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252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366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毛小红  林宜慧  张建新 《岩石学报》2023,(12):3533-3554
北阿尔金高压/低温(HP/LT)变质岩呈构造岩片分布在俯冲-增生杂岩中,主要由强变形的变质沉积岩(泥质片岩、钙质片岩和石英片岩)和少量呈透镜状分布在变沉积岩中的蓝片岩和榴辉岩组成,与相邻的蛇绿混杂岩呈断层接触。榴辉岩主要矿物为绿辉石、石榴子石、多硅白云母、石英、冻蓝闪石,含少量蓝闪石、绿泥石、方解石、钠长石、榍石。蓝片岩主要矿物为蓝闪石、石榴子石、碳酸盐类矿物、阳起石、绿帘石、钠云母、绿泥石、钠长石和石英,偶见多硅白云母,其中在部分蓝片岩的石榴子石中有少量硬柱石和绿辉石包体。本文对蓝片岩(样品A06-16-7)和榴辉岩(样品A03-3-5.3)开展了岩石学和相平衡模拟研究,得到它们形成的压力峰期的温压条件分别是:T=~524℃、P=~2.1GPa和T=~527℃、P=~2.2GPa,并均经历了后期蓝片岩相的退变质叠加。结合区域上已有的研究表明,北阿尔金HP/LT混杂岩片中不同类型岩石可能经历了不同的变质演化历史,反映了古俯冲隧道的不均匀性,并在俯冲隧道的较浅部混杂在一起,共同经历了蓝片岩相或蓝片岩-绿片岩过渡相条件下的透入性变形作用。  相似文献   
82.
孔兹岩系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华北陆台及扬子地台北缘。最近,笔者在阿尔金西段且末地区的吐拉牧场一带,在原认为是由高绿片岩—低角闪岩相变质岩组成的阿尔金群(古元古代地层?)中发现一套麻粒岩相的岩石组合,笔者初步确定其具有典型的孔兹岩系特征,并对其岩石矿物组合、地球化学特征、形成的P、T条件以及同位素年代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此套孔兹岩系主要由夕线石榴黑云片麻岩、石榴黑云片麻岩、含石墨夕线石榴片麻岩组成的富铝片麻岩类和透镜状或薄层状夹于这些片麻岩之中的石榴角闪二辉麻粒岩组成,并伴随有大理岩和含石榴长石石英岩。  相似文献   
83.
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的自然演变及人类利用历史提示人们:洞庭湖的水患与其说是自然地质作用的结果,不如说是人为地质作用的表现。对洞庭湖的治理要摒弃“人定胜天”的传统思想观念,不能一味强求制服它,而要顺应它,然后驯服它。要正确认识防洪大堤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实施湖泊生态与流域治理相结合的战略。湿地环境保护与恢复是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是湖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核心。  相似文献   
84.
阿尔金断裂带东段地区的造转换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一直是地学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利用双差定位法获取研究区域2008—2017年间6013次地震事件的精确定位数据;整理筛选前人震源机制解36个,并采用P/S波振幅比方法计算获得221个以及CAP方法获得25个震源机制解信息.选择野马河—大雪山断裂作为研究区构造转换研究的突破口,综合小震定位数据与震源机制解信息,并开展野外地质调查进行验证,清晰刻画出该断裂的深部构造形态以及现今的运动特征:由阿尔金断裂带向祁连山方向过渡,断层产状由近直立逐渐转变为倾向南,倾角变缓,震源机制解由走滑性质为主转变为逆冲性质为主,是一个连续渐变的过程,为研究区的构造转换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85.
为适应农村自建房的局限性和低成本要求,提出内置式新型空心砌块墙体构造方案。内置式墙体充分利用单排孔空心砌块外形特点,砌块本身作为构造暗柱、芯柱或斜撑的模壳,免去模板支护过程,省时省料。进行了4榀内置式构造方案墙体水平低周往复荷载试验,研究了不同构造方案下墙体的破坏过程、破坏形态、承载能力、位移延性和耗能能力等,分析了墙体破坏机理。研究表明:内置构造暗柱、芯柱或斜撑使墙体承载力和刚度明显提高,位移延性和耗能能力显著改善。经综合分析,建议最优构造方案为墙体两端构造暗柱和芯柱集中布置,同时于墙体中部适当增设芯柱,并通过水平拉结筋网片保证构造暗柱和芯柱的有效拉结和共同工作。  相似文献   
86.
详细阐述了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外业工作过程,并从已有资料的分析利用、外业地类调查、权属核查以及外业成果检查等各工作环节进行了经验总结,特别对已有土地利用成果的两种转换方法,即"坐标转换法"和"同名地物点转换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为同类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7.
郭晶  李云帅  张建新 《地质学报》2020,94(9):2698-2711
大陆碰撞造山带中高压麻粒岩的 P- T- t 轨迹研究对于理解造山带的热演化历史及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如何连接同位素年龄与变质演化过程是恢复和建立 P- T- t 轨迹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对南阿尔金巴什瓦克地区基性麻粒岩的详细岩相学研究,认为该基性麻粒岩经历了原岩阶段(M1)、峰期变质阶段(M2)、峰后退变质阶段(M3)以及晚期角闪岩相- 绿片岩相退变质阶段(M4)。其中,传统矿物温压计和矿物微量元素温压计获得该基性麻粒岩所记录的峰期变质条件分别为17. 5~22. 6 kbar,901~985℃ 和17~28 kbar,1012~1049℃,退变质阶段的温压条件为7. 6~10. 7 kbar,750~810℃。此外,锆石U- Pb 年代学结果表明基性麻粒岩的变质时代为491±3. 5 Ma (MSWD=0. 62),结合锆石和石榴子石的微量元素分配系数以及前人的实验岩石学数据,认为该变质时代记录了早古生代高压- 超高温的变质事件,进而恢复了南阿尔金基性麻粒岩所记录的顺时针 P- T- t 轨迹。  相似文献   
88.
长江流域沿江镉异常示踪与追源的战略与战术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在进行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显示,长江流域存在全流域的Cd异常。长江流域Cd异常示踪与追源研究的长期目标是查明长江流域沿江各主要支流(汇水面积大于5000km2)Cd等重金属元素的物质来源、迁移形式和输入/输出通量、分辨自然源与人为源各自所占份额,建立沿江各支流Cd时空演化模型,监测它的未来发展趋势,对潜在生态效应进行预警预测;短期目标是针对Cd异常的重点地区,如长江源头、三峡库区、湘江流域、江淮流域、长江三角洲及流域内的4大淡水湖泊,查明Cd异常的来源,重建Cd异常形成的地球化学记录,评估可预见的将来(如10~50年)Cd异常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89.
汶川地震(Ms8.0)地表建筑体变形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汶川地震震区大量的实地考察已证实沿着早先活动断裂主要发育了两条地表破裂带:一条是沿着映秀-北川断裂产生的逆冲伴随右旋走滑破裂带,长275km,最大垂直位移达11m,水平位移达12m; 另一条纯逆冲性质的破裂带,沿着灌县-安县断裂发育,最大垂直位移达4m。活动断裂之上的地表破裂带是野外工作中确定地震断裂性质的重要现象。另外,在活动断裂相邻区域和远离区域的路面以及建筑体还大量存在变形现象。通常沿活动断裂产生的地表破裂是典型的同震破裂,相邻区域的地表路面及建筑体发育的变形属于次生变形,远离区域发育的变形则属于震后变形。对次生变形和震后变形测量数据的应用容易影响活动断裂特征的确定和性质的判断,因为路面等建筑体上的挤压拱起、叠置以及水平错断等现象多是受到地震过程中通过断裂活动突然释放的巨大能量作用在局部地表建筑体产生的变形。但是,分布广泛的挤压现象暗示了区域上挤压应力场环境,有利于地表同震破裂位置的推测及地震断裂性质的判断。  相似文献   
90.
生物周围所有的因素均是其环境因子,如水、气,其中地球化学环境是最基本的因子.一方面地球化学环境为生物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必须的矿质元素;另一方面,生物或人类的活动亦改变和影响了地球化学环境. 地球化学指导实践源于19世纪 早在1910年,动物地理学的奠基人,与达尔文共同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英国博物学家A.R.华莱士就指出,地壳变动是生物进化的诱因和冲动力,其中化学元素含量的变化是根本的动因.更早于1870年,法国的J.Raulin首次发现了Zn可促进植物的生长,从此以后,人们陆续确认了生命必需的各种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