V”型的盆山耦合关系,这种“V”型的耦合关系代表了陆内陆-陆碰撞变形过程的一种样式。  相似文献   
29.
藏北羌塘盆地反射地震剖面与叠加速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主要阐述藏北羌塘盆地龙尾错区块的二维反射地震试验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过程.分析两条剖面的反射特征,并对叠加剖面进行了初步解释: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北侧存在大规模的深凹陷构造;盆地浅部不同方向的构造变形存在较大差异;出现较强的基底反射特征;中生代、古生代地层的反射特征差异较大.文中尝试对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叠加速度变化进行研究,获得了与叠加剖面较一致的结果,并进一步对某探井的构造背景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30.
推覆构造位于东昆仑阿尔格山北麓。卷入推覆构造的地层有中泥盆统砾岩、上石炭统变质碎屑岩和下二叠统灰岩。构成推覆构造的主断裂位于中泥盆统、上石炭统与下二叠统之间,断裂总体呈EWWNW向展布,向南倾斜,倾角40°~50°,局部小于30°,中泥盆统、上石炭统和下二叠统依次向北逆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