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1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8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应用“酶”分析法对几种粗饲料和不同精,粗饲料比的3种日粮的化学万分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低消化性纤维(Ob)含量不同的日粮进行了饲养和消化试验,结果表明,细胞内容物有机物部分(OCC)含量花生藤最高,稻杆含量最低;细胞壁物质有机物部分(OCW)中的Ob含量以稻杆最高,花生藤含量最低;日粮中精料比例每提高10%,Ob含量减少约2.3%;山羊的日增重以精,粗饲料比2:3,Ob含量37.75%的效果最好,日粮中Ob含量过多或过少,都将影响山羊的日增重,OCW中的高消化性纤维(Oa)的消化率为63.38%,Ob的消化率为19.21%。  相似文献   
22.
23.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靶区深部温度预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两口先导孔中地热测量和岩石样品热物性参数,对5000m深钻的可能钻遇温度进行了预测.先导孔中地温梯度介于1-26℃/km;岩石热导率变化为2.64-8.81W/(m@K),平均(3.4±1.26)W/(m@K);实测热流值为76-80mW/m2;30块岩石样品放射性生热率变化为(0.0-2.17)μW/m3,450m深度以上层平均(0.76±0.5)μW/m3,以下层段平均(0.48±0.2)μW/m3,生热率随深度递减,但变化趋势难以明确判定.分别对热流和热导率取上、下限,采用不同的生热率随深度的分布函数,区分考虑或不考虑热导率的温度相关性,分别计算出5000m深度内可能的温度分布剖面.计算结果表明,超深井于5000m垂直深度上的温度将达到110-140℃,2000m深度的探井钻遇温度将介于54-64℃.此外,考虑热导率的温度效应后预测的温度一般高于未考虑热导率温度效应5-8℃.  相似文献   
24.
非量测数码相机在砼管片变形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利用非量测数码相机进行砼管片变形检测的技术方法。首先对非量测数码相机进行检校 ,确定相机的内方位元素 ,以及镜头畸变差改正参数。在对砼管片实施近景摄影时 ,根据摄影目标和相机视场大小 ,设计了一种 8摄站摄影方案 ,实现对砼管片 36 0°立体模型环绕连接。同时设计了标志点形状和布设方案 ,使摄取的数字影像能够被自动处理 ,实现标志点影像坐标自动量测。利用基准尺作为相对控制条件 ,以砼管片理论尺寸作为初始值 ,采用光线束法平差方案实现整体平差。根据作业成果表明 ,非量测数码相机用于中等精度 (毫米量级 )要求的变形检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5.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突变点检测的惯性/地形匹配组合导航系统故障诊断方法以提高低空飞行器导航精度和可靠性。同现有的故障诊断方法相比,该方法的假设条件在实际导航应用中是可以实现的。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1)对地形匹配输出信息进行突变点检测,并将之分割成若干个子区,由此可诊断出在突变点附近地形匹配是否出现故障;(2)利用短时间内的惯性导航信息,对若干个地形匹配子区信息进行故障分析和检验,从而获得地形匹配的正确输出、错误输出以及不确定输出信息;(3)对地形匹配的不确定输出信息继续进行分割处理,直至地形匹配不确定输出信息无法继续分割为止。仿真试验结果和空中飞行试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提出的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剔除地形匹配故障信息,而且可以很好地界定正确地形匹配输出与错误地形匹配输出。  相似文献   
26.
本文针对自动导航飞行器所要求的实时景像匹配技术,提出了一种边缘特征与灰度最小二乘法结合的实时影像子像素匹配算法,其中边缘有特征的提取与匹配,本文对现有的特征匹配算法所通用的LOG边缘检测算子采取了改进措施并探讨了具有平移,尺度和旋转不变性的矩匹配思想,从实验结果看,它可以作为自动导航飞行器实时定位伯一种有效算法。  相似文献   
27.
电子测量仪器、便携式计算机、移动式通迅设备等使用的电源,一般都是可充式银锌或镍镉的干电池,并用充电器充电,这些电池一般较贵重。来自一些生产单位的信息表明:这些电池一般寿命都不长,达不到说明书上的要求,或充不上电,或烧毁充电器,甚至发生损毁仪器等现象。这些多半是充电或使用方法不当造成的。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它的正确充电或使用方法。以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避免烧毁充电器、损毁仪器等现象发生,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有些单位具有不同的仪器设备,特别是进口的,都配有专用的充电电池和相应的充电器。它们不能相互混用,否则将发生意外。  相似文献   
28.
为探究陆相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生物扰动特征,以辽河拗陷大民屯凹陷沈检5井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岩芯为研究对象,对生物遗迹化石进行了鉴定,统计了垂向剖面上生物扰动层厚度和扰动指数的分布特征。依据主微量元素参数反映的沉积条件,探讨了生物扰动层厚度和扰动指数与沉积环境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沈检5井S34Ⅱ和S34Ⅰ油层组发育生物扰动构造,生物遗迹化石以古藻迹(Palaeophycus)和漫游迹(Planolites)占优势为特征。生物扰动构造主要发育于水下分流间湾微相沉积物中,扰动层厚度在5~51cm,扰动指数以3~5级为主。主微量元素参数分析表明S34Ⅱ和S34Ⅰ油层组沉积期的古气候、古生产力、古盐度和古水深条件相近,即为相对温湿的古气候、低古生产力、淡水—微咸水盐度条件和浅水沉积环境。沉积环境变化幅度小是造成S34Ⅱ油层组与S34Ⅰ油层组发育的生物扰动层厚度和扰动指数差异不明显的主要原因。但当前研究还难以明确单个油层组内生物扰动层厚度和扰动指数变化的主控因素。该项研究加深了对陆相浅水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遗迹化石组成和生物扰动指数变化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29.
库车坳陷脆性构造序列及其对构造古应力的指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野外脆性构造(主要是节理和断层) 大量观测的基础上, 根据它们与应力的关系, 讨论了库车坳陷白垩纪末期以来的古构造应力时空变化.结果表明, 在库车坳陷脆性构造中, 早期隆升作用形成的主要发育在中生界的NEE-SWW向系统节理被晚期同构造期的在中生界与上第三系均发育的NNW-SSE向和NW-SE向节理切割并改造, 这是对区域上构造应力场在进入新近纪时从弱伸展变化到强烈挤压这一过程的响应.基于断层滑动分析的古应力反演结果显示, 此时盆山边界处以近N-S向伸展应力状态占主导, 而坳陷内部则表现为近N-S向和NW-SE向挤压应力状态.说明在进入新近纪后, 最大主应力(σ1) 方向从垂向变成水平, 应力场发生了转变.此后的天山快速垂向隆升是库车坳陷北缘和内部应力状态存在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30.
铜陵矿集区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铜陵矿集区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由橄榄玄粗质系列和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组成,两者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存在差异,相互间不存在岩浆分异演化关系.稀土和微量元素以及O、Pb、Sr、Nd同位素研究表明,高钾钙碱性系列侵入岩的原始岩浆以下地壳深变质岩部分熔融岩浆为主,在有幔源玄武质岩浆注入的情况下先于橄榄玄粗质系列岩浆侵位形成;起源于富集地幔的碱性玄武岩与有限的地壳物质发生同化混染并通过结晶分异作用(AFC)形成了橄榄玄粗质系列侵入岩.下地壳或岩石圈地幔拆沉继而环流热幔上涌是本区侵入岩形成的直接起因;同时,侵入岩浆的强烈活动也是本区构造环境由挤压向伸展转换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