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9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76篇
海洋学   19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铁格隆南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多龙矿集区,是青藏高原发现的首例具有典型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化特征的超大型Cu(Au、Ag)矿床。本文通过大量的钻孔岩矿心地质编录,结合矿相学及电子探针分析,查明铁格隆南矿床的矿石矿物以原生硫化物为主,主要是斑铜矿、黄铜矿等Cu-Fe-S体系矿物、硫砷铜矿、砷黝铜矿等Cu-As-S体系矿物和以铜蓝和蓝辉铜矿为代表的Cu-S二元体系矿物,以及少量辉钼矿、方铅矿、闪锌矿,微量硫锡砷铜矿等。从矿石矿物组合特征可看出,铁格隆南矿床是高硫型矿化叠加于斑岩型矿化之上复合成矿的典型实例,矿床深部具有进一步扩大斑岩铜矿规模的巨大潜力,是下一步获取更多资源量的重点勘查方向。  相似文献   
72.
The Argo float observations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mesosca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tarctic Intermediate Water(AAIW) in the South Pacific in this paper. It is shown that a subsurface mesoscale phenomenon is probably touched by an Argo float during the float's ascent-descent cycles and is identified by the horizontal salinity gradient between the vertical temperature-salinity profiles. This shows that the transportation of the AAIW may be accompanied with the rich mesoscale characteristics. To derive the spatial length, time, and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soscale variability of the AAIW, the gridded temperature-salinity dataset ENACT/ENSEMBLE Version 3 constructed on the in-situ observations in the South Pacific since 2005 is used. Th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method is applied to decompose the isopycnal-averaged salinity anomaly from26.8 σθ–27.4 σθ, where the AAIW mainly resides, into the basin scale and two mesoscale modes. It is found that the first mesoscale mode with the length scale on the order of 1 000 km explains nearly 50% variability of the mesosca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AIW. Its westward-propagation speeds are slower in the mid-latitude(around 1cm/s) and faster in the low latitude(around 6 cm/s), but with an increasing in the latitude band on 25°–30°S. The second mesoscale mode is of the length scale on the order of 500 km, explaining about 30% variability of the mesosca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AIW. Its westward-propagation speed keeps nearly unchanged(around 0.5cm/s). These results presented the stronger turbulent motion of the subsurface ocean on the spatial scale, and also described the significant role of Argo program for th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eep ocean.  相似文献   
73.
研究了若尔盖铀矿田中灰岩、硅灰岩及方解石脉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产于地层中的灰岩、硅灰岩及方解石脉的δ13C值为-1.48‰~3.18‰,平均为1.51‰,为海洋沉积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δ18O值为-12.81‰~-3.71‰,平均为-9.92‰,在铀矿田中δ18O值最高.与成矿作用关系最为密切的含矿方解石脉δ13C值为-2.78‰~-4.81‰,平均为-3.93‰,明显表现为地幔来源的特点;δ18O值为-13.14‰~-15.05‰,平均为-13.87‰,其值在铀矿田中介于地层中岩石(脉)与矿区方解石脉之间.矿区方解石脉的δ13C值为-3.53‰~-6.35‰,平均为-4.93‰,与含矿方解石脉的碳同位素组成相近,表明其亦是成矿作用的产物;δ18O值为-16.00‰~-24.75‰,平均为-19.36‰,在铀矿田中δ18O值最低,明显表现为深部来源特征.综合若尔盖铀矿田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暗示其成矿流体应当来源于地幔.  相似文献   
74.
岩石地震波性质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石的地震波性质是解释地震观测资料的基础。本文首先以中国大陆超深钻主孔的榴辉岩为例,将榴辉岩在高温高压(最大为500MPa和700℃)下观测矿物组成、晶格优选定向(LPO)、温度和压力对其地震波性质的影响。然后对岩石地震波性质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指出长英质岩石的波速与石英或长石的含量没有相关性;从酸性岩、基性岩到超基性岩,随着SiO2含量的降低和铁镁矿物含量的增高,岩石波速逐渐增高,云母和角闪石的LPO是陆壳地震波各项异性的主要来源;波速与孔隙率的负相关受流体与压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5.
西藏马牧普铜多金属矿床是玉龙铜矿带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新勘查进展揭示其铜、金资源量均已达到中型规模,但理论研究工作仍十分薄弱。本文基于系统的镜下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对马牧普铜多金属矿床矿物学进行详细研究,进而探究矿床成因。马牧普矿床主矿体为中—厚层板状的角砾岩型矿体,矿石类型以角砾状为主,局部矿体呈透镜状产于角岩中。矿区发育广泛的绿泥石化、角岩化、金云母化和弱绢云母化蚀变。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矿区内矽卡岩矿物中辉石主要为透辉石,云母主要为金云母,角闪石则以透闪石为主。马牧普矿床成矿阶段和矿物组合为:Ⅰ进变质阶段,矿物组合为透辉石- 石榴子石- 磁铁矿±白钨矿;Ⅱ退变质阶段,矿物组合为透闪石- 金云母±磁铁矿±绿泥石±绿帘石±白钨矿;Ⅲ硫化物阶段,矿物组合为黄铁矿- 黄铜矿±辉钼矿±磁黄铁矿±辉铋矿±方铅矿±闪锌矿±萤石±石英,为主成矿阶段;Ⅳ碳酸盐阶段,矿物组合为赤铁矿±萤石±方解石±石英±玉髓。矿物学特征表明,矽卡岩演化经历了岩浆期后高温—中低温演化的过程,随着温度的降低,镁质矽卡岩矿物从进变质阶段的透辉石转变为退变质阶段的金云母;矽卡岩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早期相对较为氧化的环境到晚期相对较为还原环境的转变。矿区角砾岩层为原沉积地层中存在的白云质、钙质碳酸盐夹层,广泛的热液交代作用使得大部分碳酸盐呈角砾状。含矿岩浆热液流体沿着碳酸盐岩产状侵位并发生交代作用,使得金属矿物在角砾岩层中沉淀并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76.
卢靖雯  王勤  刘春 《地质学报》2022,96(10):3619-3638
岩浆侵位会引起围岩的接触变质作用和变形,虽然围岩中的破裂提供了流体活动和元素迁移的重要通道,但是大多数岩浆侵位模型忽略了围岩中热对流的影响。本文总结了岩浆侵位的数值模拟原理和常用模拟方法,然后使用离散元软件MatDEM建立了二维的双层围岩模型和均质围岩模型,用孔隙密度流法模拟花岗质岩浆侵位和冷却过程中岩浆与围岩之间的流- 固- 热- 力耦合过程。结果表明岩浆侵位过程中围岩的裂隙发育和热对流对接触变质晕具有重要影响,围岩的裂隙发育和热传输模式可分为三个阶段:① 岩浆侵位初期的挤压力使围岩中产生广泛分布的、呈径向展布的剪裂隙,围岩以热传导和孔隙渗流为主导;② 在持续的孔隙流体压下,径向裂隙连通形成主干张性断裂并向上扩展,成为熔/流体迁移的重要通道以及伟晶岩型和热液型矿床的成矿空间,通道流和局部热对流控制了围岩的热传输;③ 在岩浆侵位后期,岩浆房附近围岩中的孔隙流体压增大,在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形成大量张裂,加强了变质晕内的热对流,有助于矽卡岩型矿床的形成。与只有热传导的模型对比,热对流使围岩中变质晕的宽度减小。接触变质晕的几何形态受侵入体的形态控制,但是变质晕宽度在空间上有显著差异。本研究为重建岩浆侵位过程中的变质- 变形- 成矿作用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77.
铁格隆南和多不杂矿床是西藏多龙整装勘查区的2个主要矿床,目前控制铜资源量1400万吨。2个矿床空间距离仅6~7 km,它们之间的构造关系和深部资源潜力仍不明确。笔者在铁格隆南和多不杂矿区实施音频大地电磁测深,识别出多条逆冲推覆断层。通过恢复原始矿体的形态,进一步确认了被荣那沟断层错失的另一半矿体,预测铁格隆南矿床铜资源量可能达到2000万吨以上。在多不杂识别出被推覆构造错失的矿体,推测多不杂铜资源量400~500万吨。本次勘查地球物理工作构建了铁格隆南-多不杂对冲断层储矿格架,提出美日切错组安山岩和逆冲推覆断层对矿体的保存具有双重作用,建议优先对铁格隆南荣那沟断层下盘物探异常实施深钻验证。  相似文献   
78.
尕尔勤斑岩铜矿床是多龙超大型铜金矿集区内具有较大找矿潜力的矿床之一。本文以尕尔勤斑岩铜矿区内成矿花岗闪长斑岩及新发现的硅帽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矿床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找矿方向研究工作。尕尔勤矿床花岗闪长斑岩SiO_2含量在60.01%~62.81%之间,K_2O含量在1.86%~2.16%之间,Al_2O_3含量在15.12%~16.51%之间,属于钙碱性岩石系列。斑岩体锆石U-Pb年龄为124.4±0.4Ma(MSWD=0.42,n=25),属于早白垩世侵位;锆石εHf(t)值主要集中于1.15~9.71之间,tDMc模式年龄主要集中于559~1105Ma之间,表明岩浆岩区起源于具有幔源特征的深成熔体,而个别负εHf(t)值(-18.65,-19.75)的出现表明其受到了古老成熟地壳的轻微混染。斑岩体稀土元素显示为重稀土亏损的右倾分布型式,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图解中微量元素显示为Rb、Th、U、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而Nb、Ta、Ti、P、Zr等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特征,体现出岛弧岩浆特有的地球化学特征,综合研究表明矿床形成与班公湖-怒江洋北向俯冲密切相关。硅帽中角砾状样品与层纹状(致密块状)样品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明显区别,发育较少的层纹状硅帽样品可能为热水沉积与生物化学沉积共同作用形成的硅质岩,而大量存在的角砾状硅帽体现出明显热液充填交代成因特点,经地球化学剖面测量显示硅帽展布区域Cu、Au、Ag、Pb、Zn、As、Sb等成矿指示元素异常明显,结合高光谱矿物识别表明该区域存在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巨大可能性,具有重要的勘查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9.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拿若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由斑岩型和隐爆角砾岩型矿体组成,现已探明铜资源量243万t,伴生金资源量87 t,达到超大型矿床规模。此次研究通过隐爆角砾岩中岩体角砾与胶结物的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金属硫化物S同位素,旨在探讨该隐爆角砾岩的成岩时代、岩浆与成矿物质的来源。2研究方法(Methods)锆石U-Pb测年和硫同位素测试在北京核工业测试中心完成,使用仪器为PE Nex ION 300等离子体质谱仪和Geolas 193准分子固体激光器;硫同位  相似文献   
80.
宋扬  杨欢欢  林彬  刘治博  王勤  高轲  杨超  方向 《地球学报》2017,38(5):659-669
由于青藏高原隆升不可避免的强烈剥蚀作用,中生代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形成、保存和发现就需要多种地质因素的耦合。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新发现的铁格隆南铜矿是一处隐伏、半隐伏的超大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叠加矿床。系统的地质编录发现,矿床的保存得益于成矿后美日切错组火山岩的覆盖。在矿体和火山岩之间发现了古风化壳,并识别出弱风化残积层、残积古土壤、半风化坡积物三种风化剥蚀界面,说明矿床形成以后经历了一定程度的隆升剥蚀。通过成矿系统的保存程度间接估算,118~111 Ma之间最小剥蚀厚度为600~1 200 m,区间剥蚀速率为0.1~0.2,平均0.15 mm/a。矿床形成时的地表高程可能达到2 000~2 500 m。矿床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盆闭合末期,对其剥蚀作用的研究验证了南羌塘地体在早白垩世晚期经历过一次重要的剥蚀过程,同时指示了早白垩世晚期是青藏高原隆升历史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