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8篇
测绘学   2篇
地质学   79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唐楠  林彬  李玉彬  王艺云  李佳俊 《地质学报》2021,95(8):2613-2627
铁格隆南铜(金)矿是西藏首例超大型斑岩-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准确划分该矿床的蚀变分带对于后续的找矿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运用短波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西藏铁格隆南矿床进行蚀变矿物信息提取,同时利用X射线衍射辅助矿物识别;并结合岩相学和电子探针分析,对主要蚀变矿物绢云母的光谱特征进行系统梳理,构建铁格隆南矿区蚀变分带模型,探讨其勘查指示意义.结果表明:短波红外光谱清晰识别出高岭石、明矾石、地开石、叶腊石、绢云母、石膏、水铝石、蒙脱石8种蚀变矿物.根据蚀变矿物组合空间分布特征,从斑岩中心向外,可划分出钾硅酸盐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蚀变,在中浅部被高级泥化蚀变广泛叠加.矿区广泛产出绢云母,其主吸收谷波长介于2196~2215 nm(平均值为2206.6 nm)之间,且深部钾硅酸盐化带与绢英岩化带中的绢云母主吸收谷波长差异明显,钾硅酸盐化带中波长可大于2210 nm,可能是绢英岩化蚀变对钾硅酸盐化蚀变叠加改造的结果,绢英岩化带则集中于2206~2208 nm区间.绢云母1400 nm吸收峰波长(Pos1400值)和绢云母Al-OH的吸收深度(Dep2200值)与铜矿化强度呈现良好的耦合关系,可作为后续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勘查评价的重要指示标志.绢云母族矿物Al-OH吸收峰(Pos2200值)较小(<2203 nm)且结晶度指数值越大(>5.5)的区域揭示铁格隆南矿床的热液成矿中心主要位于ZK2404的深部.  相似文献   
62.
甲玛是西藏冈底斯成矿带规模大、品位富的超大型矿床,也是勘查和研究程度最高的矿床之一。其中,南坑矿段由于富含高品位的矽卡岩型铜铅锌矿石,且具大型规模,已被纳入矿区首采矿段之一,然而关于其控岩控矿机制以及其与主矿段的耦合关系却仍不明确。本次基于详细的钻孔编录和野外地质证据,判定其成矿作用与中新世的花岗闪长斑岩等中酸性斑岩体有关,结合高精度的U-Pb年代学分析,厘定含矿花岗闪长斑岩结晶年龄为(15.5±0.3)Ma,与辉钼矿成矿年龄(15.23±0.22)Ma一致。南坑矿段作为甲玛矿床多中心复合成矿作用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矽卡岩矿体主要产于林布宗组角岩与多底沟组大理岩之间的层间接触带,属于中新世岩浆热液活动的产物。矿体形成后,受滑覆构造及次级断裂影响,矿体发生错断或破坏。对于南坑矿段后续的勘查评价,应注意与含矿斑岩和矽卡岩的蚀变与矿化分带特征,定位致矿热液中心。  相似文献   
63.
铁格隆南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多龙矿集区,是青藏高原发现的首例具有典型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化特征的超大型Cu(Au、Ag)矿床。本文通过大量的钻孔岩矿心地质编录,结合矿相学及电子探针分析,查明铁格隆南矿床的矿石矿物以原生硫化物为主,主要是斑铜矿、黄铜矿等Cu-Fe-S体系矿物、硫砷铜矿、砷黝铜矿等Cu-As-S体系矿物和以铜蓝和蓝辉铜矿为代表的Cu-S二元体系矿物,以及少量辉钼矿、方铅矿、闪锌矿,微量硫锡砷铜矿等。从矿石矿物组合特征可看出,铁格隆南矿床是高硫型矿化叠加于斑岩型矿化之上复合成矿的典型实例,矿床深部具有进一步扩大斑岩铜矿规模的巨大潜力,是下一步获取更多资源量的重点勘查方向。  相似文献   
64.
王艺云  唐菊兴  宋扬  杨超  林彬  高轲 《矿床地质》2018,37(6):1281-1295
铁格隆南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多龙矿集区,是青藏高原发现的首例具有典型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化特征的超大型Cu(Au、Ag)矿床。笔者通过对该矿床进行系统的矿相学研究,结合电子探针显微分析,首次在该矿床发现了硫锡砷铜矿,虽然其总量不多,但其与不同矿物组合特征可反演其形成时的物化条件,对矿床成因类型判别具有一定指示意义。该矿床中的硫锡砷铜矿多为粒径约10μm的不规则细粒,无内反射,均质性,与硫砷铜矿、砷黝铜矿等Cu-As-S体系矿物伴生产出时呈乳黄色-淡黄色,与斑铜矿、黄铁矿、蓝辉铜矿等CuFe-S体系矿物伴生产出时呈乳褐色-浅褐色。根据矿物之间的交代关系发现,硫锡砷铜矿形成于黄铁矿、斑铜矿、砷黝铜矿、硫砷铜矿之后,蓝辉铜矿、铜蓝之前。电子探针分析显示,硫锡砷铜矿的基本成分包括Cu、As、V、S、Sn、Sb,普遍含有少量Fe、Ge、Zn,部分样品中含少量W、Au、Ag,以S原子数为32为基础,计算得出其分子式为Cu_(23.71~26.92)V_(1.43~2.10)(As_(2.55~5.86),Sb_(0~0.63))_(3.15~5.95)(Sn_(0~2.6),Ge_(0~0.7))_(0.01~2.60)(Fe_(0~2.4),Zn_(0~0.24))_(0~2.4)S_(32),其中,存在Sb~(5+)?As~(5+)和Sn~(4+)?Ge~(4+)、(As,Sb)~(5+)+Cu~+?(Sn,Ge)~(4+)+(Fe,Zn,Cu)~(2+)以及V~(5+)?V~(4+)+Cu~+等复杂的元素耦合置换。结合矿石矿物组合及蚀变组合分析指出,酸性或略偏中性的、中低温高硫化态环境是促使硫锡砷铜矿生成的关键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65.
青藏高原冈底斯成矿带诸多大型-超大型斑岩成矿系统的勘查和研究成果显示,传统的陆缘弧或岛弧背景的成矿作用模型不能更好的用于指导碰撞造山背景下斑岩成矿系统的勘查实践。文章以甲玛超大型矿床为实例,基于十余年的勘查实践,通过对不同类型矿体蚀变和矿化结构的精细解剖和成岩成矿年代学的系统分析,建立造山背景下斑岩成矿系统多中心复合成矿作用模型。同时,系统总结甲玛矿床地质特征,阐述成矿作用模型中地层、构造、岩浆等基础地质要素,并详细解析斑岩型钼铜矿体、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角岩型铜钼矿体、Manto型富铜铅锌矿体以及独立金矿体所构成的多元矿体结构特征。最后,揭示甲玛斑岩成矿系统多中心复合成矿作用模型与传统模型的差异,提出其对相同构造背景下斑岩成矿系统勘查评价的启示。  相似文献   
66.
林彬  方向  王艺云  杨欢欢  贺文 《岩石学报》2019,35(3):642-664
铁格隆南是西藏多龙矿集区新发现的超大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银)矿床。作为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早白垩世重大成矿事件的典型代表,铁格隆南矿床以及整个多龙矿集区的含矿斑岩岩石成因及成矿动力学机制仍存在明显争议。本文以铁格隆南矿床为核心,基于详细的矿床地质特征和岩石学特征,利用锆石的SHRIMP U-Pb年代学厘定花岗闪长斑岩侵位时代为121. 2±2. 4Ma,与区域早白垩世含矿斑岩岩浆侵位时间一致。同时,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铁格隆南矿床及多龙矿集区,含矿斑岩以花岗闪长斑岩为主,含少量闪长玢岩和花岗斑岩,属于高钾-钙碱性或钾玄岩系列,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U),亏损重稀土及高场强元素(Nb、Ta、Ti),具典型的弧岩浆特征。此外,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Sr-Nd-Pb-Hf同位素组成揭示,含矿斑岩的岩浆源区可能与俯冲板片流体交代的富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有关。最后,详细的岩石学"探针"及区域岩浆活动特征表明,多龙矿集区白垩世重大成矿作用动力学机制与班公湖-怒江洋北向俯冲板片的折返(130~110Ma)有关。  相似文献   
67.
新嘎果矿床是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北缘矽卡岩多金属成矿带的一个典型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矽卡岩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产于下白垩统塔克那组地层中。电子探针测试结果表明,矽卡岩矿物主要为钙铝榴石、钙铁辉石和绿帘石,少量的硅灰石、密绿泥石等,构成典型的钙质矽卡岩。金属矿物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黄铁矿,少量的白铁矿、毒砂、自然铋、斜方辉铅铋矿、辉砷镍矿等。该矿床中石榴子石成分特征指示成矿环境是变化的,在早期进变质阶段由氧化环境向还原环境转变,而晚期退变质阶段由氧化环境向还原环境转变。金属矿物中闪锌矿主要为铁闪锌矿,表明其形成于中高温环境。而含铋的矿物主要为自然铋、斜方辉铅铋矿和方铅矿,并且在这些矿物中Ag和Bi的含量呈正相关性,指示铋对银的富集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铋也是新嘎果矿床重要的伴生有用元素,具有较高的综合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68.
拿若矿床目前是藏西北改则县多龙矿集区第三大斑岩型铜(金)矿床,前人开展了系统的成岩成矿年代学、成矿地质背景等研究,但空间蚀变分带和岩浆演化过程等方面研究较为薄弱。笔者等以拿若矿床磷灰石作为研究对象,在大量钻孔科研编录的基础上,开展了磷灰石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研究,探讨拿若矿床磷灰石矿物彩色阴极发光特征与蚀变分带的耦合关系,揭示含矿岩浆演化期次及氧化还原状态。磷灰石彩色阴极发光特征显示,拿若矿床磷灰石彩色阴极发光(CL)特征主要表现为黄褐色、绿色—亮黄色和灰黑色,分别对应未蚀变、钾化蚀变和绢英岩化蚀变环境,磷灰石彩色CL特征与其所处蚀变环境的关系验证了笔者等重新厘定的拿若矿床斑岩系统“双钾化带”空间蚀变分带结构。磷灰石电子探针(EPMA)主量元素测试结果显示,磷灰石的CaO = 53. 5%~56. 5%,P2O5 = 39. 5%~42%,F = 1. 26%~3. 24%,Cl = 0. 01%~1. 99%,SO3 = 0~1. 28%,由此计算的XF = 0. 68~1. 76,XCl = 0. 001~0. 58,XOH = 0. 21~1. 05。不同类型、阶段的磷灰石挥发分(F、Cl、OH)、SO3等成分含量变化趋势反映了拿若矿床岩浆—热液演化过程发生了气体饱和流体出溶金属沉淀的过程,并揭示了成矿岩浆高氧逸度的性质。此外,环带状岩浆磷灰石反映了隐爆角砾岩系统发育了三期次岩浆作用,并指示了第I、III期岩浆活动具有更高氧逸度特征,与成矿关系更加密切。因此,笔者等认为在多期次岩浆热液叠加型斑岩铜矿床中,磷灰石在辅助厘定蚀变类型和反演岩浆—热液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9.
通过对国内开展乡村旅游现状的调研,分析了目前福建开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借鉴川、渝、浙等地乡村旅游"农家乐"的成功经验,结合福建依托森林资源特色开展森林人家的主要措施,对如何进一步提升森林人家品牌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0.
中国石墨矿产资源丰富,已有的勘查和研究成果多集中于中部、东部地区,而西藏地区石墨矿资源现状及找矿潜力并不清晰.随着矿产勘查工作的投入,在三江地区探获了西藏首例大型石墨矿床——青果石墨矿床.估算结果表明,青果石墨矿床资源量为106.94万t固定碳矿物量(333+334),平均品位8.40%.文章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及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