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The impact of orbital parameters on the climate of China in the Holocene is simulated from 11kaBP to 0kaBP with an interval of 1ka using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AR) 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2 (CAM2).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s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around both 9kaBP and 4kaBP were realistically captured by CAM2, compared to the proxy data collected from 80 stations. Among all orbital parameters, the precession plays a major role in computing solar radiation, which dominates the variations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 during the Holocene. The summers around 9kaBP were the wettest in China. Later on, the precipitation gradually reduced to the minimum around 0kaBP by about 10%. This tremendous change occurred from the Northeast China and the eastern Inner Mongolia extending southwestwards to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especially over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相似文献   
32.
利用近年来发表的北半球、北半球各大洲及中国近千年温度序列,分析了年代至百年尺度上北半球和中国温度变化之间的异同性、北半球各大洲百年尺度典型暖期和典型冷期的位相差异,并比较了中世纪典型暖期与20世纪暖期的温暖程度差异.结果表明:1)在150~200年周期段,北半球和中国平均温度变化主要受太阳活动的影响,具有相似的变化特征;2)在50年和100年的尺度上,北半球和中国温度的变化速率具有相似性,近150年来二者都表现出持续的增温趋势;3)北半球洲际尺度上不存在起止时间相近的百年尺度典型暖期和冷期;4)北半球、中国及其他大洲最近30年(1971~2000A.D.)的温度较中世纪(800~1250A.D.)任何30年时段都要高,而最近100年(1901 ~ 2000A.D.)的温度只有北极地区显著高于中世纪最暖100年.  相似文献   
33.
新疆艾丁湖与柴窝堡湖记录、玛纳斯湖记录、巴里坤湖记录、伊犁黄土-古土壤记录、罗布泊沉积记录和塔里木盆地南缘克里雅河流阶地钙质结核层记录,青海察尔汗盐湖以及内蒙古古居延海沉积记录、白碱湖和吉兰泰盐湖、巴丹吉林沙漠钙质胶结层等记录均显示40~30kaB.P.时期整个西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其中,内蒙古西部温度较现代高2.~3℃,西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成倍增加,气候显著湿润化.其成因可能是由于当时中、低纬度岁差周期高辐射所造成的海洋表面温度升高,蒸发加强,西风环流和夏季风为西北提供的水汽大幅度增多的缘故.  相似文献   
34.
刘晶晶  杨保 《中国沙漠》2011,31(6):1527-1534
树木年轮定年准确、连续性强、分辨率高,并且易于获取复本,已经成为过去气候变化重建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分析青藏高原南部南木林地区大果圆柏的树木年轮宽度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发现树木生长季前期的温度与树木径向生长变化呈正相关关系,而夏季温度与树木径向生长呈负相关关系;年总降水量(上年7月到当年6月)是当地树木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相关系数为0.66(P<0.01),表明南木林地区树轮宽度变化可以指示该地区年总降水量变化。南木林树轮年表(1560—2008年)的突变检验结果显示,该年表在年代际尺度上存在1627年和1829年左右的突变点,表明南木林地区降水量在过去499 a间经历了两次突变。对树木年轮标准化年表的功率谱分析表明,南木林树轮记录具有150 a、100 a、75 a、60 a、50 a以及3.7 a 和3.06 a的显著周期,其中3.7 a和3.06 a周期可能与ENSO有关。  相似文献   
35.
贺敏慧  杨保  秦春  刘晶晶  康淑媛 《中国沙漠》2013,33(4):1117-1123
了解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响应的区域特征是模拟或预测未来全球变化如何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的基础。对青藏高原东北部(祁丰)干旱气候条件下与南部(林周)高寒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两条标准化年表分析发现,两年表敏感度均较高,样芯间一致性均较强,为分析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要素的响应关系提供了保障。对祁丰和林周树轮宽度序列与其附近酒泉(1951-2009年)和当雄(1963-2009年)气象站上年5月到当年9月的气候因子(月平均气温、月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温和月降水量)进行相关和响应分析发现,祁丰和林周树木的径向生长与当年5-6月平均气温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360和-0.466;而与当年5-6月降水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99和0.623。祁丰和林周树轮宽度序列与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1951-2005年)的格网数据在每个月份均呈正相关关系,与5-6月的相关值分别为0.581和0.719。上年7月到当年6月的降水量与祁丰(r=0.529)和林周(r=0.667)树轮宽度序列的相关值也较高,推断干旱状况是限制高原东北部与南部树木径向生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6.
西北地区近代及历史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小波分析、Mann-Kendall等统计方法和台站资料、历史时期气候代用资料及太阳黑子资料,分析了西北地区气候突变发生的时间及分布、与太阳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降水增加,主要分布在新疆及河西等地,东部变化不大或略有减少;目前正处在百年尺度上太阳活动的强烈时期,树木年轮表明西北地区干湿变化除与太阳黑子周期有很好的正相关外,还存在64a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37.
青藏高原冰芯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青藏高原习研究是恢复该地区古气候、环境变化的有力手段,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青藏高原冰芯研究在稳定氧同位素、冰川积累量、冰芯的断代以及冰芯记录的环境指标等四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评述,总结了冰芯记录所恢复的气候、环境变化研究成果,并对当前青藏高原冰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8.
杨保  康兴成 《地理科学》2000,20(5):397-402
提高分辨率的青海都兰树轮年表,将过去2000年的气候变化划分为230’S以前的高温期,240’S~800’S冷暖波动强烈的低温期,810’S~1070’S显著高温期,即中世纪暖期,1080’S~1880’S的低温期,其中包括1420’S~1870’S的小冰期,以及1890’S后的升温期。统计发现11次极端高温或低温事件,以及几次大的突变事件全部出现于中世纪之前,指示150’S~1100’S期间气候  相似文献   
39.
为解决GNSS定位技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室内定位近年来成为定位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满足室内定位和导航服务的需要,该文采用iBeacon信标节点,设计了一种蓝牙技术为基础的室内定位系统。利用不同AP对位置的影响差异,实现空间分割以自动构建指纹数据库,结合用户的运动状态实现室内定位。研究结果表明:该文的定位方案在500m2的室内环境下,定位精度优于2m,完全可以满足日常定位导航功能。  相似文献   
40.
近2000年古里雅冰芯气候变化的子波分析   总被引:8,自引:10,他引:8  
杨保  施雅风 《地理科学》2001,6(6):488-492
运用子波分析方法探讨了δ^18O和积累量记录多尺度振荡特征,发现在年代际尺度上近百年来的升温仅是近2000年来的一次正常波动;在百年尺度上的升温是过去1700年来最强烈的一次,小冰期的三次冷期在该时间尺度上表现最明显,而中世纪暖期没有明显的反映。在温度和降水的组合中,无论在年代际尺度,还是在百年尺度和千年尺度上,暖湿、暖干、冷湿和冷干等四种类型的温湿组合气候都出现了。但是,在百年尺度上,以公元800’s为界,气候出现了转型,在此之前为暖干、冷湿,此后呈现暖湿、冷干的气候特征,伴随着气候状态转折的是200左右的周期发生了根本变化,之前该周期不明显,此后该周期的功率很强,达到了95%的信度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