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46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以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地磁、地电场观测手段为例,分析观测数据受晋南线直流输电工程干扰的数据变化情况。初步分析表明,晋南线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在运行过程中对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地磁场、地电场观测数据干扰明显。  相似文献   
72.
利用WRF(ARW)模式、WRF-3DVAR系统以及ATOVS卫星资料,对2013年7月22-23日高原上的一次MCC转化MCV的过程进行了直接同化试验和数值模拟。同化的模拟结果表明,同化不同传感器资料效果相差较大;同时同化多种传感器资料并未比单一资料效果好;连续循环同化有效改善了高原MCV的强度和位置模拟。选定循环同化AMSUB资料为最优同化方案,对此次高原MCC转化为MCV的过程进行分析:中尺度涡旋和强降水均发生在湿等熵面下陷区域。高空正的湿位涡异常叠加低层正温度异常,在此过程中经历对流不稳定度的减弱,诱生出气旋性环流并向下伸展,使得气旋性涡度发展,降水发生,而水汽的凝结潜热释放进一步加剧了湿等熵面的倾斜,从而使得垂直涡度进一步发展。同时,在此过程中受水汽加热的影响,水平相当位温梯度减弱,负的斜压项减弱,使得总的湿位涡正值增大。另外,比较了东部MCV与高原MCV的差异,发现后者由于高原的加热作用,低层的涡度值较大。  相似文献   
73.
阿尔泰乌希里克地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阿尔泰陆缘活动带的阿尔泰古生代深成岩浆弧内,花岗岩广泛分布。通过对满克依顶萨依岩体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探讨该岩体形成的时代及构造环境。乌希里克南部满克依顶萨依岩体中细粒白云母二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17.9±2.3Ma,表明岩体侵位于早中生代晚三叠世早期。岩石具有高的SiO_2(70.86%~74.32%)和Al_2O_3(14.51%~14.96%)含量,低P_2O_5(0.24%~0.33%)和MgO+FeO(0.39%~1.25%)含量,富碱(K_2O+Na_2O=8.07%~8.29%),具有低的CaO/Na_2O值(0.13~0.30,≤0.3)。以上特征表明,该岩体属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岩类,具有S型花岗岩的典型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综合分析,推测岩体形成于板内(陆内)环境,与地幔柱有关。岩体主要由源自地壳的泥质沉积物部分熔融形成,在部分熔融过程中有富钙的斜长石、钛铁矿等矿物的残留。  相似文献   
74.
在天山造山带觉罗塔格山系东段的中天山地块内,新识别出一套侵位于长城系星星峡群变质岩中的片麻状花岗质岩体,岩石组合为片麻状闪长岩+片麻状花岗闪长岩+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片麻状钾长花岗岩,锆石SHRIM PU-Pb测年表明这套侵入岩的结晶年龄为(1 453±15)~(1 458±40)Ma(207Pb/206Pb表面年龄),是中元古代晚期的产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具I型花岗岩组合特征,形成于板块汇聚的环境。这套花岗质侵入岩的厘定,对于可能存在于元古宙的天山洋的闭合事件,从岩浆作用上提供了重要信息,同时对中天山星星峡群的地层时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上限。另外,还发现了一颗形成年龄为(2 991±22)Ma的残留锆石,指示该区可能存在太古宙的古老基底。  相似文献   
75.
对虾杆状病毒感染寄主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1993年辽宁沿海养殖对虾发生的爆发性、流行性病害,作了病情调查及病毒感染寄主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造成养殖对虾爆发性病害的主要原因是对虾杆状病毒与细菌交叉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76.
运用有限元模拟计算,分析了在等效荷栽及墙外侧土压力的共同作用下,装配式人防外墙结构的整体性能及结构的开口情况、灌注桩的应力分布、装配式墙板的应力以及应变分布等。研究发现:装配式人防外墙结构会产生开口,但开口值较小;桩体的受力比较连续,桩体混凝土沿土压力方向逐渐由受压为主变为受拉为主,墙体的上下端面应力比较集中。结果表明,本文的研究成果对装配式人防外墙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7.
本文通过断层擦痕应力场反演方法,对郯庐断裂带南段合肥盆地白垩纪伸展活动进行了详细研究,厘清了郯庐断裂带南段合肥盆地白垩纪拉伸方向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从早白垩世早-中期、晚期到晚白垩世,拉伸方向由NWW-SEE向、NW-SE向到近SN向转变,具顺时针旋转特征。与西太平洋区大洋板块运动方向对比分析认为:郯庐断裂带南段合肥盆地白垩纪伸展活动发生在弧后拉张的动力学背景下,拉伸方向的演变可能是西太平洋区大洋板块运动方向改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78.
地基雷达探测是研究太阳系中小行星的重要方法。雷达探测主要有两种方式:(1)连续波探测,可得到小行星表面的粗糙度等参数;(2)延迟多普勒探测,用于反演小行星的三维形状模型并确定自转轴状态。与其他探测方法相比,雷达观测具有分辨率高等优势。简要介绍了地基雷达探测的原理和方式,以及通过雷达成像建立小行星形状模型的方法。同时举例说明了雷达探测小行星的成果,并对包括雷达在内的多种探测方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9.
鄂北什股壕地区下石盒子组沉积微相及展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北什股壕地区下石盒子组作为重要的油气产层,一直以来都是油气勘探研究的重要层位,本文通过对鄂北什股壕地区伊字号、锦字号等30余口井的测井资料的详细分析,结合J1井等23口钻井岩心观察描述,根据岩性特征、沉积相及研究区内东西、南北向沉积剖面结构特征的识别,将什股壕地区下石盒子组划分为冲积扇和辫状河沉积相,并可进一步识别出泛滥平原、心滩等4类沉积微相。在下石盒子沉积演化过程中,砂体具有东西向分带,南北向展布的特征,盒1段以冲积扇沉积为主,储集砂体厚度大,河道发育规模大;盒2、3段为辫状河沉积,砂体较盒1段薄,河道规模也不断变小。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储层分布规律研究和油气勘探提供了主要的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80.
对虾红腿病国内最早发现于1981年8月下旬山东潍坊市一养虾场,1988年8月在辽宁庄河、东沟县一带虾场开始流行[2]。此病流行广、发病期短、死亡率比较高,是危害对虾主要病害之一。作者自1990年8月~1992年9月,对大连地区养虾场流行的红腿病进行了调查、采样,并着重作了病原菌的形态及其侵染寄主细胞的病变观察,为虾病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来源典型对虾红腿病样品采自大连市金州区重家沟、营城区西小磨两个虾场。1,2样品的处理1.2.1病原菌的分离与菌种鉴定,病原菌的分离分别由辽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