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71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71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根据我国1961—2008年气温、降水量的地面观测资料,1971—2000年高空观测位势高度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南亚高压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东部夏季降水异常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NCEP再分析资料的气温和位势高度与实际观测值在整个中国地区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适用于中国地区气候年际变化特征的研究。(2)南亚高压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南亚高压面积指数和东伸指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几乎相同,对中国降水的影响作用也几乎一致。(3)根据奇异值分解和相关分析发现,当南亚高压面积指数偏大、位置偏南时,长江中下游降水量偏多;当南亚高压面积偏小、位置偏北时,长江中下游降水量则偏少。造成这种影响的物理机制是当南亚高压偏大、位置偏南时,中国南部及西太平洋洋面受反气旋环流异常的控制,有利于暖湿气流向长江流域输送,且长江中下游为一气流辐合区,造成该地区降水量偏多;当南亚高压偏小、位置偏北时,水汽输送条件较差,且长江中下游为一辐散区,不利于长江中下游降水量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2.
壳幔作用导致武平花岗岩形成——Sr-Nd-Hf-U-Pb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14  
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Hf-U-Pb同位素的综合研究显示,武平花岗质杂岩体是由形成时代和成因不同的黑云母花岗岩和含石榴子石花岗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定年指示前者形成于161.4 Ma,后者形成于113 Ma。黑云母花岗岩以中等富集大多数不相容元素和中等轻重稀土分异为特征,岩石具有低的87Sr/86Sr初始比值(<0.710)和高的εNd(t) 值(-2.6--5.7)。结合与附近基底变质岩的同位素对比,论文指出黑云母花岗岩岩浆是由元古代基底变质岩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与幔源岩浆的强烈混合形成。不均匀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Hf(t)=-3.6--10.8)支持了这种混合成因模式。含石榴子石花岗岩以富Si、Al、Na、K、Nb、Ta、Y和HREE而贫P、Sr、Ba、LREE、Zr和Hf含量为特征,它们具有低的(La/Yb)n, Zr/Hf、Nb/Ta比值和高的Rb/Sr比值,显示了强烈的以斜长石为主的分异特征;它们的87Sr/86Sr初始比值大于0.710,εNd(t) =-7.1,锆石的Hf同位素较低且相对均匀(εHf(t)平均值为-9.7),表明岩浆没有受到明显的地幔组分混染。结合它们高的HREE含量,论文指出它们的母岩浆很可能是由早期熔融事件的富石榴子石残留相再次熔融形成。因此,南岭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差异很可能反映了岩浆形成过程中壳幔作用的强弱。  相似文献   
153.
变质沉积岩中碎屑锆石的年代学及Hf同位素研究可以用来追溯区域内的地壳历史演化及碎屑物质的源区.  相似文献   
154.
天然蛇纹石活性机理初探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蛇纹石化学成分、晶体结构及键性的分析,将蛇纹石的活性基团划分为5类,即不饱和Si—O—Si键、O—Si—O键、含镁键类、羟基和氢键,并详细介绍了各类活性基团的特征,尤其对硅氧四面体悬挂键做了介绍。指出正是这些活性基团的存在使蛇纹石具有很高的化学活性和生物活性。纤蛇纹石是一维纳米纤维矿物,易进入生物细胞,并释放出OH^-、Mg^2 、SiO2及Ni^2 等,同时不饱和O—Si—O键发生断裂形成游离氧,由纤蛇纹石形成的这种碱性氧化溶液会严重影响生物机体的正常工作,并使其产生各种病变。  相似文献   
155.
宁镇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发育中生代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然而有关该地区中酸性侵入岩的高精度年代学研究十分薄弱。本文选取宁镇中段与成矿关系密切的3个中酸性岩体,即安基山杂岩体、新桥岩体、石马杂岩体为研究对象,运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技术,对上述岩体进行年代学研究。测试结果显示,上述三个岩体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07.0±1.1 Ma~108.0±1.6 Ma、108.0±1.3 Ma、102.5±1.1 Ma,均为早白垩世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结合该地区斑岩型铜矿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106~108 Ma),认为宁镇地区在102.5~108.0 Ma之间经历了强烈的成岩成矿热事件,明显晚于长江中下游其他矿集区内的岩浆活动年龄(124~148 Ma),而与华南中生代第三次大规模成矿作用时间一致。结合长江中下游地区区域构造演化背景认为,宁镇地区早白垩世晚期构造岩浆热事件形成于岩石圈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156.
阐述了基于MapGIS编制1︰50万地质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地质志数据库的全过程。该库可以与全国的总库和其他省(市、自治区)的数据库共享、更新,为本地区资源开发、规划部署等部门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7.
鲁苏西铜钴矿床位于刚果(金)加丹加铜钴矿带,是该区域典型层控铜钴矿床。该矿床的矿石类型依据氧化程度可分为硫化矿和氧化矿。野外地质观察和区域资料分析表明,硫化矿的成矿期可分为成岩早期和造山期,矿石矿物为黄铜矿、斑铜矿、硫铜钴矿和辉铜矿。氧化矿主要为铜钴硫化物在富水表生环境下淋滤而成。矿床的同位素数据分析表明:该矿床成岩期的硫化物为以生物还原作用为主,硫源来自元古宙海水,碳源以海相无机碳为主,放射性锶同位素与基底物质有关;造山期硫化物生成以热化学还原作用为主,成矿流体来自蒸发盐的溶解,硫源来自早期硫化物再活化和蒸发盐溶解,碳氧同位素表明成矿流体与围岩发生了强烈的缓冲反应。综合分析表明,蒸发相的海水为鲁苏西铜钴矿富集和成岩早期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造山期改造和表生期氧化对矿床品位的富集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58.
许氏平鲉4 个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8对微卫星引物分析了荣成湾群体1、荣成湾群体2、即墨群体和龙口群体共4个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4个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3.1、2.7、2.8和2.7,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590、0.540、0.552和0.49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577、0.495、0.538和0.528。4个许氏平鲉群体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但也都存在杂合子缺失现象。Χ2检验显示,4个群体中大部分微卫星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群体间Fst值为0.04,说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该研究结果将为许氏平鲉种质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以及人工增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9.
近年来,鸡西市全而加强土地整治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取得了可喜成效。截止到目前,该市已实施土地整治项目8个,争取资金总额累计达8646万元,项目区总规模为5683.53公顷,新增耕地977.12公顷;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项目9个,争取国家资金总计1850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有效地增加了耕地面积,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而且还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极大地推动了人居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为鸡西市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0.
人汛以来,鸡西市国土资源局以全面排查地质灾害隐患为防汛工作重点,以全天候监测为手段,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对全市21处主要地灾隐患点进行排查,有效防止了该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确保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