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5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123篇
测绘学   105篇
大气科学   83篇
地球物理   142篇
地质学   399篇
海洋学   86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18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减缓气候变化的最新科学认知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摘 要:2007年5月4日,IPCC第三工作组在泰国曼谷发布了第四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07:减缓气候变化》的决策者摘要及主报告。报告综合评估了2001年以来有关减缓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成果,考察分析了中短期(2030年前)和长期(2030年后)温室气体的排放情景、减排潜力、成本范围,以及稳定大气温室气体(GHG)浓度水平的可能选择。报告总体认为,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取决于发展路径的选择,现有各种技术手段和许多在2030年以前具有市场可行性的低碳和减排技术,将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有效减排;在2030年以后将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较低水平的成本并不高,但需要国际合作,采取一致行动,并认为可持续发展与温室气体减排可以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992.
河北汉诺坝新生代玄武岩携带的石榴辉石岩为岩浆底侵于上地幔顶部40~45 km形成的堆晶岩,是壳-幔过渡带的典型样品。本文使用Solartron 1260阻抗分析仪,测量1.2 GPa和380~900 ℃下石榴辉石岩WD958的电阻率。样品电导率(σ)与温度的关系遵守Arrhenius方程: σ=σ0exp(-ΔH/kT),其中T是样品的绝对温度,k是Boltzmann常数,指前因子σ0为97.5 S/m,活化焓ΔH为1.27 eV。使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测定样品中单斜辉石的平均含水量为117×10-6 H2O,橄榄石无水,石榴子石的含水量因蚀变无法测定。使用Hashin-Shtrikman平均方法计算样品WD958的电导率,发现样品可看作由含水单斜辉石、无水石榴子石和无水橄榄石组成的高阻集合体,电导率同时受小极化子导电和质子导电的影响。如果原位的石榴辉石岩的矿物含水量保持平衡,其电导率将提高1个数量级,质子导电成为主控导电机制。石榴辉石岩在高温的壳-幔过渡带(~1 000℃)表现为高导层,而在正常地温梯度下,与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的电导率近似,为高阻层。因此,在岩浆底侵作用下,电性上的壳-幔边界将随着温度和含水量的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993.
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新乡气象站2012-2013年每目的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进行分析发现,在正常出现时间之外,有许多异常情况。剔除异常时间点,对正常时间进行统计得到:日最高气温冬半年平均出现在14~15时,夏半年在15~16时;最低气温冬季在07时左右,夏季在05:30前后。两年中有22%的温度极值在异常时间点出现。异常极值的出现主要由冷锋、强冷空气、云、降水、风、雾、霾等因素引起。当气温日较差比较小时,气温极值出现的时间和地点存在随机性。  相似文献   
994.
扬子板块西北缘发育新元古代火成岩,自南向北依次出露碑坝、望江山、城山-毕机沟等基性堆晶杂岩体,并伴生大量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体。岩体主要侵位于古元古界后河群,中-新元古界火地娅群和新元古界西乡群。前人研究该地区基性杂岩体的成岩年龄集中在830~780 Ma,但对于酸性岩的年龄报道较少。陕西洋县桑溪沟乡一带出露与毕机沟含钒钛磁铁矿基性、超基性杂岩体密切伴生的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前人统称桑溪乡花岗岩体,本次研究依据野外地质产状将其划分为两类:一类为具有条带状构造的粗粒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与毕机沟辉长岩体密切共生,相互蚕食、穿插,局部可见渐变过渡关系,统称毕机沟花岗闪长岩体;另一类是在侯家沟地区出露规模较大、具有块状构造的二长花岗岩-石榴子石白云母花岗岩,统称侯家沟花岗石榴子石二云母花岗岩岩体。通过对研究区内不同花岗岩体野外地质考察、镜下岩相学观察,并开展岩石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等研究,认为毕机沟条带状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的形成年代(约822 Ma)正好处于扬子板块从四堡造山运动向裂谷作用转化阶段(0.9~0.8 Ga),代表事件为约825 Ma地幔柱上涌到扬子板块底部,引起岩石圈内部的快速热传导,短时间内诱发含水的SCLM(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发生大比例部分熔融。毕机沟花岗闪长岩岩体属于Rodinia超大陆裂解开始阶段拉斑玄武质岩浆结晶分异晚期结晶的产物。侯家沟石榴子石二云母花岗岩岩体的形成时代(约784 Ma),处于扬子板块裂谷峰期的晚期(790~760 Ma),在伸展背景下岩石圈厚度进一步减薄,岩石圈底部和软流圈顶部发生大规模部分熔融,伴生幔源玄武质熔浆上侵及构造运动在低压高温条件下地壳重熔形成侯家沟石榴子石二云母花岗岩岩体。  相似文献   
995.
介绍王富春教授运用手三关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指麻木症状的临床经验。王教授认为脾阳不足,湿邪困阻中焦脾土,水谷精微无以送至四肢经络,加之风寒湿外邪或痰湿、瘀血阻滞,久之则经络气血阻滞,而发手指麻木之症。临床上治当循因结合辨经治疗,选取手三阳经循行部位的穴位和腕背横纹三穴,同时选取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穴,结合效验穴手三关穴,以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扶正兼驱邪外出,临床效果显著。并附验案1则,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996.
秦岭中部山地降水的垂直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确秦岭高海拔山区降水的变化规律,是深入理解秦岭作为中国南北地理过渡带特征、认识秦岭水资源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重要作用的前提。但秦岭高海拔地区长期缺乏有效的降水观测数据,导致对其降水变化缺乏了解。利用2018年6月1日—2019年5月31日秦岭太白山海拔3760 m实测降水数据,发现在秦岭海拔3760 m处年降水量可达1300 mm,远高于汉江盆地和关中平原600~800 mm的年降水量。在此基础上,检验了克里金(Kriging)、反距离加权(IDW)和薄盘样条(ANUSPLIN)插值方法,以及GPM修正数据(GPM-cal)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秦岭中部山地年和季节降水空间模态的再现效果,各方案均能揭示秦岭高山区是降水高值中心,且降水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但利用克里金、反距离加权插值方案不能得到准确的高海拔降水值,与此相比,GPM-cal数据、薄盘样条插值与ERA5资料能较准确刻画秦岭中部山地年降水量随地形的变化。水汽通量分析显示,秦岭凭借高大地形对600 hPa高度以下的南来湿润气流具有明显的阻挡、强迫和拦截作用,使其南坡成为区域降水高值中心。结合高山区降水观测、薄盘样条插值、多源格点资料和数据修正方法,是认识秦岭山地降水形成和变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97.
马铃薯“主粮化”战略要求在不挤占三大主粮的前提下提升国家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已有关于马铃薯种植空间布局的研究缺少定量支撑的相关优化证据。本文结合统计数据分析中国马铃薯的消费结构及其消费量的变化趋势,应用ARMA模型预测中国2022—2040年马铃薯年均需求量。结合耕地空间分布数据和马铃薯县域种植面积数据,应用GAEZ模型以适宜性等级作为优先级对未来中国马铃薯种植布局进行县域尺度空间推演,提出未来中国马铃薯县域尺度的种植空间布局优化方案。结果表明:① 1961—2019年,中国马铃薯的总消费量由1290万t增加到了9152.5万t,其中食用消费结构变化最为显著。② 2022—2040年,中国马铃薯年均需求量为1.10亿t,基本适宜及以上程度马铃薯种植区域共计5423万hm2,种植其中532万hm2可满足相应消费需求。③ 基于适宜度指数的未来中国马铃薯最优生产布局为东北一季作区、华北一季作区、西北一季作区和西南一二季混作区(包含55个县级区域)。建议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的原则,推动马铃薯种植布局优化升级。研究结果能够为中国粮食安全政策制定和马铃薯种植空间布局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98.
本文从构建环境素养框架的研究角度出发,将中学生环境素养划分为环境知识、环境技能、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本研究以环境素养的测评理论为指导,对上海市218名中学生的环境素养进行测试,开展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环境知识、环境态度、环境行为以及环境技能均是中学生环境素养的影响因素;中学生环境态度、环境技能对环境行为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效应,环境态度对环境技能没有直接的正向影响效应。基于数据分析的结果,提出中学生环境素养的培养路径:学校应加强环境教育,提升中学生的环境意识,促进中学生形成环境保护的价值观念,关注中学生的环境责任行为,增强中学生的环境问题解决能力。  相似文献   
999.
Phytoplankton productiv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in marginal seas have been altered significantly during the past three decades, but it is still a challenge to distinguish the forcing mechanisms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High time-resolution biomarker records of two 210Pb-dated sediment cores(#34: 28.5°N, 122.272°E; CJ12-1269: 28.861 9°N, 122.515 3°E) from the Min-Zhe coastal mud area were compared to reveal changes of phytoplankton productiv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Phytoplankton productivity started to increase gradually from the 1970 s and increased rapidly after the late 1990 s at Site #34; and it started to increase gradually from the middle 1960 s and increased rapidly after the late 1980 s at Site CJ12-1269. Productivity of Core CJ12-1269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re #34.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variations displayed opposite patterns in the two cores. The decreasing D/B(dinosterol/brassicasterol) ratio of Core #34 since the 1960 s revealed increased diatom contribution to total productivity. In contrast, the increasing D/B ratio of Core CJ12-1269 since the 1950 s indicated increased dinoflagellate contribution to total productivity. Both the productivity increase and the increased dinoflagellate contribution in Core CJ12-1269 since the 1950–1960s were mainly caused by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as the location was closer to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with higher nutrient concentration and decreasing Si/N ratios. However, increased diatom contribution in Core #34 is proposed to be caused by increased coastal upwelling, with higher nutrient concentration and higher Si/N ratios.  相似文献   
1000.
苏北盆地古近系为陆相泥页岩沉积,纵向上主要发育阜二段、阜四段两套富有机质泥页岩,其中阜二段泥页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类型以Ⅰ-Ⅱ1型为主,主要处于成熟演化阶段;各类微乳隙、微裂缝发育,形成的网状储集体系为油气的赋存与流动提供了空间,具备形成页岩油气的物质基础和储集条件;无机矿物中脆性矿物含量较高,黏土矿物含量较低,利于页岩油的开采;多口井见到油气显示,部分井试获工业油流,展示苏北盆地页岩油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