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102篇
海洋学   42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3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01.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包气带土壤水运移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包气带土壤水运移过程是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中亟需回答的关键科学问题。环境同位素方法可获取其他方法难以获取的水文过程信息。通过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羊圈沟小流域降水、包气带0~150 cm土壤水和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木质部水等样品的同位素δD和δ18O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羊圈沟小流域降水同位素组成受蒸发作用影响较大,呈现明显分馏效应。包气带土壤水、降水与木质部水同位素组成存在明显月份变化特征。降水是土壤水的主要补给来源,灌丛的水分利用来源主要为降水和土壤水,符合降水-土壤水-植被水的运移特征。灌丛木质部水和20~40 cm土壤水δD和δ18O最为接近,20~40 cm土壤水是灌丛水分利用的主要来源。研究揭示了包气带土壤水运移过程及植物水分利用来源,为土壤水运移过程、模型结构与参数识别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2.
青藏高原有无大冰盖之争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本兴  焦克勤 《地质论评》1995,41(2):127-134
青藏高原有无大冰盖之争始于20世纪初,至今已达80余年。争论包括有无覆盖整个高原的大冰盖和有无局部小冰盖,以及它的形成年代,对便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初至40年代,以少数西方探险家为主,论据不足,难于形讨论;从50年代至70年代,以中国学者为主的没有大冰盖论占绝对优势;80年代至今中外学者众多、文献数百篇,是大争论的高潮,预示不久的将来,争论将逐渐平息,出现新的青藏高原科研热,  相似文献   
203.
焦佩金  王永祥 《气象》1982,8(5):45-47
常年2月的气温较1月虽有所回升,但冷空气入侵所造成的大风、降温仍是2月的主要特色。今年2月的特点是:冷空气强度偏弱,北方气温偏高,南方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204.
一、前言本文着重从深部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主要是依据重磁场特征来探讨横贯我国东海海域的舟山一国头断裂带对东海地质构造的控制作用及其向我国陆区的延伸问题,后者指的是该断裂带是否由舟山沿北西西向,经杭州湾、天目山北端,至贵池并与北西向的奏岭一大别山断裂带的东南端相连的问题。舟山一国头断裂带是根据近几年来在我国东海海域获得的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的(重力、磁力(见图一、二)、地震)资料并经过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的。它一开始就受到海洋地质工作者的关注。它位于杭州湾外舟山群岛到流球群岛中的冲永良部  相似文献   
205.
焦佩金 《气象》1991,17(11):58-61
8月,我国中部和东部的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华北、东北地区南部和西北地区东部汛期少雨;华北、东北等地气温偏高。 天气概况 上旬,江淮等地有一次大范围强暴雨过程;中旬,仅浙江及华南等地有暴雨;下旬,全国无暴雨过程。北方全月无暴雨过程。 本月的降水量,除江淮地区西部(180—250mm)、云南的部分地区(300mm以上)  相似文献   
206.
焦佩金 《气象》1992,18(5):58-61
1992年2月,冷空气活动偏弱,北方大部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暖湿气流强盛,南方大部地区降水偏多;华南、西南气温偏低。 概况 2月,北方大部以及江淮、江南大部的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东北大部、华北东部、黄淮和江淮地区以及新疆北部偏高2—3℃,其中新疆西北部、内蒙古东部和辽  相似文献   
207.
东北江南气温高 黄淮江淮暴雨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佩金  王永祥 《气象》1980,6(9):37-39
天气特点及环流背景 今年6月的天气特点是:黄河以北,长江以南气温偏高,降雨(除东北和华北中部以南地区外)偏少;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气温偏低,降雨偏多。  相似文献   
208.
长江中下游地区铁、铜等成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29,自引:8,他引:29  
本文反映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75-55-02-01专题的地质研究成果,论文探讨了长江中下游区域成矿的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提出燕山期本区为大陆板块内部的断块与裂陷交织的构造-岩浆-成矿带。燕山早期,以NWW—EW向为主的岩石圈断裂,控制了铜、钼、(金)矿带的分布;燕山晚期,以NNE—NE为主的岩石圈断裂,主要控制了铁及铁-铜矿带的分布。矿带内各矿田的位置,受基底构造和盖层构造的联合控制。根据环形构造、线性构造与侵入岩体的关系,建立了本区矿田构造垂直分带的“三层结构”模式。首次研究了主要赋矿层位——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地球化学,包括有机碳含量及与金属成矿的关系。对中生代侵入岩的岩石化学和含矿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划分了3个成岩成矿亚系列。在综合研究区域构造、沉积、岩浆、成矿等作用演化的基础上,提出本区存在两个成矿系列,即沉积成矿系列(古生代为主)和岩浆成矿系列(燕山期为主),后者是本区主要的金属成矿系列。两个系列的叠加复合是本区区域成矿的一个特色,是造成矿床多样性和复合性的重要原因。论文讨论了铁矿带和铜矿带的区域分布及二者的相互关联,并论述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在环太平洋矿带中的地位和特色。  相似文献   
209.
本文以欧亚大陆草原为研究对象,收集和整合分析了该区域采用收获法实测的地上生物量数据,探讨了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地上生物量空间格局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为:① 欧亚大陆草原地上生物量的空间格局具有复杂的水平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具体表现为:随着纬度的升高,海拔的升高,地上生物量都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变化趋势;随着经度的增大,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变化趋势。② 欧亚大陆草原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虽然与年平均温度、年总太阳辐射、表层土壤(0~30 cm)的砾石含量、pH和有机碳含量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是,主要受到年总降水量空间变异的影响。③ 欧亚大陆草原地上生物量的空间格局与年总降水量空间变异之间呈现为高斯函数关系,这主要是由青藏高原独特的草原分布与环境因素空间格局特征决定的。  相似文献   
210.
线性方程组的正则化解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重力资料反演解释中,正则化法解线性方程组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引入正则化因子,求泛函极小和构组一族正则化近似并从中寻求最佳解。在求解过程中,要求对所求的解答预先有一个初步的推断解释。为此,要求对所解释的问题先进行一番研究,并对综合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所获得的先验资料进行对比,提出比较合适的基望值。本文给出了一个参数为已知的理论模型体的横剖面,与正则化法和其它线性方程解法的结果作对比,说明正则化法的有效性。文章也给出了利用正则化法对横穿吕宋岛、马尼拉海沟的一段地质地球物理剖面以及中国南黄海海域内─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剖面进行反演解释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