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150篇
海洋学   23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152.
153.
现代条件下的台风预报技术,应是建立在集合数值预报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监测手段和专家诊断分析的综合集成技术。深入研究国际气象机构集成预报、纯数值预报以及卫星、雷达等监测技术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认真探讨并归纳了历史台风的运行及影响规律,同时结合笔者近30年来在浙江台风预报服务方面的经验及教训,对沿海基层台站的台风预报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4.
中国东部夏季水汽输送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948—2012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采用9 a滑动平均、EOF分析及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东部夏季水汽输送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6—8月水汽输送由强转弱发生在1975年前后,水汽输送异常显著区域主要位于东部地区;6月南海到我国东部地区的水汽输送存在年代际变化,7月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8月印度洋、南海和西太平洋)到我国东部的水汽输送同样存在年代际变化;6—8月年代际变化前后水汽输送矢量分布与相应月份水汽输送通量年代际特征向量场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显著的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区位于华中以西经华北到东北地区,长江以北水汽辐合(辐散)异常显著区域由风场的辐合(辐散)异常和水汽平流异常共同造成,长江以南地区水汽辐合(辐散)异常显著区域主要由风场的辐合(辐散)异常造成。  相似文献   
155.
黄建平  何敏  阎虹如 《大气科学》2010,34(3):548-558
液态云水路径 (liquid water path, LWP) 和可降水量 (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PWV) 是描述天气和气候的两个重要物理量。目前, 针对液态云水路径和可降水量的直接观测较少, 特别是在我国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 至今没有获得系统的观测值。本文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监测站 (SACOL) 近两年的微波辐射仪观测资料, 分析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液态云水路径和可降水量的变化特征。首先引入Liljegren et al.(2001) 的反演方法并加以改进, 计算得到适合黄土高原地区的反演参数, 利用改进后的反演方法计算近两年的液态云水路径和可降水量。分析结果显示, 与TP/WVP-3000型12通道微波辐射计的直接输出结果相比, 本文反演结果与实际情况更加吻合。在SACOL代表的黄土高原地区, 95%的云水路径值都在150 g/m2以下, 95%的可降水量值都在3 cm以下。由于SACOL的降水受亚洲季风的影响, 液态云水路径日均值冬季最小, 秋季最大, 其日变化规律显示半干旱区液态云水路径大体上呈双峰分布, 峰值主要出现在日出和日落时分。卫星反演资料的年变化趋势与地基反演结果比较吻合。因此, 运用卫星反演的液态云水路径来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空中云水资源是一种比较可信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6.
陈琰如  李冲  王珊 《测绘》2012,(5):226-228,237
1∶50000地形图制图数据生产是国家1∶50000数据库更新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成果质量关系到国计民生。在详细分析其成果特点的基础上,给出了成果质量控制的内容和方法,并对其数据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类,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7.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部门的业务管理中蕴含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数据,如何快速、准确地将这些信息空间化是进一步开展空间分析与应用面临的首要问题。地理编码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技术。从地址数据标准、地址数据库建设、地理编码引擎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形成一套数据全面、功能实用、应用广泛的智慧重庆地理编码服务平台,为全市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可靠、高效、准确的地理编码服务,建设成果已在测绘、工商、应急、人口等多个行业部门开展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8.
基于VC环境的ComGIS基本功能之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ComGIS)是指由一组遵循组件对象模型“工业标准”的、基于组件对象平台的、允许跨语言应用甚至跨计算机交互的组件提供的GIS,各GIS组件之间可通过标准的通信接口实现互操作,目前它已经成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发展的新潮流。Visual C++简称VC,是微软公司推出的一个面向对象的、功能丰富的可视化重量级的开发工具。在目前流行的VisualC,Visual Basic,Delphi等众多开发工具中,其功能最为强大。但目前对于在VC环境下如何开发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却很少。本文以VC6.0开发环境和MapObjects2.0为例,采用西北干旱区典型的石羊河流域的数据,探讨了在VC环境中地理信息系统组件的嵌入、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如图形的放大、漫游以及图形显示的恢复等基本问题,进而为开发基于VC环境的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9.
正断层的分段构造型式及其扩展演化机制的核心内容可以归结为正断层的中继构造模式。本文从正断层的断块变形、断裂扩展以及断裂力学特征等角度,总结了正断层中继构造的扩展演化机制。正断层的断块变形是指分段断层位移转换形成的中继斜坡,可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斜坡类型,位移曲线揭示了中继带变形的特征。正断层的断裂扩展有多种扩展方式,可分为断层内、断层间和断层系扩展,且可以形成不同型式的中继构造。正断层中继构造是在三维空间扩展的,将断层边缘的断裂力学性质和断层面的放射状扩展方向相结合,可完整描述中继构造的空间分布规律。正断层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是控制油气和金属矿产资源的重要构造型式,结合SEDEX型矿床同生断层和岩体侵位控制的正断层控矿研究实例,初步讨论了正断层中继构造扩展演化在SEDEX型矿床和正断层相关控矿断裂成矿构造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0.
本讨论了与非绝热性有关的辐射损失和对流转移对太阳p模振动的影响。在非绝热情况下,P模的本征频率增加虚σi和σ^2()i。本试图探讨一种渐进方法研究非绝热产应对太阳P模振动的影响。在渐近近拟效的太阳外大气层,利用表面相移的相关关系给出了非绝热振动方程的严格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