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05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41.
通过对招远某些金矿的成矿预测研究,总结了构造地球化学探矿的理论和方法,并且以山东招远家沟金矿床为例详细阐述了工作程序,并对该方法的优,缺点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42.
磷(P)是海洋初级生物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现代海水中溶解态镉与磷的含量线性关系极好,表明镉可能作为海洋初级生物的营养元素而被利用。浮游生物优先摄取轻的镉同位素,使得海水中的镉同位素变化与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变化紧密相关。目前镉同位素已成功应用于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古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建。广西桂林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Frasnian-Famennian,F-F)之交杨堤剖面的镉同位素数据显示,在F-F灭绝事件前,δ114Cd总体偏重(0.03‰~0.49‰),指示当时海洋具有较强的初级生产力;F-F之交,δ114Cd呈现负偏(-0.44‰^-0.01‰),表明这一时期海洋初级生产力显著下降;F-F灭绝事件后,δ114Cd又逐渐增大(-0.04‰~0.13‰),反映灭绝事件后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恢复。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下降,导致了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受到破坏,从而引发了F-F之交的生物灭绝事件。  相似文献   
43.
兰坪盆地贱金属矿床是一套独特的受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控制的矿床类型,连城Cu-Mo多金属矿床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成矿过程包括早、中、晚三个阶段,分别以石英-辉钼矿、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石英-碳酸盐组合为标志。矿区不同阶段石英中广泛发育流体包裹体,可分为水溶液包裹体(A型)、纯CO2包裹体(C型)、CO2-H2O包裹体(B型)三类。早、中阶段主要发育B型和A型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177~346℃,流体盐度介于1%~22%NaCleqv之间,密度介于0.67~1.04g/cm3;晚阶段主要发育A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1~185℃,流体盐度介于1%~9%NaCleqv之间。发育在早、中阶段的B型和C型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CO2,含有少量的CH4。成矿压力为50~160MPa,成矿深度为5~5.9km。矿区不同阶段矿石氧同位素组成总体变化较小(5.5‰~8.6‰),氢同位素变化较大(-56‰~-109‰),碳同位素组成变化为-3.4‰~-8.1‰,表明成矿流体可能以岩浆源为主,并伴有大气降水的参与。综合对比研究认为,65Ma左右印度-亚洲大陆发生对接碰撞,由此诱发的岩浆热液作用可能导致了连城Cu-Mo多金属矿床形成。温度的降低和流体的不混溶是导致钼等成矿元素沉淀和富集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4.
川滇黔地区铅锌矿床中锗的富集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分析了川滇黔地区7个铅锌矿床(大梁子、天宝山、会泽、富乐、杉树林、青山、牛角塘)的49件闪锌矿和方铅矿单矿物样品中分散元素锗的含量,结果表明锗富集于闪锌矿中,方铅矿中不富集锗。对文献报道的锗富集于方铅矿中的结论和数据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这些结论所依据的电子探针分析数据不可信的可能原因:方铅矿中检测出锗可能是分析过程中电子束穿插了其他锗含量较高的矿物所致;闪锌矿中未检测出锗是由于锗的含量相对较低,小于电子探针仪器的检测限所致;本次分析的7个矿床的闪锌矿中锗的平均含量为0.0125%,而电子探针仪器的检测限为0.02%。  相似文献   
45.
滇东北地区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的川-滇-黔接壤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区中部,是我国西南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涂光炽,2002),也是我国重要的Pb、Zn、Ag、Ge等生产基地之一。区内铅锌矿床主要产于不同时代的碳酸盐岩地层(主要是中-粗晶白云岩)中,矿床特征与典型的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MVT)有较多相  相似文献   
46.
云南兰坪盆地是一个典型的中新生代陆内盆地,地处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结合部位,在大地构造上属环特提斯构造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巨型构造带东段弧形转弯处,是我国著名三江构造-成矿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阙梅英等,1998)。盆地内矿产十  相似文献   
47.
沙子江矿床位于广西桂林市资源县境内,是苗儿山铀矿田内重要的花岗岩型铀矿床之一,在上世纪60~70年代桂北普查会战时由原中南地勘局发现并提交储量,经近年来补充勘探已经落实为大型铀矿床.  相似文献   
48.
湘黔汞矿带位于扬子准地台南侧、扬子褶皱带与江南地轴结合部的保靖-铜仁深大断裂的东侧,南起湖南新晃酒店塘,经贵州万山、铜仁大硐喇,至湖南凤凰茶田、向北延至保靖水银厂,全长约150 km、宽5~10 km.  相似文献   
49.
闽西晚中生代基性岩脉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对闽西三个地区基性岩脉的地球化学研究发现,该区域的基性岩脉为亚碱性岩石系列,具有高 Al、低 Ti、Na2O > K2O的特征;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强场元素.半村辉绿岩脉和拔里角闪辉长岩脉以 Nb、Ta、Ti负异常为特征,林子坟辉长辉绿岩脉具有 Nb、Ta负异常和 Ti弱正异常.半村和拔里的岩脉稀土元素总量高,明显富集轻稀土元素,(La/Yb)N=6.8~8.4;林子坟的岩脉稀土元素总量相对较低,轻稀土元素弱富集,(La/Yb)N=2.0.结合基性岩脉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分析,初步认为半村和拔里的基性岩脉来自与俯冲作用有关的富大离子亲石元素流体交代的富集地幔;林子坟基性岩脉是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地壳混染作用是其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原因.结合玄武岩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可知,半村和拔里岩脉具有的大陆边缘弧的特征并不指示基性岩脉形成的构造环境,而是说明其源区受到俯冲板片派生出来的流体交代作用.半村和拔里岩脉形成于大陆板内拉张带,林子坟岩脉形成于板内裂谷环境.与华南其他地区的基性岩脉对比表明,虽然晚中生代华南地区处于拉张的构造背景下,但是岩脉形成的构造环境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均有明显的差异,反映了各地区构造环境演变和地幔演化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0.
为探究三江南段钨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演化及矿床成因,选取了云南绿春大马尖山钨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对其512 m中段至889 m中段的铜矿化和钨矿化石英脉中的原生流体包裹体进行包裹体测温、激光拉曼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型包裹体(Ⅰ型),另有少量的含子晶包裹体(Ⅱ型)、富甲烷包裹体(Ⅲ型),未见纯气相、纯液相包裹体;铜矿化石英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65~335℃,盐度为4. 2%~16. 7%NaCleq;钨矿化石英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99~265℃,盐度为2. 6%~23. 7%NaCleq,有少量以石盐为主的子晶矿物,流体盐类溶质从NaCl、KCl、MgCl2为主逐步演化为CaCl2为主,成矿压力为17. 85~48. 90 MPa,深度为0. 67~1. 85 km;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大马尖山钨多金属矿床各中段成矿流体成分相似,以H2O、CH4为主,伴有少量N2及微量的CO2。在同一中段内两种矿化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相近,盐度相差较大,CH4、CO2含量也有较大的差异,这可能由于铜矿化流体经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TSR)演化过程造成的,与钨矿化流体演化存在明显差异。氯化物的参与是大马尖山钨多金属矿床中W元素的运移和富集的主导因素,同时也受F-、Ca2+含量以及锰方解石、黑钨矿活度积的控制,形成了“上白(钨)下黑(钨)”且以白钨矿为主的钨矿体。从矿体的深部到浅部,成矿流体中的H、O同位素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呈弱负相关),根据水岩反应中H、O同位素组成演化趋势,推测成矿流体与围岩之间发生了水岩反应。基于以上研究成果,认为大马尖山钨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是由岩浆水、大气降水构成,同时发生了水岩交换反应,成矿流体在迁移演化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挥发份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以石英斑岩为中心,向外依次形成W、Cu- As、Pb- Zn等矿化带,形成钨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