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9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基于MapGIS的城市地质信息系统的构建——以镇江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地质的信息化主要是从城市地质环境特征出发,选择或改进地质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地质,是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的公益性、基础性工作。城市地质信息化的核心部分是城市地质信息系统。据此,以镇江市为例,以镇江市地质大数据为依托,基于MapGIS技术构建城市地质信息服务平台。镇江市地质信息系统的性能集可靠性、易用性、集成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于一体,实现了城市地质环境各类信息的管理、浏览、查询和专业分析等功能以及二维及三维信息的对比显示及空间信息与专业属性信息的联动查询。该研究为'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对城市的规划、发展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对国内其他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江苏南部地区碳酸盐岩地层的岩溶发育潜力,采集代表性岩石样品,并制作成统一规格的试片,开展一个水文年的溶蚀试验。结果表明,本地区碳酸盐岩的平均溶蚀速度约为1.42 mm?ka-1,与国内其它地区相比处于较低的水平,大致相当于西南地区的1/30,略高于北方岩溶区。实验证明了苏南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碳酸盐岩具有最强的溶蚀性,这为解释上述地层区的岩溶现象提供了地质依据。研究还表明,岩石的溶蚀性与Ca含量关系密切,同时也受岩石矿物成分、微构造影响,一般高Ca碳酸盐岩具有较高的溶蚀性。苏南地区的岩溶发育性以岩石溶蚀性为基础,但水动力条件也十分关键,宜兴地区二者兼备,岩溶最为发育。   相似文献   
13.
武健强  吴曙亮  闵望 《江苏地质》2014,38(2):319-323
苏锡常地区是长江三角洲平原地面沉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2000年以来,通过监测、勘查研究结合地下水限采禁采管理,有效地控制了灾害的进一步蔓延。以多年的监测研究工作(水准测量、GPS测量、D-InSAR测量)为基础,通过对大量实测数据的分析,总结了这一过程中地面沉降、地裂缝、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规律,所有证据都表明了地面沉降的减弱或停止。同时指出浅部沉降、局部区块地下水位漏斗与地面沉降依然严重。  相似文献   
14.
镇江位于长江三角洲顶端,具有长江三角洲砂体和下蜀土2套沉积体系。通过介绍地貌分区、典型钻孔剖面及三条联孔剖面特征,探讨2套沉积体系的差异性和关联性。2套沉积体系沉积环境和成因不同,两者之间无必然联系。下蜀土沉积时代稍早于长江三角洲砂体的沉积时代;下蜀土物源为黄土,后期经气候和水流冲积改造而成;长江三角洲主体为河流自上游携带的物源沉积而成。下蜀土沉积厚度为中部和东部较厚,西部和南部较薄;长江三角洲砂体沉积厚度为西部薄,向东逐渐增厚,北岸厚,南岸薄。  相似文献   
15.
16.
苏锡常地区实例证明,沿用单一的取水许可制度已很难解决地下水资源超采及由此引发的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问题,地下水资源管理目标应定位于地质环境保护前提下的科学适度开采。对苏北沿海盐城、大丰地面沉降区现行的地下水资源管理制度进行了探索性补充设计,重点探讨了地下水开采权交易模型和地下水资源动态规划机制,为该地区今后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7.
针对南京河西新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地面沉降问题,开展了系统性的监测和地质条件分析研究。该地区属长江与秦淮河共同冲积形成的漫滩地质环境,第四系上部淤泥质粘土十分发育,其孔隙率高,压缩性强,对工程活动敏感,是地面沉降的主要贡献层位。通过综合各类数据资料分析,认为本区地面沉降是在不良工程地质环境下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所导致的结果。基于本地区地面沉降易发性和对经济社会危害的强弱分析,进行了河西地区地面沉降的风险评价,对防治地面沉降,保障城市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苏锡常地区地质环境信息系统设计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地质行业GIS的应用正从过去的制图与辅助分析决策走向信息化管理,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在对苏锡常地区地质环境现状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信息系统建设的一般原则提出了该地区地质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方案,明确了建设目标,对其功能模块和数据库的组织建设进行了分析与实践,并依照这一方案实现了一个地质环境原型系统。  相似文献   
19.
文中介绍了一种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的系统方案,该系统是由上位机和下位机组成的分布式结构,数据传输通过公用电话网实现。系统的硬件部分包括位移传感器、控制主机、现场模块控制单元以及调制解调器等,其中传感器应用了CCD(电荷耦合型固体摄像器件)技术,精度可达到0.1mm以上。整个系统均在系统控制软件环境下进行,通过它,可任意设置监测计划,如:每小时测2次或更多;还可以随时了解系统设备的工作状况。通过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数月实地使用,认为这套系统具有精确、可靠、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可以满足实际需要。虽然,自动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但在地面沉降监测方面还不多见,有望此项工作能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镇江大杨林岩溶塌陷及地裂缝灾害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镇江大杨林地区发生的民房墙体开裂、地面裂缝等地质灾害现象,从破坏特征看,应属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地质调查资料,辅以物探(csAMT法)、钻探、槽形钻等工程勘查手段,基本查明了该地区内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背景、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了岩溶塌陷及地裂缝的形成机制。认为地下水开采是诱发岩溶塌陷的主要因素,并由此引发了居民区墙体及地面开裂,地袁水入渗侵蚀与持续干旱天气促进了农田地裂缝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