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48篇
测绘学   65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64篇
地质学   134篇
海洋学   4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利用2018年4月—2019年4月南京盘城大孔径闪烁仪(Large Aperture Scintillometer,LAS)观测数据,分析了城镇感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南京城镇感热通量呈单峰型日变化特征,白天明显大于夜间,且白天晴天明显大于阴天,夜间晴天略小于阴天,晴、阴天小时感热通量年平均分别在2.25~200.53 W·m-2、13.10~132.52 W·m-2波动。2)城镇感热通量夏季明显大于冬季,8月昼、夜分别为112.19、23.54 W·m-2,2月昼、夜分别为35.57、11.57 W·m-2。3)晴天白天条件下,不同风向(通量贡献源区)城镇感热通量存在显著差异,即随着不透水层占比的增加,净辐射分配到感热通量的比例明显提高,当占比大于60%时提高趋势不明显。4)以莫宁-奥布霍夫长度判断大气稳定度为标准,C2n法在计算感热通量的5种大气稳定度判断方法中的误判率较低且数据源于LAS,是比较适宜城镇夜间大气稳定度的判断方法。5)在影响城镇感热通量的地表参数中,有效高度变化的影响最大,风速变化的影响较大特别在秋冬季节更为明显,波文比变化对城镇感热通量的影响较小,温度、地表粗糙度和零平面位移变化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52.
贵州位于上扬子陆块,1992年王砚耕率先提出“一块两带”地质构造单元,即扬子陆块、江南造山带、右江造山带,已为地学界公认。随地学理论实践和研究程度深入,1996年又将“一块两带”细分为“一盆三带”,包括:四川前陆盆地(属扬子陆块)、鄂渝黔前陆盆地褶皱冲断带(属扬子陆块)、江南造山带、右江造山带。贵州学者曾对深部断裂进行过研究,并试图划分地质构造单元及确定深部分界线位置,推测结果多数表现为地表断裂变形特征,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科学应用地质、物探相结合方法,研究造山活动后隐伏的地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依据重力、航磁、地质等区域资料,推断了深部的隐伏断裂和“一盆三带”分界线,研究了基底构造变形特征,以服务深部的地质找矿预测、成矿规律研究。  相似文献   
153.
文章对黔西南金(锑汞)矿产与物探重力异常及化探元素异常(含组合)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认为其矿产分布与物化探异常分布有密切对应关系,即与重力负异常分布区域、与化探异常(Au、Sb、Hg、Mo)分布的规模、强度等有关,并结合矿产产出规律和成矿地质条件等,预测了部分金矿成矿远景地段。  相似文献   
154.
数字黑河的思考与实践2:数据集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数据集成是流域集成研究的核心环节,是发展、改进和验证模型的基础。介绍了"数字黑河"数据集成研究的进展:①定义了数据集成;提出数据库集成应具有数据的完整性、可获取性和有效管理3个基本特征;而模型数据集可根据流域集成模型对科学数据的需求,概化为驱动数据、参数集、验证和诊断数据三大类。②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数字黑河"信息系统;扩展了黑河数据库,较为系统地收集了黑河流域的基础地理数据、各类观测数据、科学试验数据和现有的模型数据集,在线数据量已扩充至1 000 GB,并且广泛共享。③介绍了模型数据集取得的进展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发展了制备高分辨率驱动数据的统计和动力降尺度方法;依靠数据融合方法制备了适用于模型的黑河流域土地覆盖图和土壤图。④指出了数据集成所面临的挑战和需要优先完成的迫切任务,核心是以发展流域集成模型为导向,进一步完善"数字黑河"信息系统,并且制备高分辨率和可靠的模型数据集。  相似文献   
155.
沈中延  肖安成  王亮  郭璟  魏国齐  张林 《岩石学报》2010,26(4):1313-1321
前人认为四川北部米仓山地区下三叠统内部各组地层之间是整合接触,然而通过构造和沉积学的研究发现下三叠统内部(奥伦尼阶)存在一个区域不整合面。在沉积上表现为环米仓山地区广泛发育的陆相和海相碎屑岩,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不整合面上下的变形特征不一致、不整合面下部地层被削截、古构造的存在等等,通过对古褶皱和古断裂的平面投影,发现古构造走向为东-西向,与勉略构造带走向一致。综合区域大地构造历史,笔者认为在早三叠世奥伦尼期(约249.7~245.0Ma)南秦岭造山带和上扬子地块就已经发生碰撞,碰撞引起了米仓山地区强烈的构造变形,形成这一区域不整合面。该碰撞时间不一定是南秦岭造山带和上扬子地块在此处的初始碰撞时间。  相似文献   
156.
基于功能协同的电子政务空间信息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纪平  刘钊  王亮 《测绘学报》2006,35(4):299-302
分析电子政务空间信息服务的现状,讨论电子政务空间信息服务的要求,提出基于功能协同空间信息服务的思想,介绍其工作机制、服务架构及功能划分、服务器和客户端协同协议、服务器和浏览器软件功能的开发等关键技术。最后,介绍基于功能协同的电子政务空间信息服务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7.
近年来地热资源市场需求与日俱增,贵州遵义—金沙地热富集区的资源勘探和开发迎来了大好发展机遇.以往贵州的地热成井率总体不高,改变这种状况是地热地质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地热井地球物理测井是一项重要措施.测井资料的解译存在不确定性,需要把测井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以提高解译结果的准确度.通过遵义北郊某地热测井的勘探实例...  相似文献   
158.
王亮 《地下水》2011,33(3):105-106
简要分析了地面钻孔注浆堵水概况,水文地质条件、地面钻孔注浆堵水方案的确定、注浆钻孔布置、结构及堵水效果,重点介绍了注浆堵水工艺.  相似文献   
159.
扬子地块西侧米仓山基底卷入式冲断带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米仓山基底卷入的巨型背斜带位于扬子地块的西北侧,西与龙门山薄皮冲断体系斜列状错位连接,东与大巴山弧形薄皮冲断带相互叠加,北侧为南秦岭造山带与扬子地块之间重要的大地构造界线——勉略缝合带。作为与周围大地构造和变形特征完全不同的构造样式,其结构的精细分析非常重要,本文利用现代构造地质学的几何解析技术对于这一特殊的基底背斜进行了研究。通过3条大型综合剖面的建立,本文对该巨型背斜的形成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探索性的解决米仓山背斜所卷入层序、层序的分布和彼此的接触关系问题;解决控制褶皱形成的断层分布、卷入深度、几何特点和彼此的交接关系问题;解决变形分析的构造样式问题和褶皱形成的平衡恢复问题。  相似文献   
160.
南大巴山冲断褶皱带区域构造大剖面的构建和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巴山冲断带的结构复杂,在平面上城口-房县断裂将其分为北、南大巴山冲断褶皱带,北大巴山被认为是南秦岭造山带和扬子地块之间的拼合带,南大巴山代表了典型的前陆冲断褶皱带的特点。本文主要针对南大巴山冲断带进行构造解析。研究指出,南大巴山冲断带剖面上具有多层次和多期次滑脱变形的特点:浅层次的滑脱面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灰岩中的石膏层,卷入的层序为其后的中生界;深层次滑脱体系为沿着震旦系页岩和嘉陵江组膏盐层两个滑动面之间活动形成的冲断变形。完成了切过南大巴山不同构造部位的3条多资料约束的综合地质剖面,以此详细解析了冲断带深浅层次的冲断结构及分布规律,在平衡恢复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冲断带的几何结构和运动过程,确定了大巴山和川东两个不同构造单元的空间对接关系,提出南大巴山冲断带为一多层次、空间上强烈收缩的复杂薄皮冲断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