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99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50篇
地质学   230篇
海洋学   105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海底热液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可从岩石中淋滤出元素,形成成矿流体,进而能对近海底水体的化学组成产生影响.本文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分析了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取自一个拖网站位(103°57.62′W,12°50.55′N,水深2480 m)的枕状玄武岩中斜长石微斑晶和玻璃边缘的热液蚀变特征.结果表明,斜长石微斑晶和玻璃的边缘呈现出轻微的化学蚀变,而枕状玄武岩样品内部的辉石和橄榄石微斑晶没有受到热液流体的影响.进一步,可以将斜长石微斑晶和玄武质玻璃边缘的化学蚀变分别划分为5和4种类型.斜长石微斑晶和玻璃边缘中热液蚀变所导致的化学变化意味着枕状玄武岩表面发生的热液流体-斜长石微斑晶和/或玻璃相互作用的程度不同.如果热液流体-斜长石微斑晶和/或玻璃相互作用的程度相对较弱,则Si,Al,Ca和Na呈现出由斜长石微斑晶和/或玻璃内侧向外扩散的趋势,并导致这些元素分别在斜长石微斑晶和玻璃的边缘外侧聚集.在热液流体-斜长石微斑晶和/或玻璃相互作用程度相对较强的期间,Si,Al,Ca和Na也由斜长石微斑晶和/或玻璃内侧向外扩散,但这些元素在斜长石微斑晶和玻璃边缘的含量均相对较低.基于斜长石微斑晶和玻璃边缘的化学变化,可估算出在热液流体和海底枕状玄武岩相互作用期间,导致斜长石微斑晶边缘中Si,Al和Fe含量的变化率分别达到10.69%,17.59%和109%.类似地,玻璃边缘中Si,Al和Fe含量的变化率则分别达到9.79%,16.30%和37.83%.  相似文献   
452.
通过分析山西5个地电场观测台站的弱大地电场日变化现象,认为其与电极的稳定性密切相关,这在代县台、临汾台、夏县台大地电场中表现比较明显;其次背景噪声大是造成山西大地电场弱日变的另一主要原因,这在大同台、太原台大地电场表现比较明显。此外,山西大地电场弱日变化与各台地下电性结构、季节变化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53.
用边界元法计算吸气罩流场,将流场计算区域分为两子区域,分别推导出各子区域边界积分方程,利用边界元法进行联合求解。  相似文献   
454.
本文记述贵州青岩中三叠统腹足类二新属,二新亚属。沃氏螺属低沃氏螺亚属Worthenia(Humiliworthenia)属翁戎螺超科Pleurotomariacea脊旋螺科Lophospiridae。亚属型Worthenia nuda Koken,1900。螺塔中等高,侧角大干80°,阶梯状。螺环的上斜面与外侧面近于等宽,具上、下两旋棱,下旋棱较弱。裂带位于上旋棱处,凸,有时几近平。生长线弱,表  相似文献   
455.
东昆仑造山带清水泉南部的龙什更公玛混杂岩(新元古界万保沟岩群-下古生界纳赤台岩群)按岩性可分为3类岩片:复理石岩片、碳酸盐岩岩片、玄武岩岩片,其中复理石岩片根据其形成年代不同分为新元古界复理石岩片和下古生界复理石岩片.对复理石岩片、玄武岩岩片的沉积学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龙什更公玛混杂岩中的新元古界复理石岩片为洋盆斜坡浊积扇环境的产物,新元古界玄武岩岩片为火山岛弧环境的产物,下古生界复理石岩片为有限小洋盆浊积扇远端相或远洋环境的产物.研究区龙什更公玛新元古界-下古生界混杂岩建造代表东昆仑造山带晋宁-加里东阶段陆壳裂解-闭合的洋陆转化过程,新元古代-加里东早期为洋盆裂解期,加里东中晚期洋盆由扩张状态转交为汇聚收缩状态,加里东晚期的中志留世末为小洋盆碰撞闭合期.  相似文献   
456.
静载荷试验是一项方法可行,理论上无可争议的桩基检测技术。在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方面,它是目前最为准确,可靠的检验方法。为了进一步分析桩的荷载传递和承载力性状,预先在试验桩主筋上布置钢筋应力计以测量桩身轴向应力,在桩底埋设压力盒以测量桩端阻力。通过对实测数据的计算,便可得到试桩在各级荷载作用下的侧摩阻力和端阻力分布图,从而了解该桩的荷载传递和承载力性状。结合工程实践,通过对一工程三组测试桩静载荷实验及应力测试结果的分析,说明了桩-土的荷载传递机理。  相似文献   
457.
作为基桩完整性检测的常规方法,低应反射波法因为野外数据采集快,成本低,效率高,便于大面积普查等优点,而在基桩完整性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实际检测中往往由于不严格按骤步进行检测或采用方法不当等原因,而使实测波形不能真正反映基桩的实际情况,因而造成错判、误判等,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和施工单位的正常工作。介绍了反射波法检测基桩完整性的几个步骤,并着重提出了现场检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458.
一、引言 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快速发展,实时动态RTK(Real Time Kinematic)测量技术日益成熟,逐步在测绘中得到应用。RTK技术是GPS测量技术与数据传输技术的结合,是GPS测量技术中的一个新突破。RTK测量技术因其精度高、实时性和高效性,使得其在城市测绘中的应用越来越广。  相似文献   
459.
由我院杨遵仪教授领导的IGCP203项目(国际地质对比规划203项)东特提斯区二叠系—三叠系事件及其洲际对比研究第一次国际工作会议于3月1日—4日在北京卧佛寺召开。 IGCP203项于1982年经IGCP国际委员会通过由中国主持,时限1983—1987年。这是中国第一次担任IGCP项目的国际主席。该项目担负着确立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研究东特提斯区二叠三叠系事件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460.
对33件采自东太平洋海隆(EPR)13°N附近的玄武岩和火山玻璃样品进行了微量元素分析,以探讨该区域玄武岩的演化过程和物质来源。测试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样品的微量元素含量比值m(Tb)/m(Lu)(1.74~2.03),m(Sm)/m(Nd)(0.29~0.35)和m(Nd)/m(Y)(0.32~0.48)存在不能忽略的变化,表明它们可能受到了非均一质地幔来源的影响。m(La)/m(Nb),m(La)/m(Sm)和m(La)的线性相关性辨别结果,以及稀土元素分布型式图表现的元素分布特征等均表明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的洋中脊玄武岩可能来自不同的端元组分,也证明研究区域内的玄武岩除N-MORB(常规型MORB)外,还有E-MORB(富集型MORB)。此外,玄武岩m(Ce)/m(Pb)和m(Ce),m(Nb)/m(U)和m(Nb),以及m(Nb)/m(La)和m(La)线性相关性,均显示了这些微量元素比值和微量元素含量的正相关趋势,这可能与双组分地幔熔融有关。m(Nb)/m(Th)和m(Th)线性相关性显示出负相关,显示该区域玄武岩的地幔来源组成可能受到了富集组分的影响。分析显示,样品的Nb*值均大于1,而大部分样品的Ta*值大于1,这表示大部分玄武岩的来源很可能是从俯冲区域循环的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