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热处理海泡石石棉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湖北广济所产的海泡石石棉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对不同温度条件下,海泡石石棉的X射线衍射图谱特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用红外吸收光谱法研究海泡石的热相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对产于湖北广济的纤维状海泡石的热相变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四川新康温石棉矿床中的海泡石,属富镁海泡石变种,其化学成分具有SiO2、MgO、H2O含量高、Al2O3、Fe2O3、FeO含量低的特点。物理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矿床中海泡石具较好的纤维性质,较高的耐温性能,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优良的离子交换性能,是一种优异的非金属矿产。  相似文献   
14.
辽西三十家子一带张家口组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八五”期间开展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获得的新资料,确认了辽西三十家子盆地张家口组的存在,就其岩相类型,岩石组合特征,时代归属,与地下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探讨了张家口组的建立对冀北辽西中生代岩石地层单位划分与对比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邯邢地区夕卡岩型铁矿的成因,本次研究运用成因矿物学方法,通过对岩浆-热液成矿系统中标识性矿物的成分、结构、年龄等特征的系统解析,研究了成矿过程中Fe质富集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建立了邯邢式铁矿的成矿过程模型。结果显示,本区的岩浆存在两种演化方式,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成矿系统。在角闪闪长岩-闪长岩成矿系统中,基性岩浆主要通过高氧逸度条件下富镁角闪石的结晶分异作用形成高镁闪长岩和富铁的成矿流体;在闪长岩-二长岩成矿系统中,2.5Ga的富铁变质基底被同化进入岩浆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成矿物质。在高氧逸度的成矿流体交代富Ca的碳酸盐围岩形成以钙铁榴石为代表的夕卡岩,消耗了大量的Fe质,不利于成矿;交代富Mg的碳酸盐围岩形成以透辉石为代表的夕卡岩,消耗Fe质较少,有利于成矿。  相似文献   
16.
浙江弄坑金银矿化区黄铁矿标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浙江武义弄坑金银矿化区黄铁矿的产状、形态、成分及其特征比值[如w(S)/w(Fe),w(Fe)/w(S As),w(Co)/w(Ni),w(S)/w(Se),w(Se)/w(Te),n(Au)/n(Ag)]、硫、铅同位素、热电性、包裹体特征的研究,分析了黄铁矿成因标型及找矿标型,提取了大量的成因及找矿信息,为该矿化区矿化成因类型的确定提供了可靠性的矿物学依据。并首次利用黄铁矿微量元素的三角形图解对本矿化区深部矿化远景进行了预测。笔者们认为:该区金银矿化属浅成低温火山热液成因类型;在矿化区的深部地段可望找到富的金银矿化体。  相似文献   
17.
对邯邢地区白涧铁矿矿体和岩体中磁铁矿的成分特征进行详细的成分分析,通过成因矿物学研究认为白涧铁矿矿床主要为接触交代成因,而非矿浆贯入成矿。富铁的岩浆热液在有利的断裂构造条件下充填到接触带和围岩裂隙当中,与碳酸盐围岩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矽卡岩型矿床。研究发现,矿区内磁铁矿以自形-半自形为主,部分有被赤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等矿物交代的现象.围岩蚀变以矽卡岩化和钠长石化为主,具有分带性。矿体磁铁矿与岩体磁铁矿相比表现出富Mg、Mn、Si、Ca贫Fe2+、V、Cr的特征,且与典型的矿浆型磁铁矿成分差别明显。根据成因投图及单位分子中各阳离子数之间的协变图解发现,Mg、Mn与Fe2+、Si与Fe3+呈现明显的负相关,Ca与Si呈现正相关。此外,成矿过程中发生的非氧化还原反应亦可以解释矿区上方出现气孔状矿石的现象,这些成分之间的差异、相关性及发生的非氧化还原反应具有典型矽卡岩型矿床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南海北部陆坡海洋沉积物稀土元素及物源和成岩环境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通过对0DP184航次1146站位海底岩心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含量及其配分模式的研究,确立了其分配规律,即相对富集轻稀土,Eu亏损等,并且与东海大陆架及中国黄土的稀土分布模式相似,表明本区沉积物物源主要来自陆源,是大陆岩石分化过程的产物。对富集因子的研究也证明了沉积物主要来自陆源。δCe的弱负异常值与∑REE和δEu值一样,主要受陆源源区气候环境变化控制,而与海水关系不大。稀土元素与生物作用基本无关,可能主要是赋存于陆源碎屑矿物的晶格中。通过对岩心沉积物间隙水成分的研究,表明成岩环境主要为还原环境。68m(mcd)以上主要为硫酸盐的还原作用,68m以下主要为甲烷的生物生成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用红外吸收光谱法研究海泡石的热相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方法,对湖北广济海泡石的热相变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 300℃以下,海泡石的结构保持稳定:300-800℃,海泡的结构发生畸变,形成海泡石酐相;800℃以上,海泡石的结构被破坏,形成新的矿物相斜顽辉石和方英石。  相似文献   
20.
在结壳矿物学等基本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太平洋WM1和WX海山富钴结壳中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铂族元素含量、层间变化及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区结壳从下层到上层,粘土矿物和石英等碎屑矿物逐渐增多,很可能与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剥蚀以及亚洲季风演化有关;TFe/Fe2 从结壳下层到上层逐渐增高,反映了结壳的氧化性由下层到上层增强,海山的沉降可能是造成结壳生长后期环境氧化性增强的重要原因;Ti、Co、Pb、As、Mn、TFe等元素与TFe/Fe2 呈正相关,反映结壳中这些元素的富集与氧化环境有关,而Ca、P、Pt和∑REE等元素与TFe/Fe2 呈负相关,反映结壳中这些元素的富集与还原环境有关;Fe与Co显著正相关是本区结壳的重要特点;结壳的Co与(Fe Mn)的相关性大于Co与Fe的相关性及Co与Mn的相关性;P含量小于1%时,Co与P相关性不明显,当P含量大于1%时,Co与P呈明显负相关,磷酸盐化的过程对铁锰结壳吸附Co的能力起到抑制作用。聚类分析将Pt、∑REE与P和Ca分为一组,说明在结壳中Pt和∑REE主要赋存在碳氟磷灰石中,结壳的磷酸盐化的过程对Pt和∑REE的富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