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9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66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车户沟钼-铜矿床是华北克拉通北缘西拉沐伦钼矿带上典型的斑岩型Mo-Cu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断裂南侧。矿床赋存于成矿母岩花岗斑岩及其围岩中,矿化类型以细脉浸染状矿化为主,还存在隐爆角砾岩型矿化和石英脉型矿化。根据脉体类型和矿物组合将车户沟钼-铜矿床划分为四个成矿阶段,分别为(1)辉钼矿-黄铁矿-石英阶段、(2)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石英阶段、(3)黄铁矿+石英阶段、(4)石英+碳酸盐±萤石阶段。成矿流体寄主矿物石英中发育Ⅰ型含CO2三相包裹体(LCO2+VCO2+LH2O)、Ⅱ型含子晶三相(V-L+S)包裹体、Ⅲ型富气相(V-L)包裹体、Ⅳ型富液相(L-V)包裹体、Ⅴ型纯气相(V)包裹体和Ⅵ型纯液相(L)六种类型。流体包裹体类型从早到晚具有规律性演化特征,表现为阶段(1)、(2)以发育Ⅰ型含CO2三相包裹体(LCO2+VCO2+LH2O)和Ⅱ型含子晶三相(V-L+S)包裹体为特征,成矿晚期阶段(3)、(4)以发育Ⅲ型富气相(V-L)包裹体、Ⅳ型富液相(L-V)水溶液包裹体为特征。从早阶段到晚阶段成矿流体温度及盐度具有规律性演化特征。均一温度峰值分别为270~400℃、230~370℃、160~290℃、120~230℃,成矿温度逐渐降低;流体盐度,阶段(1)流体盐度分两组:3.39%~14.25%NaCleqv和31.01%~66.75%NaCleqv、阶段(2)流体盐度分两组:1.23%~12.85%NaCleqv和31.14%~64.33%NaCleqv、阶段(3)、(4)盐度分别介于1.05%~21.47%NaCleqv和2.07%~10.73%NaCleqv,盐度逐渐降低。激光拉曼显微探针(LRM)及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流体体系成分以H2O、CO2、Cl-、SO42-、Na+为主,贫F-、Ca2+、Mg2+为特征,特征离子比值暗示流体来源于岩浆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及包裹体测温表明,流体由早期的高温、高盐度、含二氧化碳NaCl-H2O-CO2体系岩浆流体在主成矿阶段(1)、(2)发生流体包裹体的沸腾作用和相分离,伴随流体沸腾、CO2逸失、温度降低等过程导致大量金属硫化物沉淀。成矿晚期阶段(3)、(4),成矿体系趋于开放,流体存在大气降水混入演化为晚期中-低温、中-低盐度贫CO2的NaCl-H2O流体体系。成矿作用机制上沸腾作用是导致主成矿期辉钼矿、黄铜矿沉淀成矿的重要机制。成矿作用晚期阶段(3)、(4)流体混合作用成为成矿作用的主导机制。  相似文献   
22.
冀西石湖金矿黄铁矿和石英的晶胞参数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石湖金矿的成矿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黄铁矿-石英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分别对4个成矿阶段中的黄铁矿和石英进行了晶胞参数测定。结果表明,黄铁矿的a0和0υ随着成矿阶段的演化和深度的增加有减小的趋势,且主成矿阶段为最小值;石英的c0和c0/a0从Ⅰ→Ⅳ阶段具有减小的趋势,石英a0值随深度增加而变大,而c0值和c0/a0随深度增加呈韵律式变化。根据晶胞参数推测,黄铁矿中Co、Ni、As含量高,且未发生S亏损;石英类质同象以Al、Fe等置换杂质为主。本区含矿黄铁矿和石英的晶胞参数分别以a0值较小和a0值较大,c0值较小,c0/a0值较小为特征。黄铁矿的a0和石英的c0和c0/a0绝大多数大于理想值,所以矿体剥蚀不大,深远景广阔。  相似文献   
23.
重点研究了贵州遵义中南村和湖南张家界三岔镍-钼多金属矿床的黄铁矿,矿床成因为热水喷流沉积型.黄铁矿样品S/Fe比值的平均值为2.0093-2.048,成分特征均属于铁亏损型,说明其形成温度低.Co/Ni变化范围为0.077~4.5,均值为2.197.据Co/Ni的比值可以判断本区的黄铁矿主要为热液成因,矿化物质来源为热水喷流体系内的热液.成分图解标型显示,黑色岩系中高ω(Co+Ni)/ω(Fe)的黄铁矿和高ω(As+Se+Te)/ω(S)的黄铁矿均大量出现,可能与热水喷流沉积的温差变化范围较大有关.而并非正常沉积的产物.S/Se比值为950.8-1059.9,说明生成环境均一程度较高,而且海水温度比较高.由中南村镍-钼矿床的Se/Te值也能判明其为热液成因.关于黄铁矿的研究对本区镍-钼矿床的寻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4.
丰宁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冀北成矿区内,是该地区重要的银多金属矿床之一。为了更好地探究矿床成因并进行矿区深部、外围找矿预测,对丰宁银多金属矿床牛圈银(金)矿区不同成矿阶段矿石中黄铁矿热电性标型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黄铁矿热电系数变化范围为26~367μV·℃-1,主要集中在200~330μV·℃-1范围内,黄铁矿热电导型全部为P型,热电系数平均值为267μV·℃-1。从1190 m到1110 m范围内约80 m的垂直空间内,热电系数变化梯度为0.74μV·℃-1·m-1,变化梯度较小。综合来看,目前牛圈银(金)矿区所揭露的仅为浅部矿体,深部矿体还没有披露,并且矿体剥蚀较浅,深部尚有很大找矿远景。另外,利用黄铁矿热电系数与其形成温度的经验公式计算得出本区黄铁矿的形成温度范围为147~281℃,主要集中在180~280℃,与流体包裹体均一测温结果的变化范围基本一致,表明该矿床为中低温矿床。  相似文献   
25.
鲁西南地区的单县盆地盐矿是新发现的小陆块盆地形成的大型盐类矿床,成矿时代为古近纪(主要是始新世中晚期至渐新世)。基于单县盆地YZK-3钻孔(521.7 m)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的分析,探讨单县盆地在古近纪时期的古环境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单县盆地YZK-3孔沉积物水溶元素和酸溶元素及比值的变化反映了湖泊的咸化和淡化过程;2)受热液补给和成岩作用影响,碳酸盐δ18O和δ13C的相关性不适合论湖泊的封闭与开放状态,但变化趋势仍具有古环境意义;3)始新世—渐新世,单县盆地古湖泊经历了淡水湖—咸水湖—盐湖—咸水湖—淡水湖的演化过程,其干旱化趋势明显。全球气候变化是成盐作用的主要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26.
雷天婷  汪在聪  李妍 《地球科学》2022,47(4):1371-1382
绿松石(CuAl6(PO44(OH)8·4(H2O))是重要的表生宝石矿物,已有研究采用绿松石主量元素Cu的同位素进行产地溯源,但是溯源机理不明确.此外,绿松石生长过程复杂,该过程是否造成Cu同位素组成的显著变化还不甚清楚,这限制了其产地溯源的应用.湖北省竹山县是全球最大的宝石级绿松石产出地,采用MC-ICP-MS对竹山县条带状绿松石的生长条带进行高精度Cu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绿松石δ65Cu值较高,然而不同条带没有明显变化(δ65Cu=10.99‰~11.54‰).绿松石含矿热液沉淀过程分馏有限(< 1‰),这指示绿松石Cu同位素显著变化主要发生在含矿热液的形成过程.原生硫化物的δ65Cu=0±1‰,显著低于绿松石样品测定值,推测引起含矿热液Cu同位素显著分馏的主要原因是原生硫化物发生氧化作用.全球典型绿松石矿区的数据整体与该结果一致,表明绿松石Cu同位素组成主要受源区环境的控制;同一矿区中形成的绿松石,即使经历周期生长产生条带状结构,其Cu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该研究深入探究了Cu同位素示踪绿松石矿区的机理,同时也加深了对低温过程Cu同位素分馏的认识.   相似文献   
27.
28.
西藏冲江铜矿含矿岩体与非含矿岩体区分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冲江铜矿位于世界三大斑岩成矿域的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其大地构造位置属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构造带的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中部。矿区含矿岩体与非含矿岩体的岩性相同,很难通过肉眼或常规分析方法把它们区分开来。热释光测试结果表明,矿区岩石的热释光曲线有单峰和双峰两种,矿化主要发生在具单峰的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中。岩石矿化程度越强,热释光总积分强度值越小。另外,高岭土化对岩石天然热释光有叠加作用,具高岭土化的岩石明显具有更高的热释光值,且高岭土化与矿化成负相关。因此,热释光值可作为判断矿化的一个岩石标型。石英粒度统计也表明,含矿岩体的石英粒度曲线呈韵律式变化,而不含矿的岩石粒度曲线呈渐进式变化。故岩石中的石英粒度也可作为矿化的一个矿物标型。  相似文献   
29.
为了解元素(尤其是重金属元素)在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中的分布规律、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16年在石家庄市采集PM1、PM2.5和PM10样品。利用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了Al、Ti、V、Cr、Mn、Fe、Cu、Zn、As、Sb、Hg、Pb和Cd共13种元素的质量浓度,采用富集因子(EF)法分析各种元素在PM1、PM2.5和PM10中的分布特征,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讨论了这些元素的主要来源。富集因子分析显示出Al、Fe、Ti、Mn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少(EF<10),其他元素则出现显著至极强的人为影响,尤其是Cd元素(EF>103),并发现颗粒物粒径较小时,富集因子较大,即人为因素影响更重。主成分分析表明:PM1中元素有工业冶炼及燃煤活动、机动车燃油排放、生活燃煤3个来源,PM2.5中元素有地壳源、电厂及居民生活燃煤、金属冶炼等工业活动、机动车尾气4个来源,PM10中元素有化石燃料燃烧和地壳源、与机动车相关的道路扬尘及工业尘、垃圾焚烧及机动车排放与磨损、燃煤活动4个来源。  相似文献   
30.
内蒙古甲乌拉大型铅锌银矿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北段,2号矿体为该矿区最大的矿体。本次研究基于2号矿体的垂直纵投影图,选择代表性样品进行化学分析,从铅、锌、银、铜品位的等值线图中探讨成矿元素分布的空间规律,以探索甲乌拉矿区成矿元素的富集规律和成矿机制,为找矿勘探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结果表明,矿区主成矿元素具有一定的分带性,北部以铅锌、银矿化为主,南部以铜矿化为主,反映2号矿体中成矿元素在空间上由南到北为由高温到低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据此推测2号矿体北段找矿前景良好,南段应加强对铜的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