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9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160篇
测绘学   54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160篇
地质学   320篇
海洋学   33篇
天文学   51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194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1.
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气候风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考虑柑桔气候适宜性水平及其变率变化,构建柑桔的风险度模型,运用滑动建模技术对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的气候风险性进行动态分析与评估。根据风险分布强度将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温度、降水、日照和气候风险大致分为三类型:低风险型、中风险型和高风险型。温度风险度大致呈纬度地带性分布,除西部高山区外,由低纬向高纬风险度依次增高;降水风险度呈现亚热带中部低,北部和西部高;与降水风险度相反,日照风险度在亚热带中部高,北部和西部低;气候风险度受温度变化的主导,也大致呈现纬度地带性,呈现高纬和西部高海拔区高,低纬和东部沿海区低。柑桔气候风险在时间和空间变化上都存在着差异,近46年来,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气候风险度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尤其以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增加的最快;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热带东部和南部风险较低的区域分布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而北部和西部风险高的区域分布有进一步增大并向东部和南部扩展的可能。从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减产率大于10%、20%、30%的气候风险度分布区域变动过程来看,柑桔各减产率的气候风险度分布具有很明显的区域性和连续性,大体上由东南向西北呈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12.
一种计算地下结构地震主动土压力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地下结构地震土压力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介绍了计算挡土墙地震主动土压力的物部·冈部公式及浅埋隧道谢家然围岩压力理论。并结合物部·冈部公式、谢家然理论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计算地下结构地震土压力的新方法。该方法基于极限平衡理论,根据谢家然理论提供的滑裂面参数构造了滑动土体,采用物部·冈部公式计算了滑动土体作用在地下结构边墙上的地震土压力。最后结合工程实例,将本文方法与其它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评价了该计算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13.
局域化相空间中的VSP偏移成像方法(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VSP资料进行偏移成像可提高井附近地下结构的成像分辨率。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局域化相空间波场分解的VSP偏移成像方法。此方法采用了基于Gabor-Daubechies紧标架的延拓算子(G-D延拓算子)及其高频渐近形式对相空间波场进行延拓;基于局部平面假设,提出了一种局部角度域相关成像条件。合成和实际VSP资料的偏移成像结果表明,在满足渐近展开的条件下利用G-D延拓算子的高频近似式能够有效的减少计算时间;采用局部角度域相关成像条件能够在不增加计算量的同时,有效减弱VSP成像剖面上的偏移假象。  相似文献   
114.
强震下地铁车站结构动力响应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地下结构在地震中的动力响应,对地铁的建设和安全运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试验条件和Bockingham定理,作者确定了试验相似比,针对北京地区的地质条件和典型的地铁车站结构进行了大型振动台试验,并对得到的加速度时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土与地下结构间存在相互作用,但地下结构不会表现出其自振频率,而是随着土体一起振动;在低强度地震下,地下结构对土体影响较小;在高强度地震下,地下结构对土体影响较大;峰值加速度的放大倍数不会超过2,且同一点的放大倍数基本保持不变;随埋深的增加,卓越频率和其振幅会减小,且加速度峰值也有相似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5.
针对电液伺服振动台单纯的以位移控制为基础存在着使用频率狭窄和系统阻尼小的缺陷而不能很好地实现波形复现的问题,本文根据地震模拟振动台振动控制系统的工作性能,在对液压系统进行一定线性化处理的基础之上,搭建了系统的数学模型.在单纯位移控制的基础上,增加了加速度和速度环节设计三参量控制器,分别用PID控制和三参量控制的方法对电液振动台进行仿真研究,比较了PID控制和三参量控制的优缺点.仿真结果表明,三参量的方法能有效地增大系统阻尼防止共振破坏,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6.
归纳总结了2012年甘肃金塔Ms5.4地震的基本参数,烈度分布、震害特征和发震构造背景等基本特征。此次地震发生在甘肃北山地区,新构造活动不明显,属构造稳定的地区。地貌上为戈壁丘陵区,震区无居民点,没有造成明显破坏。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发现了许多基岩崩塌现象,有些作为路标或导航用的石堆被震倒,其排列方向为NW向。利用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方向和断层活动性调查资料综合分析,认为2012年金塔5.4级地震,是马山南东断层和神螺山一野马井断层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震断层可能为神螺山-野马井断层。  相似文献   
117.
实际地震信号通常可表示为具有波形特征差异的多种基本波形信号的线性组合,如叠前道集中的工频干扰噪声与有效波信号、面波噪声与体波信号等.选择单一数学变换方法,往往不易实现地震信号的稀疏表示.近年来发展的形态成分分析理论,通过联合多种数学变换,可实现对复杂信号的稀疏表示.本文根据单道地震记录中面波与体波信号波形结构特征的差异性,提出一种基于形态成分分析的面波噪声衰减方法.针对面波的低频、窄带以及频散特性选择一维平稳小波变换作为其稀疏表示字典,而针对体波波形的局部相关特性选择局部离散余弦变换作为其稀疏表示字典,建立基于双波形字典的形态成分分析模型,通过求解该稀疏优化问题获得最终的信噪分离结果.理论模型和实际地震资料处理证实该方法不仅能够衰减单炮地震记录中的强面波干扰噪声,同时能够更好地保护有效信号的波形特征与频谱带宽,为地震资料的后续处理和分析提供良好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18.
应用VAN法、波形分析法、潮汐谐波分析等对华北地区观测资料质量较好的地电场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地电场波形日变幅度范围为2.35—11.12 mV/km;VAN法在华北地区有一定的震例对应,如2003年5月22日河北唐山ML 4.1、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ML 5.1、2010年3月6日河北滦县ML 4.7...  相似文献   
119.
位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东缘的新生代碧罗雪山-崇山剪切带出露各类构造岩,其西侧翼主要为片麻岩带,以条带片麻岩、眼球状糜棱岩化片麻岩和混合片麻岩为特征,东侧翼为糜棱岩化片岩带;基于野外构造-组构几何关系和叠加-改造痕迹,可识别出多期韧性、韧-脆性和脆性构造变形(D1~D4).第一期变形D1主要发育等斜-紧闭褶皱F1(褶皱轴近N-S走向)和陡立的轴面劈理S1,以及代表地壳物质垂向增厚和侧向减薄的布丁构造;第二期变形D2构造特征为发育大规模韧性走滑剪切面理S2,部分S2面理发生褶皱变形,形成褶皱F2,褶皱轴陡倾伏,褶皱面陡立,近N-S走向,与剪切面理S2近平行,D2构造样式表现为左旋走滑挤压应变(Transpression)特征;D1和D2构造变形均被晚期NW-SE和NE-SW走向的第三期D3构造改造,即走滑剪切带S3和共轭走滑断裂;第四期构造D4以脆性右旋走滑伸展应变(Transtension)为特征,即N-S走向的走滑组分和正断组分同时发生.结合邻区新生代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和高黎贡剪切带的构造几何、运动学和年代学数据,分析认为自新生代印度-欧亚汇聚-碰撞以来,环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及东缘地区的陆内构造变形经历了地壳增厚(D1)、左旋走滑挤压(韧性域D2和韧-脆性域D3)和右旋走滑伸展(D4)多期构造变形和变形体制的转换.  相似文献   
120.
冲击作用下地层振动衰减规律的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郑州某胶质土层采用振冲法处理地基时产生的振动影响进行了现场试验,分析不同数目钻机同时施工时引起的振动在各层土体中的衰减规律以及波的传播规律,评价振动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振冲法施工时,地基会产生较大的振动,这种振动在地表和地层内部衰减较快冲击振动产生的振动波主要以两种途径传播:(1)沿钻孔壁形成面波,并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