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31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进行户外风测量设备的检测是保证安全生产与获得准确的气象观测数据的前提。通过测量标准对户外风测量设备的测量数据进行实时比测,规定检测环境条件、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剔除异常值,以减小数据采集不同步造成的不确定度分量,得到户外风测量设备的检测结果。对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分析评定,对户外风测量设备的性能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42.
利用塔里木盆地外国近20个气象站的30年(1961~1990年)冬季日最高气压资料,计算出冬季最高气压的统计参数和各区间出现频率,并进行正态概率检验,通过率100%,在此基础上,发现了塔里木盆地冬季日最高气压遵循正态分布:根据冬季日最高气压的概率分布特征与年极值分布之间的关系,应用概率论,从理论上确定年极值(渐进)分布为Ⅰ型分布。进而分析塔里木盆地的单站年极端最高气压的极值分布规律,求出塔里木盆地最高气压30、50、100年一遇的极值。  相似文献   
43.
针对河南省已有坐标系统、基础控制点成果分析,在国家卫星导航连续运行参考站框架下通过省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建立、联测、数据转换实现全省坐标系统统一,并以国土资源空间数据为例,简要介绍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数据转换.  相似文献   
44.
采用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逐时云顶亮温(TBB)资料(分辨率0.05°×0.05°)和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对2012年5月21日贵州西南部出现的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发生在大气层结十分不稳定和高低空急流耦合的有利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由MCS逐渐向MCC发展演变而造成,具有典型的中尺度特征.从各要素场上看,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都与暴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从螺旋度的大值中心强度和位置演变上看,都较好地反映了暴雨落区和降水强度的变化,其时空演变对暴雨发生有着一定的预示意义.  相似文献   
45.
利用2017年2月-2018年10月地基微波辐射计和无线电探空仪、闪电和雷达数据, 首先评估了微波辐射计温度和绝对湿度在不同高度的探测性能, 微波辐射计和无线电探空仪不同高度的温度的相关系数为0.800~0.985, 绝对湿度的相关系数为0.600~0.916;微波辐射计温度的标准差为3.9~6.1℃, 绝对湿度的标准差为0~4 g/m3, 无线电探空仪温度的标准差为4.2~6.1℃, 绝对湿度的标准差为0.1~4.2 g/m3; 微波辐射计和无线电探空仪温度绝对误差的标准差为1.06~2.90℃, 绝对湿度绝对误差的标准差为0.08~2.02 g/m3。二者K指数相关系数为0.945。其次利用K指数上升和下降到35℃的时次和不同距离闪电开始和结束时次做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在30 km处具有最大的相关系数(0.864), 这可能就是微波辐射计温度和湿度在复杂山地下雷暴天气中能够代表的大气层结的有效距离。最后统计分析了微波辐射计K指数上升达35℃时, 90%上游移向微波辐射计的雷暴回波(30 dBZ雷达回波超过-15℃高度层)距离微波辐射计平均距离为35.3 km, 移到微波辐射计附近平均需要92.8分钟, 局地雷暴(40 km以内)生成需要138.2分钟。   相似文献   
46.
张敏  余震果 《地下水》2013,(1):12-13
简述MATLAB偏微分方程工具箱的基本原理,将其应用在承压和非承压的二维稳定流地下水问题中。结果表明,MATLAB PDE工具箱求解地下水问题的过程比利用直接编写原始程序的方法灵活简捷,求解的精度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47.
天津近海地区受中—新生代以来多期构造运动叠加的影响,现今区域应力场最大压应力主轴方向为NEE—SWW向,同时区内NE向和近EW向活动断裂众多,新生代地震、火山活动强烈。从应力场和断裂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综合应力集中的分布模式和大量文献资料,划分天津近海地区断裂附近的应力集中区;对比区域内地震活动和火山岩的空间分布特点,探讨天津滨海、近海地区应力集中区与地震、火山活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8.
中国中东部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形势分类和基本要素配置特征   总被引:22,自引:9,他引:13  
许爱华  孙继松  许东蓓  万雪丽  郭艳 《气象》2014,40(4):400-411
本文通过对2000年以来中国近百次强对流天气个例的环境场进行分析,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综合考虑强对流天气形成的热力不稳定、动力抬升和水汽这三个基本条件出发,从强对流的不稳定条件和主要触发条件的角度,提出中国强对流天气5种基本类别:冷平流强迫类、暖平流强迫类、斜压锋生类、准正压类、高架对流类,并给出了基本解释。高空冷平流强迫类的典型特征是500hPa以上的中高层强干冷平流加强并移到边界层内暖性的辐合带中。暖平流强迫类的主要特征则是不稳定发展主要源于低层强烈的暖湿平流。斜压锋生类的特征是中低层冷暖空气强烈交汇产生的深厚对流,即斜压锋生造成的强对流往往表现为高空干冷平流和低空暖湿平流都很强烈。准正压类多发生在夏季副热带高压外侧或内部、温度梯度较弱的地区,流场上的动力强迫和和地面局地受热不均起主要作用。高架对流类的特征是700~500 hPa强的西南急流在边界层内的冷垫上被抬升,不稳定能量是来自700 hPa以上。通过从形成机制的差异性进行分类,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各种强对流过程中不同的天气特征、系统配置、动力热力特征及其短期潜势分析重点,为进一步提高该类天气的预报预警水平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9.
利用广州站监测到的GPS卫星和FY-2D静止气象卫星电离层闪烁数据,统计分析了广州地区电离层闪烁特征,并与静止卫星信号测距异常现象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初步探讨了电离层闪烁对静止卫星通信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广州地区电离层闪烁具有较强的季节依赖性,主要发生在春秋季节,约占全年90%左右,大多集中在夜间20:00-01:00LT,且持续时间长,空间分布广;电离层闪烁事件与测距异常现象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在发生时间和平均时间上,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6和0.9966,在空间分布上,FY-2D和FY-2E的穿刺点经度不同,结合引起电离层闪烁的不规则体的漂移理论,理论计算由D星漂移到E星的时间与实际两星发生测距异常的时间差相符,进一步说明了电离层闪烁是引起FY-2D静止卫星测距异常,从而影响静止卫星星地通信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受影响的程度随着闪烁强度的增强而增加.  相似文献   
50.
南海北部新生代构造迁移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南海北部比较有代表性的珠江口、琼东南和中建南3个盆地作为研究区,对所获取的剖面进行了地震解释工作,运用地震地层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方法对我国南海北部新生代演化史开展研究,探讨了南海北部陆缘各区域构造演化差异及规律。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缘构造活动在时序上存在着迁移的特征,体现出自北向南"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中建南盆地"构造事件逐渐变晚的趋势。因此,南海北部陆缘破裂从北部开始,以"撕裂"的方式逐渐向南推进,同时排除了红河断裂的叠加影响,南海北部自北向南断陷活动强度逐渐减弱。在其后的演化中,构造沉降与物质充填中心的迁移以一种更加复杂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