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92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220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脆性断层运动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80年代以来脆性断层运动研究方面的某些成果。介绍了脆性断层带中的一些小构造和显微构造的几何特征以及它们的运动学意义。重点论述了从露头尺度到薄片尺度确定脆性断层运动方向的三种构造判据,既从属裂隙、岩桥构造和方解石e双晶判据。  相似文献   
52.
滑坡灾害系统非线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结合滑坡灾害系统自组织特征分析,全面地介绍了分形理论、协同学理论、混沌动力学、突变理论和人工神经网络在滑坡地质灾害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评述了各种理论方法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滑坡灾害系统非线性研究发展方向和今后着重要深入探讨的领域。  相似文献   
53.
西南山区节理岩体发育,处于强震易发区,强地震动和节理化岩体结构是汶川地震近场区地震地质灾害多发的两大主控因素,两者的相互耦合使得岷江两岸地震崩滑灾害成因复杂,崩滑机理研究难度增大。由于节理化岩体结构的复杂性以及早期对地震纵波关注不足,强震近场纵波作用下节理岩体变形破裂机制研究成果基本处于空白阶段。本文在系统归纳总结边坡地震动力变形破坏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动荷载诱发节理岩体的变形破裂机制,探讨了解决目前研究中存在的核心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途径,旨在对地震纵波作用下节理岩体宏观动力响应及其细观机制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深化有关节理岩体地震响应、强震近场纵波引起节理岩质斜坡失稳模式等科学问题的认识,为下一步地震地质灾害研究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54.
汶川地震触发文家沟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成因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家沟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位于映秀—北川断裂带与灌县—安县断裂带夹持的文家沟向斜断块中,地震断裂的强烈活动引起的振动效应是形成滑坡的先决条件。滑坡源区顶端与文家沟沟口高差约1360m,突兀山体下临深切峡谷的地形使地震动荷载在山脊部位的放大效应显著,并直接导致坡体破坏;滑坡源区的地震动加速度3分量峰值分别为aEW=2.4g,aNS=2.3g,aUP=1.2g。D2gn观雾山组石灰岩斜坡具有强度渐进式分层结构,坡体表层以下约50m内的结构相对松散的残坡积层~新鲜岩体上部无法抵抗地震纵横波的周期性拉压与剪切耦合作用,被切割成为初始滑体;滑体在第八级台地边缘高位剪出后,在文家沟上游地区最高滑移速度约介于93m.s-1~122m.s-1之间。滑体上部的干碎屑流在两处路径转折端瞬间压缩沟谷内的圈闭气体,形成明显的"气垫效应",滑体下部泥石流底层液化和颗粒有效动摩擦系数随剪切速度增大而减小的效应都是导致碎屑流体高速远程滑移的关键;同时,碎屑物流通过程中还伴有明显的岸坡铲刮与翻越效应、以及树木摧削效应。汶川地震后截至2009年9月,降雨诱发碎屑堆积物形成多次泥石流,反映了地震地质灾害的链生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55.
重大城市线性工程施工可能会诱发或面临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对其灾害特征、危害及防治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PCCP管道施工为例,在分析其地质环境背景、地质灾害类型、基本特征、危害性及影响范围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针对不同类型地质灾害所采用的施工防治措施和方法.重点对施工沿线主要地质灾害如边坡崩塌、特殊地基处理和地面沉降做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成果对PCCP管道后续工程建设和工程运营维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是对线性工程地质灾害防治进行的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6.
川东-鄂西郁江逆冲断层轨迹结构及扩展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野外地质调查和剖面测量揭示:郁江断层带的轨迹结构整体上表现为南北分段、东西分带的后展式叠瓦状逆冲断层结构;其中,底板缓倾角逆冲断层多层次(区域尺度、露头尺度和微观尺度)的断坪、断坡轨迹,特别是沿断坡方向的破裂分解,是分支断层呈上叠后展式扩展增殖的基础。根据运动学标志,郁江逆冲断层从北西向南东逆冲,最大断距小于1km,一般断距为10~100m级;后缘高倾角正断层的累计断距与前缘逆冲断距基本对应。结合区域构造分析,郁江逆冲断层轨迹结构定型于燕山期,轨迹扩展过程表现为:上叠分支断层沿底板逆冲断层的断坡方向逐次从前缘向后缘扩展增殖,属于典型的上叠后展式逆冲扩展结构;其中,后缘正断层的形成是断层轨迹结构反馈、运动调整和断层自组织行为的必然结果;而喜马拉雅主期区域应力场的激发,只是强化和加速了后缘正断层的扩展规模和进程。  相似文献   
57.
控矿断层几何学和运动学及其控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相似文献   
58.
本书是「矿产普查勘探丛书」的一个分册,共分八章,约十六万字。第一章是对石灰岩的成份、分类、成因及其各种性质等作一般性的介绍。作者列举各种碳酸盐岩石的分类,并从实用方面与理论方面加以批判,因为有的分类命名不能令人满意;有的在运用时须换算化学成份,手  相似文献   
59.
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是随着我国大型工程和规模经济规划建设的区域地质条件和地质环境论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地质的分支学科(领域).本文综合概括目前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论述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理论体系的3种代表性理论,即"安全岛"理论,构造控制理论和区域稳定工程地质理论.结合面临的主要任务,提出未来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几个重要发展方向和趋势,即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国际化趋势、理论和技术多样化趋势、城市三维稳定性评价与小区划趋势、基于GIS技术的信息系统趋势及为国家重大工程规划选址、建设、运营和管理全程服务的趋势.  相似文献   
60.
尼勒克井田的浅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差,深部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倾角大。通过建立地质构造模型,反演出高倾角地层的地震记录,针对高倾角地层地震反射波的特点,采用小道距观测,在资料处理方法上着重注意原始资料分析、静校正处理、反褶积测试、叠前偏移技术等环节。该区勘探结果表明:在高倾角地层从事地震勘探,首先要根据地震地质条件作好构造模型及反演记录,着重做好变观措施,其次选取合理的处理模块,做好叠前偏移技术,兼顾干扰波去除,即可获得满意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