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5篇
  免费   181篇
  国内免费   217篇
测绘学   104篇
大气科学   167篇
地球物理   103篇
地质学   557篇
海洋学   112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79篇
自然地理   11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71.
以山东莱阳盆地莱阳群水南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水南组岩性特征和沉积环境,发现水南组利于页岩气的形成。对水南组有机地化样品分析研究,有机碳含量介于0.62%~23.00%之间、镜质体反射率介于0.62%~2.14%之间、干酪根类型以Ⅰ,Ⅱ型为主;认为水南组具备页岩气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地质条件。利用水南组泥页岩的试验测试数据,探讨了水南组泥页岩的游离气含量、吸附气含量和溶解气含量特征及变化规律,获得水南组泥页岩总含气量为1.538m~3/t,以游离气含量(占57%)为主,吸附气含量次之,揭示了莱阳盆地水南组页岩气具有一定勘查潜力。  相似文献   
972.
Hinode望远镜于2014年3月4日在Ca II H(396.85nm)线下观测到了一组连续的黑子演化图像.应用Jurkevich(JK)方法计算出本影中样本点的振荡周期为149.75 s.在选定光强轮廓线的一个合适的平均值作为稳恒背景辐射后,应用统计方法分析了该本影振荡极值的分布.结果显示:谷值成正态分布,而峰值成偏正态分布,这种极值的分布特征表明本影3 min振荡可能是由一种周期约为5 min的行波在本影里面传播时引起的,由行波引起的光强变化可能与行波的位移平方成正比关系,从而导致光强的变化周期为行波周期的一半,结果在光强变化上出现一种3 min的周期.  相似文献   
973.
GNSS高程拟合常用的是二次曲面拟合法,该方法需要控制点位分布均匀,针对实际作业中受观测条件的影响部分控制点位数据无法获取,影响到GNSS高程测量精度问题,引入期望极大算法(EM算法),提出高斯分布下的EM算法与二次曲面拟合法相结合的组合算法模型,运用高斯分布下的EM算法的二次曲面拟合法对缺失数据的控制点进行建模分析。该组合算法可以获得缺失数据下未知参数的最佳估值,可有效提高水平面的拟合精度。将某区域的高程拟合控制点作为实验数据,结果表明,组合算法模型可以对缺失数据进行高程拟合,检核点最大误差为0.8 cm,组合模型拟合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974.
北部湾大风江与南流江河口红树林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长在潮间带的红树植物在河口植物群落构成、海岸防风消浪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本地种桐花树胚胎浸泡下沉实验与北部湾南流江和大风江河口段水体盐度、沿线潮间带植物群落结构与地貌分析,探讨红树林在河口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主要表明:南流江河口和大风江河口红树林自海向陆基本展现“红树林纯林(桐花树、秋茄、无瓣海桑种类混生)→红树植物与半红树植物(黄槿、苦朗等)混生→红树植物、半红树植物与非红树植物混生→红树植物镶嵌→稀疏红树林小苗”的分布格局,但大风江河口向陆界限主要以红树、红树幼苗及半红树混生为主。此外,红树被浸淹时长是控制河口红树空间分布结构的主要因素。潮水上溯时长影响红树向陆生长的极限位置,宜林滩地是红树发育生长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75.
2001—2018年印度尼西亚MODIS活跃火的发生特征与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佳  梁一行  李鹏  肖池伟 《地理学报》2020,75(9):1907-1920
基于印度尼西亚2001—2018年FIRMS MODIS活跃火(Active Fire)位置数据,通过GIS渔网(1 km×1 km)定量分析了该国活跃火的发生概率、强度及其对厄尔尼诺的响应。结果表明:① 印度尼西亚18年间至少发生过一次活跃火的区域(即“有火区”)占22.79%,五大岛屿“有火区”以加里曼丹岛最多,巴布亚岛最少。活跃火发生以低概率为主,集中在8—10月,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岛分布最多;中概率分布较少,苏门答腊岛东部低地平原和加里曼丹岛南部及西南沿岸最为集中;高概率零星分布,大部分集中在爪哇岛和苏拉威西岛。② 活跃火的发生强度以1级(1次/a)和2级(2~3次/a)为主,3级(4~7次/a)次之。1~5级(1~22次/a)活跃火主要集中在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岛,6级(23~165次/a)活跃火集中在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和苏拉威西岛,且强度从中心向四周递减。此外,不同概率组内活跃火的发生强度也不同,低、中、高概率活跃火分别以1次/a、1~3次/a、2~7次/a为主。③ 印度尼西亚8—10月活跃火对强、弱厄尔尼诺的敏感度不同,其响应表现在活跃火频次与影响面积显著增加,厄尔尼诺越强,活跃火响应程度越高。其中,苏门答腊岛响应程度最高,巴布亚岛最低。  相似文献   
976.
梁景天  吴健生  赵宇豪  陈弼锴  王怡 《地理研究》2020,39(11):2642-2652
深圳市于2018年6月建成了全国首个街道空气监测网络“一街一站”,并对全市74个街道进行月均PM2.5浓度排名,向公众通报空气质量排名倒数十位的街道,以落实基层治理大气污染的责任。本研究基于深圳市街道空气监测网络的数据,分析了深圳市PM2.5浓度的时空特征,使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空气质量排名通报是否能发挥环保部门所期待的效果,进一步促使PM2.5浓度排名靠后的街道改善其空气质量。结果表明:① 基于街道空气监测的深圳市年均PM2.5浓度为22.4 μg/m3,月均浓度最低值出现在7月,最高值出现在1月,与国家站监测结果之间无显著性差异。② 深圳市街道的PM2.5浓度具有较高的空间集聚性,高值主要聚集在西北部,低值主要聚集在中南部,而国家监测站难以准确表征深圳市PM2.5浓度空间分布特征。③ 考虑了个体和时间固定效应的双重差分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对深圳市月均PM2.5浓度较高、空气质量排名靠后的街道进行通报,其随后1~2个月的PM2.5浓度仍受该月污染的持续性影响,而通报行为无显著性影响;到随后第3个月,该月污染的持续性影响下降到较小的程度,此时通报行为对PM2.5浓度呈显著降低作用,且影响程度大于污染的持续性影响。  相似文献   
977.
为促进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以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为视角,遵循陆海统筹的理念,分析广东省海岸带生态修复的现状、挑战、重点关注的关系以及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加大对海岸带生态修复的投入,开展海岸整治修复等一系列生态修复项目,在海水质量、管理机制和人居环境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在统筹规划、管理衔接、技术研究和投入保障等方面存在不足;海岸带生态修复应重点关注并处理好4个关系,即陆地和海洋、修复和保护、修复和发展以及属地和联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应通过统一规划、机制保障和共同参与,进一步优化海岸带生态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978.
文章通过对梧州市张屋金矿区地质特征、物化探异常及矿体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张屋矿区矿床成因及其找矿标志,认为其找矿标志包括构造标志、蚀变标志、地球化学异常标志等三个方面,这为该矿区乃至大瑶山地区寻找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9.
利用SDO (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HMI (Helioseismic and Magnetic Imager)观测到的矢量磁图,研究了与活动区AR12673上爆发的一个X9.3级耀斑(2017年9月6日)的相关电流分布和演化.结果显示,在该活动区的磁中性线两边存在一对方向相反的电流密度约为0.4 A/m~2的长电流带,可称其为一对共轭电流带.这对共轭电流带在耀斑发生之前、期间以及之后一直存在;并且观测到,该耀斑的两个亮带的位置几乎刚好与两个电流带重叠,它们的形状也极其相似. 9月6日电流总强度演化曲线表明,电流强度在X9.3级强耀斑爆发期间出现快速增加的现象,这种现象持续了几个小时.这一研究结果有力支持了磁准分界面(Quasi-Separatrix Layer, QSL) 3维重联模型.  相似文献   
980.
三峡库区山区传统农业生态系统转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三峡库区是集农村、山区、移民区为一体的典型生态脆弱区,研究其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变化对于库区的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理论分析—实证研究—趋势预测”的研究框架,以草堂溪流域为例,利用2012-2017年的Quick Bird高分遥感影像结合自然资源要素与农户行为从空间尺度上人地关系变化角度出发对三峡库区山区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的转型及趋势进行解析。研究发现:① 利用100 m间隔范围的缓冲环将三峡库区的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分为高低低、高低高、低高低与低低高4种类型,不同模式分别代表三峡库区不同的农业发展阶段,揭示了库区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由传统耕作方式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趋势。② 库区的农业生态系统正逐步由传统的耕作区域内粗放利用的纯农生计方式,通过坡耕地撂荒、经果林种植等生态恢复方式,向聚落周边300 m范围内种植结构合理化、物种多样化的集约利用方式转型。③ 以农户与坡耕地等系统要素为代表的三峡库区传统农业生态系统正在发生转型。其中坡耕地多由生产功能主导向生态与经济功能并重转变,农户生计方式趋于多样化,聚落系统生态活力逐渐增强,且农业生态系统转型的变化范围基本由高海拔山地区域向河谷平坝区迁移。此外,尽管在数据时限方面存在不足,但研究结果对于库区乡村土地利用、山区水土流失治理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均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