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68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32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41.
位于中国云南省的三江地区的断裂主要包括金沙江-红河断裂、澜沧江断裂和怒江断裂(三江断裂带). 通过解释跨过滇西构造域中腾冲与保山地块的遮放-宾川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 文中以地震波旅行时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地壳纵波速度结构, 以地震散射成像方法获得地壳反射结构, 从而重建了研究地区的地壳、上地幔反射结构. 给出的研究区地震P波速度和反射结构图像表明:该剖面的地壳结构可以划分为3个块体, 各块体间地壳速度与反射图像具有明显差异, 保山段地壳速度较东西两段为低, 莫霍界面反射强. 该地区地壳厚度为40 km左右, 并具有从西向东增厚的趋势. 腾冲南, 即剖面上80~115 km地段, 在8~10 km深处存在一组亮点形式的强反射带, 莫霍界面反射波场在横向变化明显. 对三江断裂地带地壳增厚的方式, 地震孕育的构造环境及腾冲、保山地块、潞西海槽之间的接触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2.
滇西孟连-马龙宽角反射地震剖面切过保山地块(冈瓦纳型), 思茅地块和扬子地块(扬子型)西南部. 通过解释宽角反射地震资料, 获得了这3个地块与昌宁-孟连和墨江缝合带的壳/幔纵波速度结构及相应的地壳和上地幔反射结构图像. 结果表明:思茅地块的地壳P波速度较之保山和扬子地块西南部低, 地壳厚度由保山地块、思茅和扬子地块西南部逐渐增厚. 这三个地块的地壳反射图像也具有明显的差异. 冈瓦纳型地块内上地壳反射发育, 而中下地壳反射很弱. 扬子型地块内地壳反射发育. 思茅与扬子地块西南部反射图案有明显的特殊性. 研究区地壳厚度为 40 km左右. 最后对滇西三个地块的地壳增厚的方式、地震孕育的构造环境冈瓦纳型和扬子型地块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3.
新疆北部哈巴河一带出露的一套晚古生代早期长英质火山岩主要由英安质—流纹质火山岩组成。其Rb-Sr等时线年龄为405±57Ma,为早泥盆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它们具有Ti含量低,Mg#含量中等—富集(42.2~88.7),Th/Ta为8.6~16.4,低—中等Ti/Zr值(介于4.9~53.46);稀土配分型式为LREE富集,无Eu或中等的负Eu异常;且在蜘蛛网图上显示LILE富集,Nb和Ta亏损的特征。Y-Nb和Rb-(Y+Nb)构造判别图解显示这些长英质火山岩形成于岛弧环境。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新疆北部哈巴河晚古生代早期长英质火山岩是在古亚洲洋北侧岛弧构造环境下形成的,是作为古亚洲洋从SW至NE方向朝西伯利亚古板块俯冲的产物。  相似文献   
44.
张国成  李继亮 《地质科学》1998,33(3):257-266
新疆喀喇昆仑山东北侧的中下三叠统河尾滩群是形成于海底浊积扇中外扇环境的浊积岩,其薄层和中厚层砂岩中发育了一套半深水-深水遗迹化石,共有11属12种:Bergaueria sp.;Chondrites sp.;Cosmorhaphe lobata;Glockeria sp.;Gordia sp.;Helminthopsis sp.;Muensteria sp.;Palaeophycos striatus;P.tubularis;Spirophycos sp.;Thalassinoides sp.和简单型Zoophycos sp该遗迹群落不能简单地归入Seilacher的深海Nereites遗迹相。根据共生关系,该遗迹群落可以划分为3个组合。组合1包括Bergaueria sp.,Muensteria sp.,Palaeophycos striatusThalasinoides sp.;组合2只有Zoophycos组成;组合3由深水类型遗迹化石组成,包括Chondrites sp.,Cosmorhaphe lobata,Gordia sp.,Helminthopsis sp.,Palaeophycos tubularis,Spirophycos sp..遗迹组合的生态分析表明其形成水深在300-2000m。遗迹化石产出岩层未见浅水沉积标志支持这一推论。该套遗迹化石在青海省的果洛、玉树地区相同时代的复理石沉积中亦有产出, 表明喀喇昆仑以北在三叠纪时有一个延伸范围较大的深海盆或洋盆。  相似文献   
45.
浙江长兴地区长兴组放射虫化石及其指相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美芳  李继亮 《地质科学》1997,32(2):229-232
浙江省长兴地区的长兴组煤山剖面一直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研究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经典剖面之一。在该剖面,长兴组主要由灰黑、黑色碳酸盐组成,厚度约为30-45m。依据沉积岩性特征大致可划分上下2段:下段以灰黑或黑色的纹层状粒泥岩和泥粒岩为主,厚度约13m;上段由薄一中层状灰黑或黑色泥粒岩和粒泥岩组成,其中夹有极薄层的黑色钙质泥岩或泥岩和细条带状或透镜状硅质岩,厚27m左右。  相似文献   
46.
Sm/Nd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闽北熊山岩墙群杂岩的生成;时代为(585.7±30)Ma;岩墙群杂岩的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形成于弧后盆地构造背景,岩浆源于受俯冲带组分释放富含大离子不相容元素(LILE LREE)流体交代过的亏损地幔源区.  相似文献   
47.
南华夏造山带构造演化的新证据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4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继亮  许靖华 《地质科学》1989,2(3):217-225
华南的大地构造有两种解释,一种可称为加里东造山模式,另一种可称为华南阿尔卑斯模式。前者认为华南是一个早古生代造山带,其后便成为准地台。中生代时受到活化导致盖层与基底的褶皱、断裂、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但这个模式不能解释许多地质事实。 本文继许靖华等(1987)的模式之后,给出了一些新证据,其中包括皖赣蛇绿混杂岩、蓝田、西山和乐平构造窗以及庐山飞来峰。这些证据为华南的三叠纪造山作用和构造演化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48.
西昆仑造山带复式增生楔的构造特征与演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西昆仑古生代主剪切带和早中生代增生楔杂岩剖面中的组成与构造等特征,西昆仑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两次向南的增生造山作用及其增生楔的组成与构造演化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增生楔杂岩在大陆造山带及其对大陆侧向增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49.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位于印度和亚洲之间,由一系列拼贴在欧亚大陆南缘的地体组成,各个地体之间为不同的蛇绿岩带所分隔.其中藏北的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和藏南的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是两条保存完好的绿岩带[1].后者是连接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的碰撞缝合带,代表已俯冲消亡的新特提斯洋的残片;断续分布达1500 km以上,由一系列北北西向的蛇绿岩体组成,如东段的罗布莎蛇绿岩,中部的日喀则蛇绿岩和昂仁蛇绿岩,以及西段的托昂错蛇绿岩.  相似文献   
50.
古特提斯多岛洋洋-陆俯冲:木孜塔格蛇绿岩的矿物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前期研究认识到新疆东昆仑木孜塔格蛇绿岩形成在俯冲带环境.为了进一步研究该俯冲带的类型,对新疆东昆仑木孜塔格蛇绿岩变质橄榄岩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薄片观察发现变质橄榄岩的橄榄石以变质残余、变质重结晶和斜方辉石熔融结晶3种结构存在,但探针分析发现它们具有稳定且低Fo值(87.8~89.5);斜方辉石发育变质残余和熔融残余结构,En较低(88~90),Al2O3含量变化大(2.90%~5.13%);尖晶石为他形-半自形结构,其Cr#(=Cr/(Cr Al))集中分布在0.508~0.723和0.100~0.118两个范围内.根据这些来自岩石学和矿物学的证据,并结合该蛇绿岩的构造背景与时代,认识到该蛇绿岩形成在大洋向具有厚陆壳的大陆弧俯冲的俯冲带环境,为新疆东昆仑地区古特提斯多岛洋洋-陆俯冲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