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6篇
地质学   54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笔者通过大量的钻井岩芯观察、地震剖面解释、测井资料分析,详细研究了东营组层序划分和特征,共划分出了两个长期旋回,4个中期旋回。在层序划分的基础上,进行了全区的地层对比,各层序在不同地区发育程度不同是由于当时的古地理背景不同以及后期构造抬升剥蚀程度不同所造成的。分别建立了东西和南北向的层序地层格架模型,不同时期各中期旋回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32.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不同类型烃源岩生烃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不同沉积环境发育的多种类型的烃源岩,通过烃源岩生烃热模拟实验,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烃源岩的生烃产物、产率特征及生烃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石炭系不同沉积环境发育的烃源岩产烃能力差异较大,最大烃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弧间盆地泥岩、弧后盆地泻湖相泥岩、残留洋盆滨浅海相泥岩、沉凝灰岩。烃源岩的产烃率大小受控于其母质与埋藏热演化条件,有机质类型越好,产烃率相对越高;而受火山作用影响越剧烈,产烃率越低。下石炭统广泛发育的弧间、弧后盆地暗色泥质岩类烃源岩具备高产烃率,为有利烃源岩发育区,乌伦古坳陷和滴水泉地区为准噶尔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33.
通过对博格达山周缘典型露头剖面的芦草沟组与红雁池组进行详细观察和精细测量,结合柴窝堡凹陷内的钻测井、岩芯资料,详细分析了该区的地层特征、沉积相类型及分布特征,进一步探讨了芦草沟组和红雁池的沉积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芦草沟组与红雁池组自下而上均可划分为一段、二段和三段,两个组的地层在柴窝堡凹陷内保留相对完整,而在博格达山山前剥蚀较严重,不同地区残留厚度不一;芦草沟组至红雁池组为一个湖侵到湖退的沉积过程,芦草沟组一段、二段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中扇和外扇,芦草沟组三段以半深湖-深湖沉积为主,红雁池组一段、二段以扇三角洲前缘、滩坝和滨浅湖沉积为主,红雁池组三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平原。  相似文献   
34.
随着油气资源对外依赖度加大,中国的油气勘探已经拓展到深层和超深层领域,并相继在中西部盆地发现了塔河、普光、安岳、靖边、顺北等一批大型油气田,展示出广阔的勘探前景。中国已探明的深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特征与全球的有很大差异,经典的油气地质理论指导这类油气田勘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需要完善和发展。通过调研和比较全球已探明的碳酸盐岩和砂岩油气藏地质特征,发现它们的油气来源条件、油气藏形成条件、成藏动力、演化过程特征等类同;同时,发现碳酸盐岩和砂岩油气藏的矿物组成、孔隙度和渗透率随埋深变化特征、孔渗结构特征、储层物性下限、油气藏类型等有着很大不同。中国深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与全球的相比较具有五方面差异:地层年代更老、埋藏深度更大、白云岩储层比率更大、天然气资源比率更高、储层孔渗关系更乱。中国已经发现的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成因类型可以归为五种:沉积型高孔高渗油气藏、压实成岩型低孔低渗油气藏、结晶成岩型低孔低渗油气藏、流体改造型高孔低渗油气藏、应力改造型低孔高渗油气藏;它们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分别与地层沉积和浮力主导的油气运移作用、地层压实和非浮力主导的油气运移作用、成岩结晶和非浮力主导的油气运移作用、流体改造介质和浮力主导的油气运移作用、应力改造和浮力主导的油气运移作用等密切相关。中国深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发展的有利领域和油气藏类型主要有三个:一是低热流盆地浮力成藏下限之上自由动力场形成的高孔高渗常规油气藏;二是构造变动频繁的叠合盆地内外应力和内部流体活动改造而形成的缝洞复合型油气藏;三是构造稳定盆地内局限动力场形成的广泛致密连续型非常规油气藏。改造类非常规致密碳酸盐岩油气藏是中国含油气盆地深层和超深层油气资源的主要类型:它们叠加了早期形成的常规油气藏特征,又具有自身广泛连续分布的非常规特征,还经受了后期构造变动的改造;复杂的分布特征,致密的介质条件和高温高压环境使得这类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难度大、成本高。   相似文献   
35.
济阳坳陷古近系区域层序地层格架地层特征对比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综合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ESR测年法)、地震地层学及层序地层学等地层学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断陷盆地区域等时界面的识别、界面级次和界面性质的分析与对比,以三级层序为基本组构单元建立了济阳坳陷古近系区域等时地层格架系统。通过分析济阳坳陷四大次级凹陷古近系各二级层序和隐蔽油气藏最为发育的重点三级层序的可对比性,认为二级层序完全受构造幕的直接控制,具有很好的可对比性。四个次级凹陷的重点三级层序地层格架的旋回性质具有一致性,标志性沉积物出现于相同或类似的旋回位置。然而,T2(沙一段底)、T4(沙三段上亚段底)和T6(沙三段中亚段底)的三级层序界面性质在不同凹陷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层序成因动力学角度来解释,这种旋回性质的相似性和界面性质的差异性分别表明了同一层序地层格架中沉积环境对沉积物类型起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以及渤海湾盆地构造沉降沉积中心的迁移对层序界面性质所起的主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6.
以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东翼石炭系火山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利用测井、录井、钻井、试油、岩芯、岩屑、薄片等资料,分析研究区火山岩储层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对储层主控因素进行定量评价;选用油气累积产量作为母因素,与油气累积产量相关性较高的主控因素作为子因素,衡量火山岩储层质量。结果表明:影响车排子凸起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包括岩性和岩相类型、裂缝发育程度以及风化淋滤作用;通过对各评价参数权重系数计算,风化淋滤作用权重系数最大,为0.271,其次为裂缝密度,权重系数为0.261,最后是岩相和岩性类型,权重系数分别为0.247、0.222;根据储层综合评价指标(IREI)结果,将IREI≥0.6定为Ⅰ类储层,0.3≤IREI0.6定为Ⅱ类储层。运用该储层定量评价标准对单井储层进行综合评价验证,结果与实际油气累积产量吻合率高达90%;单井储层定量评价分类结果与实际油气累积产量及研究区有利储层平面分布预测吻合度较高,评价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37.
以冶里组和亮甲山组为目标层,通过统计学、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等理论方法,对华北东部白云岩型储层品质、层位判别以及目标层储层预测等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华北东部下古生界白云岩物性最佳(孔隙度平均值为6.73%,渗透率平均值为126.77×10-3 μm2),而冶里组(O1y)和亮甲山组(O1l)是下古生界中白云岩最发育的层位,其白云岩厚度分别占下古生界地层厚度的73.6%和64.9%,且储层物性较好,孔隙度、渗透率分别为:冶里组(O1y)5.34%和357×10-3 μm2;亮甲山组(O1l)5.89%和97×10-3 μm2,因此是重点预测层位.综合考虑白云岩有利的沉积环境、厚度规模、裂缝和溶蚀作用等因素认为,冶里组的潜在白云岩型储层位于黄骅坳陷北部、济阳坳陷东北部、内黄隆起-东濮坳陷以及吕梁隆起西南部;亮甲山组的潜在白云岩型储层位于冀中坳陷和沧县隆起北部(京津唐地区)、太行隆起中部-临清坳陷、内黄隆起-东濮坳陷、鲁西隆起区的济南-临沂地区以及吕梁隆起西南部.此项研究对前古近系油气战略资源选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8.
埕岛中东部潜山带古生界和太古界储层裂缝分布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根据埕岛地区地质、测井、试井等资料,对研究区古生界及太古界地层中裂缝的参数进行了估算和评价。采用曲率法、应力场模拟技术及断裂因子等方法,对研究区风化期破裂缝及构造裂缝分布进行了预测评价。  相似文献   
39.
以孤北-桩海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地震剖面解释,测井资料分析和钻井岩芯观察,在研究区沙河街组岩石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层序划分及层序特征。共划分出了SQ1、SQ2、SQ3三个长期旋回,S1~S2^上、S2^下~S3^上、S3^中、S3^下、S4^上、S4^下六个中期旋回。深入讨论了各层序在地震剖面,钻井剖面及测井曲线上的特征,并详细论述了各层序的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40.
济阳坳陷桩西地区沙二段埋深较大,应用残留厚度进行古地貌恢复存在较多问题。介绍了用压实法进行古地貌恢复的原理及方法。该方法分为视厚度校正、压实方程建立、单井压实厚度恢复、原始厚度图和古地貌图编制4个步骤。根据沙二段顶面构造图计算的真厚度校正系数最小可达0.83。压实结果表明压实率一般大于30%。结合视厚度校正、压实恢复结果和古水深,编制了沙二段基准面上升期和下降期的古地貌图,桩西地区沙二段古地貌中间高、东西两侧低。滩坝主要分布在孤北古隆起东西两侧,滩坝的发育明显受古隆起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